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9066122 上传时间:2017-11-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北京市朝阳区 20162017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201611本试卷共 7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材料一“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

2、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

3、。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

4、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2 分)A三闾大夫 B东坡居士 C范文正公 D七绝圣手【答案】1B2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 项“必须”错误。原文表述是“流寓是指不得已

5、离开本土客居他乡”。2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依据文章提示,被称为“流寓”的情况是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这个时候获得的称呼才符合题意。显然,B 项“东坡居士 ”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因得到了一片东坡上的土地而自取的称号。当然和“流寓”有关。“三闾大夫”是因为屈原掌管三姓而得的称呼;“范文正公”是范仲淹的谥号;“七绝圣手”是王昌龄得到的后人的赞誉。材料二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古代

6、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

7、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

8、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B. 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D. 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4. 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流放

9、:“放”的第三笔是“丿”B.负书担橐:口袋。C.荒服:泛指边远地区D.栖居:“栖”读作“q”5. 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3 分)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答案】3A4A5C【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 项“无视”的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4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以及字形的能力。A“放”的第三笔是“”。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

10、象的能力。“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热恋中的女子送来自己家提亲的男子到的顿丘。没有离别家乡客居。而其他选项,李煜亡国后被宋军掳至开封;杜甫则客居夔州。白居易被贬江州。材料三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 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

11、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 48 名进士,连州就有12 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 127 名,连州就有 43 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

12、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6.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2 分) A.

13、重教兴学 B. 养民安民 C. 江山易姓 D.奖劝农桑7. 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3 分)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8.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6 分)【答案】6C7A8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

14、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高考资源网( )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项“江山易姓”是流寓文士因在当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被当地人怀念的结果,并不是他们当时的政治追求。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三中涉及的三位历史人物,刘禹锡在连州,编医书、重教兴学、关心少数民族。柳宗元在柳州,“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韩愈在潮州,“驱除鳄鱼,

15、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都没有涉及到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从文段中筛选可知。文段一介绍的是造成文士流寓的原因,这些人的遭遇相似,都是出于政治原因,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文段二介绍的是这些人面对流寓之地的生活做出的反映。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他们选择了“诗意地栖居”。文段三,文士在被贬之地做出的政绩。“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正因为这些,他们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光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