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测验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37892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测验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测验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测验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测验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测验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测验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高考语文模拟测验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2009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卷三、(12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1题。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

2、: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 昔者郭君出郭,谓其御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

3、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释】本节选的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学科网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学科网 A.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 当:适合,恰当学科网B.宋人迎而复之 复:使复位学科网C.曰:“何备也!” 备:准备学科网D.御自易以块 易:替换学科网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学科网A. 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学科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 昔者宋昭公出亡学科网侍御者数十人学科网C. 不出

4、二年,而美闻于宋学科网君喜谀而恶至言学科网D. 子知吾且亡乎学科网若属皆且为所虏学科网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世主属于“生者”的一组是学科网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学科网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学科网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学科网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学科网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学科网伏轼而叹曰:“磋乎!夫贤人如此苦乎?”学科网A. B. C. D.学科网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学科网A.楚庄王德行威望都很高,但还忧心忡仲,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诸大夫的见解不如自己高明。B.宋昭公在悟出自己出亡的原因之后,改操易行,安义行道,得以扬美名于宋。学科

5、网C.郭君终未被御者点醒,穷途末路还陶醉在“独贤”的光环中,慨叹作贤者的不易。学科D.本文用三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先生者”“后生者”“不生者”的区别,令人警醒。学第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注意事项:1第卷共8页,用蓝、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 号四五六七总 分分 数得分评卷人四、(22分)12翻译与断句:(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3分) 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2分) 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3分) (2)用“/”线给下面短文画

6、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参考答案8C备:完备、齐备9D 两个“且”都是副词,“将、将要”。A均作介词,前者表凭借,后者表原因。B前者为助词在时间词后,补足音节;后者指示代词,“的人”。C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于是、就”,后者表并列。10B 都是谈郭君,属“不生者”故排除。11A 楚庄王之忧是亡国之忧。12(1)翻译(8分)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害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3分)(意思对即可) “君人”(做人们的君主),“服”(

7、使顺服),“思索”(想要寻求)三处,一处1分。对他的车夫说:“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2分)(意思对即可) “御”(车夫),“所以亡”(我逃亡的原因:补出省略成分)两处,一处1分。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不喜欢听真实的话。我要是劝告您的话,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因此我没有劝告您。(3分)(意思对即可)“谀”(谄媚逢迎的话),“恶至言”(厌恶真实的话),“先郭亡”“是以”(译出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三处,一处1分(2)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三处1分,满九处即可得3分。/为必

8、断处,/为可断可不断。河北区2009届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 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

9、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未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

10、苏辙贬谪筠州。陂陁(tu):高低起伏。不平坦。乱流:横渡江水。褰(qin)裳:提起衣服。寓:寓世,住在人世。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容易。 C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D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暂且。9下列各纽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好客而喜游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平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

11、一组是( ) A其旁古术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指出其在黄冈二年“不知其久”的原因。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B文章最后具体议论苏轼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C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作者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寄托

12、着作者自己的意绪。D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四、(20分)第II卷(117分)12(8分)(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译文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 (2)用叙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文言文断句。(3分) 山 中 有 二 三 子 好 客 而 喜 游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携 徜 徉而 上 穷 山 之 深 力 极 而 息 扫 叶 席 草 酌 酒 相 劳 意 适 忘 反 往 往 留宿 于 山 上。 参考答案三、(12分,每小题3分) 8B(易:替换,换取) 9. B(于:在。A项中,第一个“以”,介词,因,由于,第二个“以”介词,译为“用来”,C项中,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D项中,第一个“之”,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代词,指古木。) 10B(A项中,是对废亭旁边古木的描写。C项中,是对苏轼登山时环境的 描写,D项中,是写九曲亭位置好,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