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系下城乡结合部中学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发高中历史校本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660100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体系下城乡结合部中学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发高中历史校本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体系下城乡结合部中学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发高中历史校本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体系下城乡结合部中学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发高中历史校本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体系下城乡结合部中学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发高中历史校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体系下城乡结合部中学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开发高中历史校本(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体系下城乡结合部中学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思考厦门市乐安中学 江如蓉一、前言2009 年 4 月 15 日,应市教科院教育科研课题规划办要求,我前往该办参加“十一五”2007 年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会,我就我主持的新课程背景下城乡结合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这一课题进行了成果汇报,在作完课题中期检查报告后,我感到有点沮丧和迷茫虽然听取报告的专家们也认同了我们课题组所取得的成果,但他们还是很尖锐地指出我们研究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仅侧重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而忽略了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二、关于课程资源 “开发” 与“利用”的概念界

2、定就这个问题,我带领全组历史老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有的老师认为我们前期所做的研究工作就已经包含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两个范畴。老师们举例说,比如一段名人名言,从没有人把它应用于我们平时教学的某个片段来说明某个问题,我第一个把它挖掘出来了,并运用在教学中了,取到良好效果了,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 。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我们前期研究工作的代表性观点。之前,大家从未对此观点提出质疑。但现在,我们却听到了专家们的不同声音,我们只能严谨地对待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网络、 辞海等工具进行了查阅从字面上来看, “利用”指的是“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 , “开发”指的是“在利(使)用前,将

3、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 从这一层意思展开来,我们不难发现,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资源“利用”相比,更加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二度资源”和“成熟的资源” 。也就是说,这里涉及到一个“创生性”的问题,即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者和设计者,有没有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原始资源进行选择、统整、鉴别、印证、排序、删减、注释等主观活动,有没有对原始资源进行“二次加工” ,以形成课程要素,进入课程和教学领域。对“开发”与“利用”两个概念的界定讨论完成之后,我们对照了前期的研究实践活动。我们发现,诚如专家所言,我们课

4、题组的前期工作关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研究是比较充分的,但我们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并非一片空白。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过程已经渗透、体现了我们教师自己的思想动机和体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通过集体备课,依据课程主题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我校高中学生和课程资源的实际,选择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观点,并围绕这些观点去归类、整合、优化、提升相关的课程资源品质,使学生在对这些课程资源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的思维水平,提高课程开发和历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这本身已经符合了“开发”的本质含义。于是,就这个分析结果,我特地与教科院的教育科研课题规划办的部分专

5、家老师再次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他们经过审慎的考虑也基本认同了我们的观点。有了这样的结论,课题组的老师们不再妄自菲薄。但通过专家们的指点我们也理性地看到了我们前期研究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不足,即更着重于对“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而较少于“条件性资源” 的“开发” 。老师们认为,由于“条件性资源”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以课题组目前的师资力量和水平来看,全面地“开发”不切合实际,不如根据我校特点,小切口,深开掘,就厦门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等有利条件进行挖掘,并开发成高中历史校本教材以辅助教学。三、新课程体系下城乡结合部中学立足本校、本地区实际有效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的探索(一)从宏

6、观上把握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的原则“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由教师自主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2事实上,由于新课程选修课的需要,从 2006 年开始,我组高中历史老师已经“编写”了不少校本教材,如20 世纪战争史 、 中国近代名人传略 、 世界七大奇迹等,但当时在“编写”这些校本教材时,我们的老师还没有充分考虑课程目标、教学实际,更多的是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缺乏课程理论的支撑,大部分老师在编写时仅仅是对网络文本资源的简单取舍,没有科

7、学合理的编写体例,所以,这些校本教材的“开发”基本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开发。在新一轮的编写工作开始之前,我组织课题组老师进行了相关理论文章的学习和讨论。并最终确定了有效开发我校高中历史校本教材的三原则:第一、协调一致性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了两层含义:1、要依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国家课程理念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不能背弃这个原则随意地开发。2、必须在国家历史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普通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教材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必修模块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协调一致发展。根据厦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是否能对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教材形成互补呢?经初步论证,答案是肯定的: 如政治史模块:

8、结合古代厦门行政区划的变革,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情况;结合厦门近代建筑风格,分析列强入侵影响,等等;经济史模块:从明清两朝在厦门港实行“禁海”和“闭关自守”政策可以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结合陈嘉庚办校历程侧面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演变历程;结合厦门经济特区的创办及发展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等等;文化史模块:理学与朱熹;答嘴鼓的起源与宋元市民文化,等等。第二、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也是高中历史校本教材开发必须坚持的一个目标和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师为本,即在教师的能力范畴中进行开发。二是以学生为本,即在学生个性发展的

9、基本理念之下进行开发。“小切口,深开掘,就厦门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等有利条件进行挖掘开发成高中历史校本教材”的观点就是我们课题组的大部分历史老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提出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能否在学生那里得到响应呢?通过谈话、问卷、观察,我们发现,由于处于城乡结合部,我校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周边的农村,学生家长也都以农民为主,学生外出游览、参观、考察的机会很少,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空间有限,对家乡的历史人物和古迹遗存虽然大部分同学能说出一些,但对其具体的历史渊源可以说知之甚少,因此,围绕本校学生生活的空间范围开发校本教材的想法学生们还是表示了浓厚兴趣。第三,校本特色原则。(二)高中

10、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宜精不宜杂“协调一致性” 、 “以人为本” 、 “校本特色”三大原则的确定仅仅是在宏观上对我们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起一个方向性的指导作用,真正的开发过程则需要考虑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比如教材内容的取舍,教材的编写体例等。由于校本教材属于教材范畴,它的编写也就需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经过科学论证,将教学的整体内容进行统筹,使知识具有层层递进的延续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应有学术价值与知识的拓展性,惟有如此,才能够编写出有价值的校本教材。我们认为,第一本校本教材的编写,体系不宜过于庞杂,应该精选最能体现厦门地方特色,最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忌眉毛胡子

11、一把抓。经过前期的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校友会专家等工作,我们初步确定了校本教材的书名为温馨厦门 ,并精选了八个专题:专题一:同安厦门,自古一家 ,主要介绍厦门的自然地理概况、政区沿革、地名文化及人口迁移;专题二:海防重镇,商贸良港 ,第一部分从爱国主义教育角度主要讲述明朝中后期戚继光、俞大3猷率领厦门军民的抗倭斗争,清初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收复台湾,抗日战争初期悲壮山河的厦门保卫战;第二部分从经济发展角度重点介绍明、清时期厦门港的崛起及明清两朝在厦门港实行的“禁海”及“闭关自守”政策;专题三:风流人物,俊杰硕彦 ,介绍了苏颂、吴夲、朱熹、林巧稚等一批杰出的厦门名人;专题四:华侨旗帜,民族光

12、辉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介绍集美学村;第三部分介绍厦门市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鳌园;专题五:建筑文脉,风格各异 ,简单介绍风格各异的各类厦门建筑,重点介绍嘉庚风格建筑和鼓浪屿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专题六:民间瑰宝,浓浓乡音 ,介绍歌仔戏、高甲戏、南音、答嘴鼓等厦门曲艺文化;专题七:八珍玉食,笑迎八方 ,介绍各类厦门传统美食;专题八:城市名片,特区风采 ,介绍鼓浪屿、小白鹭民间舞团、厦金航线、 “9.8”投洽会、厦门国际马拉松、厦门爱乐乐团、陈嘉庚、环岛路、厦门大学、温馨厦门等十大城市名片。(三)高中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需求教材的内容是基本

13、确定下来了,但采取什么样的编写体例呢?这就涉及到对校本教材的合理定位问题。由于校本教材的受众是在校高中生,因此,我们认为编写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水平和审美习惯,力求编写内容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编排简约明快,还要留给学生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即强调可读性、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样,既便于我们老师把校本教材作为课堂历史教育的课程载体,也适合把它作为学生课外探究性学习的历史读物。经过对其他学校历史校本教材和科普读物的借鉴以及“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上课”的循环实践与修改,我们确定了我校高中历史校本教材的基本编写体例为:1、 “引言” ,要

14、求简短明了,充满趣味,目的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 “正文” ,要求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图文并茂,通俗易懂;3、 “知识链接” ,主要介绍与课本相关的科普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其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4、 “活动建议” ,向学生提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或探究活动,力求切合实际、便于实施;5、 “思考天地” ,简明扼要提出问题,点到为止,留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这样的编写体例基本顺应了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品位,同时,在编排时,我们还特别注意字体、字号、颜色配比、图片选择、文字排版等方面问题,尽量使学生阅读起来赏心悦目。此外,针对学生提出的“有的专题字数太多,容易疲惫”的问题,我们又学习了

15、科普读物的做法,决定每个专题的每节内容控制在 2500 字以内,通过阅读实验证明这样的容量与长度学生是能够接受的。四、一些思考(一)收获其实,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校本教材温馨厦门还没有完全完成编写工作,一些已经完成的专题也处于不断修改和完善的状态。在开发校本教材的探索过程中,我感觉到了收获的喜悦也遇到了许多困惑:1、个别教师畏难情绪较重,不能勇挑重担,有些老师班主任工作及教学任务繁重,无法挤出时间做科研和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活动;2、校本教材开发出来后,终究要落实到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避免简单重复教材内容?3、对于城乡结合部中学尤其是我校的高中学生来说,因为基础薄弱,进入高中学习负担较重,要根据校本教材要求挤出课外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比较困难;4、 温馨厦门只是我们探索如何开发高中历史校本教材迈出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应怎样加强与兄弟学校及其他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集各家智慧于一身,不断完善这一工作?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