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 2 回延安(共23张PPT)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83756869 上传时间:2021-06-13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 2 回延安(共23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 2 回延安(共23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 2 回延安(共23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 2 回延安(共23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 2 回延安(共23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 2 回延安(共23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 2 回延安(共23张PPT)(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延安,贺敬之,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写法。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当代诗人、剧作家。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延安是我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至1949年为党中央所在地,是革命的摇篮。它又是一所哺育千万革命战士的大学校。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人民解放战

2、争的新战场。1956年,与延安阔别10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亲眼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由衷地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歌颂了延安的新面貌。,背景资料,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重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知识链接

3、,(1)订正字音 白羊肚(d) 延河(yn) 糜子(mi) 柳林铺(p) 脑畔(pn)油馍(m),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登时:立刻。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诗歌每一部分的内容是什么?,整体感知,第一部分,诗人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为什么如此激动? 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 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 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诗人

4、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内容探究,(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2.“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

5、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1)环

6、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4.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

7、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品味赏析,(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使长安之“新”跃然眼前。,写法探究,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如“羊羔羔吃奶眼

8、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顺承关系。 (2)夸张手法的运用。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

9、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1.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鉴赏评价,(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

10、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2.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 诗人刚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时,从“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拓展延伸,商山

11、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联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仅用几个名词组合成句,选取了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此联的梦境与前面缩写的现实相映,首尾圆合。,这首诗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总 结,结构图示,回延安激动情满怀兴奋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回延安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歌颂延安精神 表达赤子之心,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