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制度理论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83265951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45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制度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精选]制度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精选]制度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精选]制度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精选]制度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制度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制度理论(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理论,组织理论的来源,管理学 经济学 社会学 心理学,宏观的组织理论,9.网络理论,(资料来源:Colquitt & Zapata-Phelan (2007),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其中有3个即生态的、关系的、制度的理论,是基于社会学家的工作,第4个政治的(资源依赖)观点也较多倚重的是社会学家Emerson的工作,把它应用于组织间层面(而不是人际层面)。,微观的组织理论,(资料来源:Colquitt & Zapata-Phelan (2007),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理论视角,著名的组织社会学家Scott曾对组

2、织研究历史上的各个主流范式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其代表作组织理论一书中将现有组织研究的发展归纳为三种理论视角的顺次出现,即理性系统视角、自然系统视角和开放系统视角。 理性系统视角把组织看作是为实现特定目的所设计的工具。“理性”术语也叫技术或功能理性,指的是一系列有组织的行动以最高效率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该视角关注目标的具体化和组织的正式化,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行政组织以及西蒙的管理行为理论被认为是理性系统视角的四种代表性理论。,自然系统视角是在批判理性系统视角的不足中发展起来的,它引入了一种对组织全新且有趣的看法。自然系统视角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系统,有着所有社会系统

3、具有的共性,如组织要服务的目标不那么单纯、简单和具体,组织里除了高度正式化的结构之外,还存在非正式结构,后者既有负面作用也有积极作用。自然系统视角的代表性学派有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巴纳德的协作系统观点、塞尔兹尼克(Selznick)的制度论思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不同于前两个视角,开放系统视角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面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信息、资源的交换,这种交换关系是组织存活的关键。这种视角虽然出现最晚,但它传播的非常快,并且对组织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组织内部特征的研究开始让位于对外部事件和过程的研究,围绕组织与环境的关系,70年代密集产生了多个具

4、有重大影响的至今仍然是学术研究主流的理论学派。,斯科特(2011)的分层模型:,组织社会学,现代对社会组织的研究,现代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基本沿着泰罗&法约尔的科学管理学派、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韦伯的结构学派这三个学派的研究方向发展。始自法约尔、泰勒等人的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社会组织的研究,逐步发展为管理科学;始自梅奥等人的对组织中的人的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发展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韦伯从社会学角度对官僚制组织的分析,发展为组织社会学。1938年哈佛大学出版C.I.巴纳德的经理的职能一书,反映了对社会组织进行综合研究的趋势,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唯一完整地、有系统地论述社会组织

5、的理论性著作。 40年代中期以后,英、美等国众多的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见解,组织社会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组织社会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社会学中的其他理论,如交换理论(见社会交换论)、冲突理论等对组织理论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70年代以来,新制度学派提出许多看似非理性的组织行为有其内在理性逻辑,提出了“合法化机制 ”。 80年代以来,格拉诺维特、博特等人发展了社会学网络学派,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制度学派,早期制度学派(old-institutionalism) 代表人物Philip Selzn

6、ick(著作TVA与基层结构1947) 关注主题: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之间的关联 新制度学派(new-institutionalism)上世纪70年末产生 代表人物Meyer&Rowan、DiMaggio& Powell 关注主题:组织趋同性 近代制度学派(neo-institutionalism) 代表人物Oliver(1991)、Scott(1994)、Dougherty(1994) 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制度学派进入大发展时期,研究对象从非营利组织扩展到企业和产业组织,研究方法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与经验研究。,早期制度学派,Selznick的著作TVA与基层结构(TVA an

7、d grass-roots) 是关于美国田纳西洲水利大坝工程与管理机构的研究。田纳西水利工程建设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当时通过法律建立这一工程的目的是要提供便利、制造肥料、控制水灾、利用水道等,在这些目标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考虑,例如保护生态、植树造林、帮助贫困的农民开发娱乐场所。所以,当时的想法是很好的,希望当地居民都参与其中,一起来建设这一工程。 Selznick最初的意图是研究韦伯的理性组织(科层组织)的实际运作问题,按照韦伯的理性组织模式,组织应该有明确的目标,高度形式化,排除了个性因素的干扰,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具有精确性、纪律性和严谨性等特点。,但是,Selznick在研

8、究过程中发现,这个工程表面看来是个大众参与的工程,在实际运作中却产生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地方势力和全国性利益组织都参与进来了,例如美国农业部、农场联合会、当地政界、工商界头目都卷入了这一工程。这些利益集团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工程,他们派自己的人把持、占据了各个大的工程部门,控制很多政策制定。结果是很多项目的实施与当时设计的组织目标背道而驰。这一项目的初衷是帮助穷人,但是执行的结果是富人从中得到了利益和服务。这一结果显然与韦伯的理性组织模式不一致。 Selznick对研究发现进行了提炼,他承认组织是被合理设计以完成特定目标的工具。但他认为,这些组织在实际运作中却“不能控制组织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9、原因有两个:一是个体,他们加入组织,但并不仅仅按照组织给他们设定的角色行动;二是组织结构,既包括正式结构也包括非正式结构,组织结构将组织成员与组织之外的人联系起来,组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会危及组织的既定目标。,Selznick提出,组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组织是一个制度化组织,是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之中的一个有机体。组织的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和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不断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的自然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Selznick发现理性组织实际运行具有非理性特征,他称之为组织的负功能。所以,在研究组织时要走出理性模式,要超越所谓

10、的效率,超越组织本身,因为组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效率机器,而是受外在环境影响的。他把制度化定义为“超越了组织的具体任务或者技术需要的价值判断渗透、渗入组织内部的过程”,Meyer&Rowan的新制度主义观点,论文“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 新制度学派兴起的学术背景 早期制度学派Selznick的研究 当时盛行权变理论 组织趋同问题的提出 (Meyer的研究兴趣主要是教育社会学)美国的教育制度有许多特点,例如教育是每个州政府的责任,联邦政府没有管理教育的行政权力。但是有趣的是,实际上各个地区教育体制的结构却非常相似,反映了制度趋同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盛行的权变理论的思路是,

11、每个企业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组织形式不同。Meyer提出的是一个正好相反的问题,即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会有类似的内部制度和结构?,怎么解释这些组织趋同现象? Meyer的思路是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去寻找答案。他认为,组织面对的环境有两种: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技术环境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待组织的运行,包括组织外部的资源与市场,组织内部把投入转换为产出的技术系统。技术环境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和运行程序满足技术效率(即服从效率机制)。组织的结构与行为不仅是技术需要的产物,也受制度环境的制约与规范。 制度环境是指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等人们认为顺理成章(take-for-gra

12、nted)的社会事实。 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制度符合社会公认的“合法性”(即服从合法性机制),要采用那些广为接受的、顺理成章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这些组织形式和做法不一定有利于组织的效率,但可以提高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 用合法化机制解释组织趋同现象。该机制指当社会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文化观念或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成为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之后,就成为规范人的行为的观念力量,能够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与这种共享观念相符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细节学习,摘要:许多正式的组织结构的兴趣是理性化的制度规划的反映。在现代国家和社会,规则的精细化导致正式的组织结构的扩张和复杂性的加大。制度规则具有神话功能,

13、促使组织形成,获得合法性、资源和稳定性,提高了组织生存的可能性。结构与制度环境的神话趋同的组织与主要为技术生产和交换需求而构建的组织相比会减少内部协调与控制,以保持合法性。结构之间会出现分离,结构与组织的内部运作活动也会产生分离。信心和真诚善意的逻辑取代了协调、检查和评估。 提出问题:广为流行的理论(韦伯的科层制)认为行动的协作和控制是正式组织在现代社会取得成功的关键方面。这样的假定建立在组织是按照其正式蓝图发挥功能的观点之上:协调是常规性的,规则和程序得到遵守,实际的运作符合正式结构的规定。但是很多关于组织的实证研究都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与本文相关的发现指出,正式组织通常是松散结合的;结构要

14、素之间以及结构与内部运作之间只是松散地联系在一起;规则经常被违背;决策也往往没有被执行;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组织是有地方特色的。有必要对正式组织的出现提出一个新的解释,在实践中正式结构不完全是实际协调和控制内部运作的。新的解释应该能够说明诸如目的、职位、政策以及程序规则等正式组织特征的设计,即使这些结构特征在日常的运作活动中没有得到执行,都必须这样做。,正式结构不仅是社会组织中的关系网络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理性化的正式结构的要素不仅深深根植于对广泛的社会现实的理解,而且也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实。现代组织的很多职位、政策、项目和程序都受到公众舆论、重要人物的观点、通过教育系统承继的合法的知

15、识、社会特权、法律以及法院或粗心或谨慎做出的判决的强化。诸如此类的正式结构要素是强有力的制度规则的表现形式。(想想老人摔倒扶不扶?) 理性化的制度因素对组织和组织中的情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些规则定义了新的组织情境,重新定义了既有的组织环境,阐明了更改处理情境的方法。它们使参与者按照规定的路线来组织,而且常常要求他们这样做。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后工业社会的兴趣,此类规则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得很快。新生的和现存的活动领域被编码成为制度化的项目、专业或技术,组织因此被整合到打包的编码中。 命题:随着理性化的制度规则在某个特定的运作领域的出现,正式组织通过把这些规则整合成结构要素而得以形成和扩张。 命题:

16、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在特定领域内的理性化的制度结构越能得到扩展,而且容纳理性化的制度的领域的数量也越多。,正式结构的制度根源,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改变正式结构。 采纳外部评价标准。 稳定性。市场条件、投入和产出的特征和技术程序都处于制度意义的管辖和控制之下。随着一个组织变成一个更大的集体系统的一部分,组织的稳定性就得到提高。协议而不完全靠绩效,保证组织获得支持。 组织的成功与生存。因此,组织的成功不是依赖有效的协作和对生产活动的控制,而是依赖于一些其他因素。如果组织在一个详细规定的制度性环境中,并成功地适应所处的环境,那么组织就获得了生存所需的合法性和资源。 命题:如果一个组织在正式结构中融合了社会承认的理性要素,就会提高自身的合法性,增加资源和生存能力。,制度化组织中的结构性不协调,制度化的产品、服务、技术、政策和计划具有强大的神话功能,很多组织仪式性地采纳了它们。但是与制度化的规则一致往往与效率标准产生尖锐冲突,反过来,为促进效率所作的协调和控制活动又会削弱组织的仪式性一致,牺牲对组织的支持和组织合法性。为了保持仪式上的一致性,体现制度规则的组织就会倾向通过松散结合,即正式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