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8458098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提要:创新教育是当今中学教学的重点。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观念的创新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总是照本宣科,重内容、轻方法,课堂枯燥无味,老师无精打采,学生死记硬背、厌烦透顶。而实际上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不在于教条地传授知识,而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的一切进步、优秀的文明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来学以致用。真正的

2、历史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活泼的、有意义并且丰富多彩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必须要提高和改进。 一、中学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急待提高。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把书本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从而产生了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这些老观念严重阻碍老师自身创新思维能力。而加强自身的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创新能力,对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

3、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 。很难想象,一个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的学生来。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克服困难,加强对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不断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最为学校和教管部门,应该千方百计提供教师进修的机会,来提升老师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让老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二、必须更新传统教育观

4、念。 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仍束缚着大批教师。首先是传统的教师观。在当今的中小学中,教师的形象是知识的传播者,靠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俨然一个“传教士” 。其次是陈旧的教学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知识和积累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惟一结论,使学生变成书本和分数的奴隶。再就是“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最终变成一群只会听人吩咐,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学生。在这种旧教育观念的桎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

5、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那种惟师是从,惟书本是从已经成为普通性的精神现象,这不能不令人痛心和担忧。这些不具有独立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接班人又怎能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又怎能担负起 21 世纪富国强民之重任。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主要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的知识,转向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了知识,而且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由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注意个性发展;由过去的“老实” 、 “听话” 、 “高分” 、 “唯书” 、 “唯师”的评价学生的标准,转向从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来评价

6、学生;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三、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工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是根本,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对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所以,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合作关

7、系,创设一种宽松、愉悦、主动参与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萌发出创新意识棗想创新,乐创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其次,教师不要以长者自居,而应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水平高低,有无道理,都应尊重和鼓励,使老师成为他们亲密的朋友。学生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个性才能解放,思维才会开放。个性解放了,学生才敢质疑,思维开放了,学生才能质疑。可见,教师只有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就会乐于学习、乐于创新,主动去探索新知。 -2、注重创设历史情

8、景,寓情于教,师生互动。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放出漫画时局图 ,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老师生动形象描述,学生对各种动物所代表的国家、每个国家的势力范围都有了深刻而形象的理解,最后老师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谭嗣同的一首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老师接着总结到:“同学们,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9、 巨大的失败、巨大的灾难、巨大的损失和巨大的耻辱无不震撼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灵!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 通过这些方式,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再如,如:在讲三国鼎立之前,我就从三国演义的历史电视剧中精心选择一组人物画面:曹操、刘备、孙权、董卓、袁术、吕布、孙策、周瑜这样神态各异、各具魄力,又为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从右到左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你走来,同时出现小说中最经典的几句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0、并将这几句诗词依次打在屏幕下。同时三顾茅庐 、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等片断,兼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很浓,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把各种感官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探究角色,同学们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清高?”;“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那为什么在赤壁之战 中会败给孙刘联军?” ,这些问题看似幼稚,但说明学生在发展、在思考,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方,并鼓

11、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经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沟通,对历史的感悟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注重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辩论、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1) 学术专题讲座:学术色彩浓厚是举办专题讲座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举办专题讲座时应注意三个问题精心安排,全面搜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使之有条理而不紊乱;专题讲座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专题讲座的内容最好与历史课程的进度同步。例如

12、教师在讲完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 一节内容后,可以以“近十年来关于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新进展”为题目举办一个专题讲座。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摆脱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 ”的束缚。 (2) 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也并不是一个袖手旁观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搜集相关的史

13、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准赢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提高。 (3) 撰写小论文:为加强对探究成绩的巩固,检验探究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或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写观后感,或编历史剧本,所写内容只要是依据材料发表议论、观点鲜明即可。然后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解决类似和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实践探究得到巩固,同时也吸收、内化知识。小论文式的作业,虽然类似于读史札记的性质

14、,但对学生的要求却很高,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 4、注重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 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现实生活服务,能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史为鉴,并且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如果我们能从本学科的角度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讲解,其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在讲古代史各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古代赋税制度改革时联系到三农问题;在讲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中的有关和谐思想观点时联系到现在和谐社会的创建;在讲国共关系的演变时联系到连战访问大陆以及台湾问题;在讲古代和近代中日关系时联系到目前的中日关系以及目前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等。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时地结合现实,紧扣时代热

15、点,就能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参与积极性,感觉到历史其实不并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达到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捕捉有效的热点、焦点信息,帮助学生用历史知识来分析、解释社会现象,从历史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得出一些经验教训。这样,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5、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 教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提高的过程,是随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发生发展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主体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中学生的竞争好胜心又特别强,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入竞争机制。如分组竞赛,内容以当堂知识为主,题目设

16、计有一定的“坡度”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 ,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积极思维,一旦这些人在竞争中获胜,赢得老师赞赏和引起同学们注意,就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呼唤素质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目前的中学教育,应试教育之风仍愈演愈烈,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所有的中学历史教师要立即行动起来,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从实际出发,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更多的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