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721297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扬州中学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选修)试卷 2014.1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 ;试卷总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第卷 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合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论六家之要旨,其中“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是在论述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 (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

2、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3.“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之术”仅仅指孔子个人的学说 B.这一主张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它促进了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这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4.“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李贽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夫之5.有学者认为,春秋

3、战国以来,中国文化将道德视为终极关怀,道德逐渐成为判别人的行为和社会行为是否正当的根据,政治秩序逐渐被看作道德秩序的延伸,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也越来越需要道德的合理性来论证。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古代中国“士”阶层通常将儒家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汉代以后官方用儒学来教化天下,维护“三纲五常”的秩序C.古代帝王荒淫奢侈、朝败和暴虐无道极易导致王朝更迭D.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用“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帝权的合法性6.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

4、准的统一。 ”材料主要反映出A.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 B.整个儒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C.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D.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值源头的思考7.梦溪笔谈记载:“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该技术出现于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宋元时期8.“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时时只见龙蛇走状同楚汉相攻战。 ”李白的这首诗赞美的是当时一位书法家及其书法,这位书法家是A.王羲之 B.颜真卿 C.怀素 D.柳公权9.关于下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评述不正确的是A.这些作品都属于章回形

5、式的长篇小说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C.这些作品的文学体裁产生于明清时期 D.体现了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学特色10.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 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应是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11.“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提

6、出这一观点的最有可能是A.林则徐 B.陈独秀 C.孙中山 D.康有为12.当代学者认为,中国人在文化意识上的不自信是从 19 世纪末开始的,文化的自卑导致 了一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意识推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思潮内容不断深化B.“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魏源等人的文化自卑意识C.严复等人维新思想已经体现了这种根本性的思想转向D.这种意识对新文化运动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有影响1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表明陈独秀放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念B.民主与科学

7、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帜C.新文化运动更为关注民众教育和政治启蒙D.有利于破除中国传统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14.1915 年孙中山致信国际社会党执行局:“我坚信,只有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人民才能更幸福,他们的苦痛也才能减轻。诸君劳工和我共同奋斗我吁请你们协助我把中国建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对这则史料的解读最合适的是A.孙中山主张以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 B.孙中山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C.孙中山放弃了原有的三民主义思想 D.孙中山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1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有鉴

8、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16.中国共产党把孙中山先生大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称之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不包括A.它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C.孙中山先生对三民主义做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解释D.它明确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并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17.根据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主要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和民族资产阶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必须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

9、立社会主义社会D.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美国时代周刊每年都会将它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放在它的封面上,右图是1985 年的封面人物,英文标题为“远离马克思” , 该杂志以此为题可能主要是关注中国的A.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C.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D.“一国两制”构想19.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载人航天取得突破性成就A. B. C. D. 20.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认为:“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决裂;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

10、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德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原有权威 B.德意志统一后宗教民族主义情绪浓厚C.路德教适应了世俗王权的需求 D.多种因素导致马丁路德反叛罗马教廷第卷 非选择题(共 6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合计 60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2 分)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 年) ,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

11、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材料二 18 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海国图志 民报及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请回答:(1)根据材

12、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 18 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6 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4 分)21.(12 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变革与它的国民素养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 ,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13、? 梁启超新民说 (1902 年)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或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5 年 9 月)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1915 年 10 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

14、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4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 “新”在哪里?(4 分)(3)根据材料三的分析视角和思路,概括梁启超的“新民”理念与陈独秀的“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4 分) 23.(12 分)民主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