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557207 上传时间:2017-11-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组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组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组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组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组集体备课记录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组集体备课记录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组集体备课记录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集体备课记录表学科: 历史 年级组:七年级备课时间 第 3 周 星期 二 地 点 物理实验室课题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主备人 刘劲松参加人员历史组全体成员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议课记录教学目标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史实从学生思维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要始终认识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交流双方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作为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实际上体现了唐朝时中国人吸纳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向外辐射,重、难点及突破联系学生已有知

2、识储备,融会贯通,激发学生成就感。如在学习遣唐使来华就可以回顾中日在汉朝时期的交往相关史实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景再现法、讨论法 辅以多媒体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1.通过识读玄奘西行路线图和鉴真东渡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概述、讨论再现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赏析郭沫若咏鉴真诗,培养学生文史结合赏析诗歌的能力,用历史史实来证明诗歌结论。 .通过学习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学习唐朝对日本等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认识中国当时在世

3、界上的领先地位,中国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对外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依据:教学重兴趣法。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使学生产生共鸣。 历史情景再现法。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恢复历史,接近历史,如在本课可采用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小故事的形式来更好的理解历史、学习历史。理论渗透。历史的学习具有阶段性,前一阶段的学习是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基础的,因此应适时进行理论渗透,培养思维范式。如本课就可渗透的理论有二:一是“论从史2点即教学重要知识点。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对交流双方都

4、会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作为唐朝对外交流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实际上体现了唐朝时中国人吸纳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向外辐射,玄奘西行天竺显示了中国人吸收外来文化的魄力,而鉴真东渡日本则体现了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及中国人对日本等其他国家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依据:对于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为主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教材没有太多可供提取的有效信息,而且对于原因的分析学生可能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会出现局部、片面、偏激的结论。 如何突破: 理论运用:对外交往状况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体现了唐朝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政策开放; 分析时紧

5、扣本单元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展开”; 培养思维范式:即发展原因的分析角度及方法。出”;二是文化的发展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仍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首先应调动课堂气氛。播放西游记主题曲,通过耳熟能详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然后提问:歌中的“唐三藏”指谁?“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西天”指哪里?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3集体备课记录表学科: 历史 年级组:七年级备课时间 第 7 周 星期 二 地 点 物理实验室 课题 经济真心的南移 主备人 李越参加人员历史组全体成员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议课记录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

6、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重、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符合教学标准教学方法1.讲述法。本课属于经济史的内容,讲述法应是最主要的方法。 2.重点分析法。对于一些理论性的内容,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等,应采用分析法。 3

7、.图示法。为了克服经济史内容枯燥的缺陷,适当采用图示,可以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 4.活动法。1.投影仪、计算机2.课堂活动的相关道具 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南方农业的发展”一目下的内容。从中先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生甲: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生乙:这一时期自然条件南方要优于北方。 生丙:政府的鼓励提倡。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把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概括为:为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优越的自然条件;

8、政1.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4府鼓励、扶植三点。 (同时板书:北民南迁,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扶植) 教师讲解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历史上,南方经济的发展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经过三

9、个阶段才得以最后完成。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的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国时期,虽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了繁荣局面,但曹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超过吴和蜀,这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上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封建经济地域至少扩大了一倍

10、。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来说仍占一定优势。从五代起,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南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赋主要仰给于南方,故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 教师引导下面还是请同学们看书,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生甲: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扩。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生乙: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

11、域。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活动中要以宋朝的历史作背景,再现当年东京城的繁华景象。例如:可以以一个游客的身份逛京城,沿途见到的应该有丝织品、瓷器、瓦肆里听书、看卖艺、买东西可用纸币等,总之,通过活动,使同学们能接受课本中的知识,加深印象。让本文的一些知识点:占城稻、茶叶、丝织品和棉纺织品、瓷器、交子等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5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集体备课记录表学科: 历史 年级组:七年

12、级备课时间 第 12 周 星期 二 地 点 物理实验室 课题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主备人 张祥莹参加人员历史组全体教师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议课记录教学目标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地方设三司、中央设内阁;清的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基本情况。了解文字狱始于朱元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2、能力培养探寻明、清两朝奉行君主专制独断统治的原因。比较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特点。通过阅读课文小字,了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专制统治的异同。根据已经学到的知识,编制中国古代从夏朝到清代主要朝代顺序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清两朝奉行的君主专制统治已达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13、地步;废除帝制,实现共和,近代先进人士的这一理想是顺应历史进步要求的。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2、难点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机构及其职责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国力强盛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比较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了解明清两朝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学方法 比较法 课堂讨论法 符合要求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元朝民族分化政策,分析其目的是巩固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最后使元朝走向灭亡。朱元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起兵反元,最终推翻元朝,于

14、 1368 年建立明朝,从而导入新课。对于课本上的其他材料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说明了什么?本节重点解决本课的“ 阅读与思考”。通过课文提供的文字,思6结等方面。)(一)自学与讨论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明清两朝建立的情况然后指出本节所学的内容就是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明清两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这些在课本上写得很明确。让学生起来回答时,教师可简略板书。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皇权。 (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严肃户口登记,赋役征发、农商管理,强本抑末,加强对农村和基层的控制。、废宰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设内阁制,皇权空前强化。、

15、开始文字狱清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沿袭明朝的内阁制,同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朝设南书房,雍正朝,设军机处,皇帝独断专行。、大兴文字狱在学生回答之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和文字狱,并完成下表。明清两朝君主专制的原因和措施,可组织学生讨论“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原因和措施”及“ 康熙、雍正加强皇权的原因和措施”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对于原因课本内容涉及不多教师可适当补充。明清实行的文字狱可以从原因、特点和后果三方面来进行比较。朝代 专制机构 文字狱原因 措施 作用 原因 特点 后果考:为什么说明清两代是君主专制独断的时代?学生通过看材料发现,即使宰相也是徒有虚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课本上的一些图,引导学生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看。如:第 67 页上面的两个朱元璋像,课本上说:“ 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 ”教师再进一步问:“ 人们对他的不同看法是什么?”。明清文字狱的兴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为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大兴文字狱。致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总之,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强化,实际上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不可挽回。7集体备课记录表学科: 历史 年级组:九年级备课时间 第 13 周 星期 二 地 点 物理实验室 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主备人 陈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