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9746337 上传时间:2017-1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庞金花【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有效教学的理论【正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教育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

2、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它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程改革的热点。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或进步。观察发现,教师的不少行为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

3、量少。显然,这样的教学行为是无效或低效的。盲目化、形式化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教师尚未真正完成新课程理念。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凭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具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 缺乏学生学习主体观。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精彩、多么生动、多么辛苦,也不管是学生不愿学,还是学不会,或者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这也是有效教学的最主要特点。二、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

4、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有效益教学效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三、对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一)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历史有效教学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 1966 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

5、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建立新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威尔逊(Wilson,1996)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活动环境。学习者能够通过互相交流,相互协作学习获益。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生的高度参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的完美结合。1、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脚

6、于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二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2、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一定要从学

7、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装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事否则,教师孤掌难鸣。3、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深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果学生的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

8、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就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二)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历史有效教学人本主义理论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就教学问题提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同时,罗杰斯还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与实验,确立了“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罗杰斯强调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这个最高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

9、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1、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创造和谐氛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标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学生积极参与碰撞智慧的火花北大教授肖川先生说:“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中相遇、相约、探寻,如果缺少了主动、积极、广泛的参与,如何形成

10、认知的冲突、情感的交融和智慧的碰撞?欲使教学有效,必先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欲使学习有效,必先让学生高度参与,说、写、练是参与,唱、演、做是参与,“愤悱”而后启发更是参与。参与之功效是让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经历,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教师以平等的态度、赏识的目光、开放的胸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鲜活的氛围、真实的情景、多样的手法促进学生的参与效度。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把握一条:“放亦有度”。 在课堂上,教师既不是事事包办,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启发、指导、点拨、评价、矫正,起到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提炼精

11、要、升华情感、化繁为简、点石成金的作用,让师生对话得以持续,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刻,使教学目标迅速达成。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顺畅,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从懵懂走向顿悟,内心才有可能从迷惘变得敞亮。3、倡导多样化学习方式实施有效教学标准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提出了“探究性学习”这个概念。这种学习方法的引入,是 “人本主义教学观”在素质教育下历史教学中的一种回应,是学生在感知兴趣、自主活动中全面素养提高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些都要求教师的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三)联结理论指

12、导下的历史有效教学学习的联结理论是 20 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首创,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联结理论运用“行为派”的学习观,将学习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巴甫洛夫经验反射式学习,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学习是学生受到外界的刺激,然后产生学习反应,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好的历史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备课提供有效的刺激”,“学生听课产生积极的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感兴趣的、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东西就是好的刺激物。在历史教学中既充分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抓紧课堂而又不局限于课堂。1、历史学习的课堂

13、内外联结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阵地,而如今各种涉及历史内容的课外读物不断增多,各种媒体传递的历史信息不断增加,学生课余活动也成为他们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两个课堂的思维界限,促使学生互通联想,即促使学生在课外活动或有关历史信息的接触中,联想到课堂内有关的历史学习内容;在课堂历史学习中联想到课外接触的有关知识。如:教学中可结合学生谈论的热点,因势利导,展开讨论,还可以针对实际问题,借助课外读物进行启发。2、历史学习与相关学科相联结我国很早就有“文史相通”之说,它既说明文史关系的密切,也说明文史联结自古有之。将历史教学与语文、政治、地理学科相联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

14、提出一些问题,经过讨论解决,不仅使他们所学的文史知识得到了迁移应用,收到了互补深化的效果,也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3、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领域相联结历史是过去人类社会生活的纪录,生活中处处有历史。为了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学习,可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扩展到生活领域,即与其生活领域相联结,使他们见物生情,遇事思史。四、M希尔伯曼-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0% 为什么我们讲课的效率那么低?由“教师讲授:5%”可窥一斑。所以我们应:改变理念 构建理念;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的可测性;关注教学反思;关注交往与沟通。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1、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 月2、高慎英、刘良华主编: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5 月3、姚奇杰,唐焕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创造性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 年 9 月4、钟启泉主编:学科教学论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