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佛教与企业管理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83328938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10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佛教与企业管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精选]佛教与企业管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精选]佛教与企业管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精选]佛教与企业管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精选]佛教与企业管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佛教与企业管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佛教与企业管理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教与企业管理六和精神 以人为本(宽运法师),因缘殊胜,二零一二年初,由中国佛教协会、香港佛教联合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筹备于当年四月在香港举行,本人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执行主席;会议主题定为和谐世界,同愿同行。回顾前两届论坛,首届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第二届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三届论坛皆以和谐为中轴而展开;由此可见,和谐是世界人士共同的理想追求。同样地,和谐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企业经营成功的根本所在。 二零一二年底,本人接受明德企业的邀请,到创办人陈其斌老先生佛山的工厂去参观,藉此因缘,为厂内高层管理人员开解佛教与企业管理的论题将佛法六和敬

2、、四摄精神如何与当今企业管理相契合做一尝试,以期佛法智慧于社会、于企业管理产生启迪效力,使企业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一、 信愿同行以和为贵,佛教强调六和精神,这应该是对和谐最早的一种诠释,而时至今日,佛教六和精神仍然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谐始终是佛法重要精神之一。佛法尤其强调心灵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力量在于我们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从内心发出追求和谐的愿望,从而达到自我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 作为一个实践的宗教,佛教强调信、愿、行,学佛之人一定要深信、切愿、实行。如果没有信心,就不是真信;若不恳切地发愿,就没有真实的力量;

3、可是愿虽然发了,若不实实在在地去做,亦不可能成就。所以,有了真信之后,必须要时时刻刻发心、发愿并实行。由此可见,发心发愿之重要;也就是说,佛教特重发心一切愿行皆是从心出发;有心就有愿,有愿就必有行;信解并重,行愿相资,如此道业方得成办。,据经典的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的僧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要如何统理,才能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因此,在佛教里头非常注重和谐僧团的建立;六和敬就是摄众的方法之一。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和尚一词,正像出家人的身份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谦卑的。大丛林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和尚是甚么意思呢

4、?一般人的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为出家人要过六和敬的僧团生活。 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1)身和共住,(2)口和无诤,(3)意和同事,(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和同均。即僧团中为求菩提,修梵行者,须为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大乘义章卷十二则举出:(1)身业同,(2)口业同,(3)意业同,(4)同戒,(5)同施,(6)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敬,二、 生命管理从心出发,这个六和敬的精神,不但可以运用于僧团管理上,而且更可运用于生活、社会各个层面,包括企业管理。这个企业管理,如何才能成功?必须从我们的心出发,要管理别人之前,先学习如何管理好自己,这是任何一种管理学的先决要件。

5、自我管理是每个人一生的首要功课,透过自我管理,学习和自我对话,从而找到心灵的活水源头,让管理哲学不只可以发挥在企业里,更可运用于人生中。尤其面对全球化时代来临的多元挑战,年轻的一代更要积极地走出去,藉此扩展国际视野,提升自我管理的层次。 社会一般人士,常以营业额高低来评价一间公司的经营成效,但以佛法看来,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它的面向可以有很多元,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并不是将公司经营成最赚钱的企业,而是最有活力的企业,公司不一定要最会赚钱,但可以最热心公益、最能帮助社会上弱势社群为宗旨,从中让每位员工体认自己存在的人生价值,激发对生命的热情,在利己利人的过程中体验更高的生命意义。,三、 六和精神企业管

6、理,我们应如何将这六和精神,运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人与人之间,如何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这实在是非常的不容易,因为每个人的见解、看法都不一样,怎样才能和合起来?,一、见和同解,六和敬的表述次序,佛教经典多以身和同住为先;然而,因为见和是僧众和合的基础,也就是说,僧众之间要有相同的思想、价值观,才能有和谐共处的根基;因此,我们首先要说见和见和同解: 这个见,就好像一间公司必须要有一个宗旨、一个目标,亦即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有了方向才能正确地运行并发展;当然其中还要有经营、管理的方法,以及市场调查、市场推广的实际知识与经验。刚才我来到工厂,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产品;生产这么多产品的工厂,而且还是一个

7、上市公司,应该如何去规划及管理?所以就必须设立稳固的目标;我们做人有做人的目标,企业也要有企业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订立,就需要见,而且这个见,是集合众人的意见而成的,也就是说,是大家同意了的、一致的方向,这样和合而成的一个宗旨及目标,才能有凝聚力、创造力;否则的话,这个企业的组织就会松散。因此,企业经营必需要有内在的文化,这个文化就是整个公司的根本宗旨,由此而定出五年规划、十五年规划,乃至于一百年的规划;所以,企业的本质不单是追求利润,不单是追求有形的价值,还包括更多的无形价值,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凝聚力及创造力。因此在任何公司、集团或企业之中,必须以见和同解为首要的前提。,当然了,每个员工背景不同

8、、条件不同,价值观也不一样,这个社会或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所体现的都不一样,有人觉得赚钱是价值,有人觉得奉献是价值,这是本来就存在的事实。但是,在这不同之中,也可以求大同存小异,即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宗旨,是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相一致的;亦即企业有好的发展,自身才能生存,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不断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才能有机缘修养身心、提升人生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企业作为修养身心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以这样的心态在企业中自我历练,必能使我们身心受益、道德提升。,第二是戒和同修。在僧团之中,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大众因受持戒法

9、而进退有节,仪礼有据,是故表现在外的行、住、坐、卧的威仪,皆是庄严有度。在企业管理之中,戒也就是制度,你想达到一个目标或一种成效,就必须通过制度来管理;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制度,如何将管理方式变得更人性化?这是一个高管人才必须具备的智慧;透过东、西方企管理论与经验的结合,相信必然能够达到上述的目的。 有了好的制度,还要人严格遵守执行。当年佛陀制定戒律就是针对僧团中出现的问题;僧人严格遵守戒律,才能和谐共处;佛陀涅盘前也嘱咐僧众要以戒为师,可见戒律之重要,它是维系僧团长期存在的关键所在,也是佛教存在两千多年的根本保障。,二、戒和同修,在修行上来

10、说,戒的意义其实不是戒别人,而是戒自己,所以,戒用在制度上,就是制度的订立者必须以身作则,为员工们作示范。今天在前往陈老先生工厂的途中,我一路跟他坐在一起;他说以前工作的时候,假如上班时间是七点钟,他六点半就坐在公司里了;他说自己不适合去监督别人,所以想利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思惟一下这一天准备要做些什么或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发现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就赶快设法去补充或修正。试想,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公司内的人员又怎能不自我警惕?管理人六点半就上班,当其它员工七点钟上班的时候看到了,自然就会很佩服,因此就没人迟到,也没有人敢早退。所以公司制度的订定,目的就是希望高管的人,必先自己守得住,然后再带

11、领其它员工、影响其它员工。这就是一种和谐企业文化的体现。 因此,若以佛教戒律的精神作为公司或集团的制度依据,就要对其精神有更深一层的领会:戒有小乘的相戒,即对僧人外在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规章制度;还有大乘的心戒,这是更高层次的,是对僧人内心进行规范的戒律;僧人能做到心戒,就能担负普度众生的使命,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守戒律;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吧。,所以,我想在企业管理中,也有相应于佛教相戒层面的内容,即员工要在行为上符合企业规章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公司或集团的总经理能遵守企业决策程序,就会避免许多决策上的失误;生产在线的员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就会避免安全事故、产

12、品质量问题的发生;财务人员遵守财务制度,就不会使企业经济蒙受损失等等。 而在企业管理中做到心戒的层次,那就是更高的境界了;比如,总经理面临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能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实力进行决策,而不是一味地贪着于好像能得到的利益,这样就能避免决策失误,避免企业蒙受大的损失。以前韩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就是大企业过分追求多元化所造成的,就是超出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限度所造成的;从内心根源上说,是过度贪欲所造成的;当前欧美经济危机,从根源上说,也是过度贪欲使然;可见,心戒是如此的重要!它能将人内心贪、瞋、痴、慢等烦恼和积习转化为清净心,能使企业经营者正确地决策,能使各级员工真正做到从内心深处遵守企业规章;

13、如此的话,企业管理就会更上层楼,企业发展将鸿图大展。当然,回过头来我们说,心戒的成就也是长期从行为上遵守相戒的结果;这当中必须要经过长时期的磨练,或者说是内心的历练。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佛还是企业管理,长期的内心磨练都是必需的重要课题。,三、利合同均,第三是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世间上大部份的人,之所以日夜忙碌奔波,无非是为了各种不同的利益,所以我们说,这是个功利的社会。企业中的利和同均,就是将利益平等分配到集团或机构中的每一个成员,令每一个人都能受惠,都能得到好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

14、你高我矮,这就不平等;你站我坐,这就不平等;你说我听,这就不平等;你富我贫,这就不平等;你有我无,这也不平等;世间怎可能有平等?我们只是在不平等之中,寻求相对的平等;企业管理之道,其实也是一样;无论是高管或一般员工都必须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比如说,职员的制服是一样的;福利条件是一样的,乃至升降职级的机会也是一样的。,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均不单是把物质利益平均地分配,因为平均不一定是平等或公平;公平是说员工物质收益的多少应该与付出劳动的多少形成正比关系,否则就不是公平,就只是表面上的平均;因此,公平意味着多劳多得。我们说,佛法讲平等,是讲一切众生在皆有佛性意义上的平等;但由于众

15、生修为程度、精进程度不同,所以就会有现象上的不平等我们都知道,菩萨有不同的修行阶位;因此,企业也应该有一套激励先进的措施,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与干劲,使企业不断运行并发展。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缘或条件,有些员工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物质利益回报;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改进管理措施,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做到不断向更公平的方向前进,尽可能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这样才是真正的利和同均;有了平等的利益,才能将人心安住,成为企业发展的潜力。由此可见,利益平等,实在是非常的重要。把集团成员的心安住后,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归属感,就会达到一种同心协力的服务精神,为企业的未

16、来发展开拓出更好的出路。,四、身和同住,前面说了六和中的前三和;见和同解,就是集团成员信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戒和同修是统一制度的实行;利和同均,就是把利益平等合理地分配,也就是说,通过完善的机制,令每一个人都觉得很满意。接着后面还有三和;首先就是身和,亦即六和中第四的身和同住;只有身和才能同住,若身不和如何能同住呢? 所以,佛教的身和同住讲求僧众在行为上的一致,如僧人礼拜诸佛或在不同的法会仪式中要有相同的礼仪规范;可见,身和同住主要涉及身体的外显行为。 这个思想,置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比如说,一对夫妻若身不和的话,就无法同住了,结果就是以分居或离婚作收场。企业管理之道,亦是如此,管理层与成员之间必须要身和。在一个企业中,员工必须有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及习惯,例如:企业员工身着统一或相似的服装,可以展示企业规章的整齐划一;员工之间礼貌及友善的行为,如见面微笑、亲热地打招呼;某些员工有困难时,其它员工都乐意帮助、照顾;员工对待顾客有统一的礼貌语言、举止及态度等等。,所以说,从源头上讲,佛教身和同住是在僧众本着共同的见见和同解的根基上而外显的;是在僧众怀着共同的目标追求修行成佛的根基上而出现的。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