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9142002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1、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课时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茅盾的相关文学常识2、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3、初步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能在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白杨树的内在精神,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点研读关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的描写语段,初步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象征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多形式朗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法教学用具音频素材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

2、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年月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子夜 、 春蚕 、 林家铺子 、 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散文风景谈 、 白杨礼赞 。2、1940 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 。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

3、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 白杨礼赞应运而生。三、预习反馈: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n)开垦(kn)外壳(qio) 主宰(zi)坦荡如砥(d) 潜滋暗长(qin) 无边无垠(yn)诸如(zh)倦怠(di)婆娑(su)恹恹欲睡(yn)丫枝(y)晕圈(yn)虬枝(qi)参天(cn)初融(rn)秀颀(q)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

4、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四、正课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 , “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

5、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五、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六、反馈交流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明

6、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 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七、梳理巩固:学生谈收获及还

7、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八、作业:独立完成课后题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茅 盾景美-形美-神美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教学反思课题 1、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课时 2知识与技能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课文、把握关健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借助联想,研讨白杨树、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之间的相似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中华优秀儿女的纵情讴歌,对国民

8、党反动派的鄙视、否定。教学重点白杨树、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方法朗读式、讨论式教学用具音频素材、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 ,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 ,也就是“借此言彼” 。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

9、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理一理:篇章结构。 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 ()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生存环境的

10、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 ()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 三、七嘴八舌:想一想:探究以

11、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四、拓展训练: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板书设计白杨礼赞矛盾一赞 实在是不平凡的二赞 白杨生长的环境 三赞 白杨自身的外形 四赞 白杨内在的气质五赞 我要高声赞美 教学反思课题 1、白杨礼赞(第三课时) 课时 3知识与技能1、 学习烘托环境的手法并了解其作用,并将其学以致用:2、 通过介绍背景知识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旨和写作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点进一步

1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民族精神。教学难点明确四种表达方式在散文中的作用。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互动交流法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一、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 7、8 自然段) ,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

13、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 、 “正直” “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 5 自然段呼应) ,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 ,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 、 “不联想到” 、“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 。第二个“难道”

14、 ,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 ,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第 8 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 ,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 ,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三、指导学生朗读第 7、8 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

15、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反问句 陈述句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 24 自然段)和第五段(第 9 自然段) ,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 、 “伟大” ,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 “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