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951125 上传时间:2017-07-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T、MRI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CT、MRI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CT、MRI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CT、MRI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CT、MRI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T、MRI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MRI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CT、MRI 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摘要】 目的 探讨 CT、MRI 对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46 例小儿病毒性脑膜炎 CT 和 MRI 表现。结果 在 46 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中,38 例有阳性发现,病毒性脑膜炎病灶多位于皮层、皮层下、脑室旁脑白质内、丘脑及基底节区,CT 平扫为低密度,MRI 上 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无强化或脑回样强化。结论 通过 CT 和 MRI 检查,有助于小儿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 病毒性脑膜炎;CT ;MRI;诊断价值通过对 46 例小儿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进行 CT 和 MRI 检查,从而证实 C

2、T 和 MRI 有助于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46 例小儿病毒中,男 24 例,女 22 例,年龄 414 个月,平均 6.7 个月,发热 39 例,呕吐 11 例,抽搐 29例,昏迷 11 例,肢体障碍 9 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症状 12 例,扁桃腺炎 4 例,消化道症状 6 例,全身风疹 4 例。脑脊液检查:抗单2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 1 例,细胞计数增加 12 例。血糖正常 31 例,46 例都为住院患者,治愈 18 例,好转 28 例,无一例死亡。1.2 仪器 CT 扫描机采用 SIEMENS SOMATOM PLUS 4 型螺

3、旋CT 机及以色列 EXEL 2400 elite 扫描机,基线为听眶线,扫描层厚为 510 mm,或螺旋距为 1.0,造影剂为 60%泛影葡胺按 1.5 mg/kg 体重静脉推注。磁共振采用西门子 Mgenetom lmpct 1.0,T 超导体,自旋回波系列。层厚为 5 mm,层距为 6 mm,TR/TE560 ms/15 ms,3 400 ms/90 ms,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 T1WI,失状面 T1WI,增强扫描用静脉推注Gd-DTPA,剂量按 0.2 ml/kg 体重计。1.3 方法 46 例患儿中, 22 例仅做 CT 扫描,且 16 例行 CT 增强扫描,21 例仅做

4、 MRI 扫描,3 例做了 CT 及 MRI 检查。2 结果25 例 CT 检查中,19 例(76%)有阳性发展,2 例位于颞,3例位于额叶,1 例位于枕叶, 4 例脑室系统缩小, 5 例脑室系统扩大,1 例外部性积水,12 例病灶位于皮层以及皮层下,CT 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也不清,增强扫描时,6 例脑膜及试管膜下明显强化,2 例脑回样强化。321 例 MRI 检查中,19 例有异常发现,占总数的 90%,5 例位于颞,2 例位于额叶, 5 例位于顶叶,2 例位于枕叶,3 例位于中脑及丘脑,2 例位于基底节区。 1 例位于外囊, 5 例位于侧脑室旁,2例外部性脑积水。MRI 平扫呈长 T1

5、 信号,边界清晰,未累计内囊,无强化 7 例,脑回样强化 2 例。3 讨论大中分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尚未明确,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脑脊液生化及影像学检查,CT 及 MRI 检查为了解病变的部分范围及治疗效果提供了有价值得信息。单纯疱疹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主要经神经及三叉神经侵入脑组织,其病理改变为组织出血性坏死和胞核内由嗜酸性包涵体,病灶较广泛,常侵犯颞叶及额叶,本组单纯疱疹性脑炎 2 例有异常发现,1 例 CT 表现为左侧颞叶片状的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占位效应较明显,增强扫描病变呈脑膜样强化,1 例位于右侧额叶,在 MRI 上呈长 T1 长 T2 信号。腺病毒性脑膜炎影像特点为病变范围

6、小,水肿较轻,常呈对称性。CT 平扫常不能发现变病,增强扫描后,1 例呈脑膜回强化,3 例本病在 MRI 上有异常发现,在 T3WI 呈高信号,边界清晰,信号均匀,4无占位效应。巨细胞病毒性脑炎先天性感染性疾病,CT 表现类型包括脱髓性脑病,脑软化灶,脑先天性能发育异常等,在 MRI 上,位于半卵圆中心长 T1 长 T2 信号灶,无强化,影像学无特异性。散发性脑膜炎可能于感染后获得性反应后引起脑炎,其病理改变为脑白质水肿及脱髓鞘改变,胶质细胞增长,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本组病例中,散发性脑炎占绝大多数,由于脑脊液生化及免疫检查常为阴性,故临床症状及免疫检查常为阴性,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

7、大多数文献报道病毒性脑膜炎在发病的一周内,CT及 MRI 一般为无阳性改变,所以病毒性脑膜炎的 CT 及 MRI 检查应在发病一周后进行,CT 平扫显示脑室旁脑白质内及脑皮层,皮层下片状的密度灶,可以呈多灶性,常不对称。边界不清晰,由于脑白质的水肿,脑室系统受压,变小,临床上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颇高压症状,脑室小可能为唯一的 CT 表现,增强扫描后,多数病灶无强化,少数病灶为脑回样强化,脑膜样强化,MRI 对脑水肿较 CT敏感,能发现 CT 无法现实的如后颅窝的病变,颞叶病变,在T1WT 呈低 T2WI 呈高信号。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如果病灶有坏死,周围水肿明显,占位效应较显著时,应与脑肿瘤相鉴别,病前常有呼吸道症状,或消5化道症状,起病急,脑积液检查蛋白质轻度增高,影像学检查病灶呈多灶位于双侧脑室旁脑白质水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