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7PPT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83805168 上传时间:2021-06-1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7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7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7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7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7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7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7PPT(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必修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际共产主义发展史中的重点内容,在专题七中承接前两节内容展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又有很大的可比性,对于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尤其是前途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思想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并能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比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

2、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三、重难点:,重点:苏联改革的缺陷,苏联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 难点:探讨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以及苏联最终解体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学生在必修一已经学习了十月革命,在必修二专题三也已经学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本专题也已经学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已经有了一定的史实和理论基础。结合本校作为一般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3、过程一定要立足于实际,采取多种教法和学法以使学生掌握本节内容,四、学情分析:,五、教学方法:,教法:本课主要采用一条线索三个版块的划分、创设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以问题为载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法:本课主要指导学生采用自主阅读法、提炼概括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学习,六、创设情境导入:,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它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到了尽头,无法继续前行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 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

4、铁轨了!,七、教学过程:,一条线索两个对比三个板块:,一条线索:苏联改革历程 两个对比:中苏改革对比 三个板块:苏联改革的历史背景 苏联改革的过程 苏联解体,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可能性: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的可能,一、苏联改革的背景,教学过程:,二、苏联改革的过程:,有人说:赫鲁

5、晓夫把苏联改乱了,有人说: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经济,政治,农业 (突破口 重点),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否定斯大林,平反冤假错案,扩大农庄自主权,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态度科学吗?,思考:中苏两国农业改革措施有什么不同,赫鲁晓夫的措施能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有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中国: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苏联: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农业: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原属国家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为提高

6、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的垦荒工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 工业: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中心从中央移到地方,由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撤消25个中央部113个共和国部 材料说明赫鲁晓夫的主要功绩在哪?,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句话对吗?请结合以下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1959年1月,将物资分配权重新收回,由国家掌权 1963年3月,决定成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加强经济管理中的国家集中统一领导。 1962年底,决定取消作一般党的工作的区党委 材料说明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缺陷在哪?,有人说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内容,改革重点:工业(重工业),“新经济体制”,新经

7、济体制: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讨论:中苏工业改革有何不同,结合以下材料思考为什么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了,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新经济体制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1)经济:,“加速发展战略”,(2)政治:,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 社会主义”代替“

8、科 学社会主义”,2)改变党的地位,实行多党制,失败,推出“民主化”和 “公开性”,戈尔巴乔夫改革将会给苏联带来什么?,对比赫、勃、戈三人改革完成下表,三、铁轨到头了苏联解体,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后,许多西方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坦率地承认,虽然他们十分了解苏联体制的根本弱点,但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曾料到,一个昔日集权强大的超级大国苏联,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彻底垮掉,而且事先似乎没有要垮台的任何征兆。,执政70多年的苏共突然丧失政权,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坍塌,这是因为什么?,铁轨到头了苏联解体,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 有人说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 有人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了

9、?,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解体负有完全责任?,探究一:结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和所处国际环境思考苏联如果不改革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苏联解体的原因又是什么?,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据此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探究二:回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苏联的解体是不是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19281937年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斯大林模式 1953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没有解决问题,邓小平:

1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设疑探究,拓展延伸,2、阅读以下材料谈谈反腐败和改革大业成败的关系 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共产党内扩散,埋下了苏联共产党瓦解的种子。,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当前中央仍在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苏联改革和解体谈谈你对继续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八、课堂小结,九、课后作业,谢 谢,1990年10月,美国出经费邀请了苏联矿工独立工会的10位领导人到美国访问,学习和考察了一个月。苏联驻美国记者几次请求采访这些人都遭美方拒绝。在

11、这些人访美结束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美方借机公开宣布给矿工独立工会提供物质援助,支持他们回国后发展“自由工会运动。”1991年11月,国际自由工联所属的国际矿工联合会与原苏联工会总联合会所属的煤矿工业工人工会联合会代表团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双方将合作在莫斯科开办培训苏联工会干部的学习班。该代表团在鲁布塞尔还受到了国际自由工联副总书记和欧洲工联总书记的会见。,大多数俄罗斯人把戈尔巴乔夫视为苏联 解体、苏共垮台的罪魁祸首。一直到今天, 尽管他在西方受到赞扬和欢迎,但他却得不 到多数俄罗斯国民的谅解,俄罗斯社会上对 他的指责不绝于耳。1996年,戈尔巴乔夫参 选俄罗斯总统,只获得不足1%的选票。在一

12、 次竞选活动中,他被一名愤怒的选民重重地 扇了一记耳光。2005年7月莫斯科新闻 曾报道说,俄罗斯国家杜马自由民主党议员 阿贝尔特塞夫在星期五的杜马会议上称,他计划提交一份有关取消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豁免权并对其展开刑事调查的提案。阿贝尔特塞夫称,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发起者”和“我们承受的所有痛苦”的主要罪人。俄共议员伊尤克宁对此提案表示支持。2005年10月的一天,戈尔巴乔夫在参加一个圆桌会议时,被一名与会者泼了一脸水。俄罗斯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50%的俄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过大于功”;持相反观点的受访者不过11%;仅有14%的人对他表示好感,反感者则为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