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83296616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9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募捐 描摹 羡慕 蓦然回首B挑衅 湖畔 叛变 绊手绊脚C倩影 靓女 靖康 草木菁菁 D奴婢 麻痹 裨益 纵横捭阖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游目骋怀 同仇敌忾 蓊蓊郁郁 充耳不闻B. 熙熙攘攘 仁慈恻隐 面面相觑 人弦俱寂C. 穿凿付会 拆中是非 屏气凝神 强弩之末D. 越俎代庖 脍炙人口 报仇雪耻 蒙冲斗舰3. 下列句子中,加点

2、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制造假烟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B.女娲补天的故事,虽然是地老天荒时代的神话,但至今仍有强大的艺术魅力。C.他讲笑话从不嬉皮笑脸,当你笑个不停时,他仍道貌岸然地讲下去。D.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4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解放后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 很大。许多国际友人,也 在这东方的节日情调中,和中国朋友一起选购着鲜花。当然,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 一般的并列关系, 部分与整体的对待关系。A.受益 沉醉 不是就是 B.收益 沉醉 不是而是

3、C.收益 陶醉 不是/就是 D.受益 陶醉 不是而是 5下列各名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B.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人。C. 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D.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6. 下列各句加点的谦语敬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辱临寒舍,甚感荣幸。 B.明早您在舍下等候,我准时前往请教。C.下午四点,我陪同来访的外国友人拜访您的家父。D.他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山区小学就教十余年。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68题(共9分,每小题3分)古蜀文明

4、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天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

5、择?在距今约3700年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

6、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距今3200年左右,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其衰落的原因困扰着考古学界。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

7、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江章华说。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

8、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是政局变化?7.对文中加点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古蜀文明”属于“新石器文化”和“宝墩文化”。B.“新的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C.“新的文化”就是“成都平原文化”。D.“成都平原文化”就是“新石器文化”。8.对“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的原因,解说正确的是A.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但这些村落使用时间都不长。B.生存的需要,因为土地变得贫瘠,无法承载古蜀人的生活,他们被迫离开故土。C.一支新文化进入成都平原,宝墩人被迫迁居。D.宝墩人的生产方式落后,任意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9.根据文章作出的推

9、断恰当的一项是A.直到今天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还是一个谜团。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C.成都平原分布着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表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度。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文言文阅读。完成1013题。(共12分)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

10、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 :到去 B.硿硿焉 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C.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D.汝识之乎 识:认识11.对下面句子中

11、加点“而”字与“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的“而”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吾尝终日而思矣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古之人不余欺也”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知之 B.大王来何操 C.不吾知也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1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记叙作者实地考察的经过,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B.“余固笑而不信也”与“因笑谓迈曰”中的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讥笑,后者是微笑。C.对寺僧的做法作者表示不相信,晚上自己亲自去实地考察了石钟山。 D.通过与苏迈的谈话,说出了石

12、钟山得名的缘由,即与寺僧的解释完全相同。 学校: _级_班 姓名_ 考号/线封密2011年上期西眉中学高2013级高职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11分)四、翻译上文划横线的句子。(8分)14.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3分) 15.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3分) 16.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五、阅读下面的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从军行 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17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的环境特点?其特点是什么?(4分)答: 18“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4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