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动态(总第93期)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36924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93期)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93期)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93期)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93期)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93期)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教研究动态(总第93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研究动态(总第93期)(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高教研究动态(总第93期)2006年7月21日内蒙古农业大学高教研究所主办_编者的话:大学新校区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怎样建设新校区?怎样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校区?怎样快速优质地建好新校区?如何处理好新老校区之间关系等等,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建筑师、规划师以及所有参与新校区建设的人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我校新校区建设即将启动之际,我所师生收集有关大学新校区建设的一些文献与资料,编辑成文,供校领导参考.本材料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大学新校区建设应遵循的一些理念;二、大学新校区建设中存在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三、国内大学新校区建设的一些具体案例。 一、大学新校区建设应遵循的一些

2、理念新校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正确的理念为新校区建设保驾护航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1。明确学校及校区办学定位(1)学校办学定位。学校的办学目标催生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定位直接影响新校区的建设规划.综合性大学培养综合性人才,普通大学培养适应性人才,高职院校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不同的办学定位就会对新校区的结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同时,新校区的建设又反过来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2)校区办学定位。目前,新校区的建设基本上分四种类型:第一,基础部。有的学校为了抓好学风,把低年级的学生集中在新校区,进行比较严格的环境适应和学风养成教育,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民办二

3、级独立学院。为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多样性需求,民办独立二级学院应运而生,独立的校园、独立的法人、民办的机制,依托母体进行办学.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学校另行选址开辟新校区。第三,部分学院搬迁。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目标在提升,单科性大学要发展为多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要发展为综合性大学,故而学校为满足新的发展需要,新建了一些学院.第四,学校整体迁移。顺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办学规模在扩大,有些原来 30005000名学生规模的学院要发展成上万人的大学,原有校址的周边又无法扩容,学校迫不得已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建立新的校区。以上四种新校区因办学类型的不同,所以规划不一样,建设风格也应不同.新校

4、区的建设与规划理念.大学校园建设既要体现大学之“ 大”,又要体现大学之“学”,首先要体现校园建筑的大气。大学校园的建设,应该主要考虑空旷、和谐.空旷就是要给人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的感觉;和谐就是体现“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彰显“大师”地位。大师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代表,所以,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大师的单独空间和环境,让大师们安心工作,潜心研究,实践创新,有所建树.同时在校园环境布置、建筑命名、校园雕塑等环节要体现大师的风采和功绩。第三,要有大楼和大树.大楼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树是大学历史的象征,大楼和大树也是校园环境文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有品

5、位的校园应是大楼和大树的和谐衬托,相得益彰。大学之“学”,首先要体现学问,“你到大学干什么?离开大学以后做什么?这是师生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大学是做学问的地方,所以,大学的建筑单体要富有书卷气;其次,要体现学校、学科特色。校园的道路规划要体现学校的历史轨迹,如新校区道路按学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命名,让师生走在校园的路上,感觉就是走进了一段历史,以此增强新校区的历史感;建筑单体的设计要体现学科的特色,如艺术学院的建筑单体要体现浪漫个性,法学院的建筑单体要体现庄重大方.第三,要反映学识。学识代表抱负和水平,这是一所学校地位的象征。新校区要有标志性的景观和建筑,置身其中,深受鼓舞,产生让人非要教好

6、不可、学好不可、欲罢不能的效果;第四,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中,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指导思想,充分融入“ 以人为本的理念。总而言之,新校区的建设和规划,要树立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山水相宜的理念。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2.把握校园建设的整体性校园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幢建筑、每一处环境甚至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整体设计是校园建筑设计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日本著名建筑师大谷幸夫设计的金泽工业大学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新建的最美好的学校之一,他在谈到该校单体建筑处理时说:

7、一方面理应保持自己固有的特性或个性,但又必须注意与周围建筑取得整体的协调,他称之为“寻求确实的存在惑”。就我国大学校园建筑设计来看,设计时找准该建筑在校园整体环境中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重点,要有所突出,更要注意协调。我们认为,校园建筑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称之为“特色建筑”,如:主入口、图书馆、办公楼,创作的自由度较大,较能形成各高校的特色;第二类称之为“基本建筑”,如教学楼群、实验用房、学生宿舍及教工住宅等,功能要求比较严格,布局比较简单,同时也是大量性的建筑。这类建筑决定学校的基调,如色彩关系、空间肌理等;第三类称之为“活跃建筑,如体育建筑、学生活动

8、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食堂、次要入口等,功能比较繁杂,建筑造型的要素比较活跃,因此,在设计创作时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适当放松手脚去做。在校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建筑的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使之成为校园整体环境中出彩的部分。3.倡导校园建设的文化性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培养人的品格及综合素养的地方,高尚、健康的文化品位是校园环境创造的首要特征。校园建筑是塑造校园环境的主体,因此,校园建筑设计要注重品位。我们认为:校园建筑在艺术构思上要简洁,建筑的形式语言要简明,体形不要夸张,不要故弄玄虚,更不要赶时尚,要以体形组合、空间创造为手段去营造适宜的室内外环境;校园建筑在装饰上要朴实,尽量少用或不

9、用高档的装饰材料,不宜采用浮华、珠光宝气的奢侈的手法,尽量结合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去创造平平淡淡而又别具风格的情调;不必要的构架及纯粹的造型元素应减少,体现校园建设的经济性,以形体造型取胜,以空间特色取胜,乃是校园建筑创作的上策;文化氛围的创造要从历史的角度及环境的角度来深化,重视校园环境的历史文脉,尊重原有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力戒采用“快餐式”的校园文化营造手段,以为花多少钱,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创造一个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是幼稚的,最终有可能变成“文化的垃圾”。4.发挥现代校园的开放性现代校园与传统校园的本质性区别在于开放性。传统的校园自成一体,从运作模式到校园环境是相对独立和封

10、闭的,被称之为“象牙塔”。随着社会进步及时代发展,这种“象牙塔”在倾斜,高等教育理应融入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当中。首先,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已形成,除正常的全日制教学外,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也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终身教育”体系将为高校面向社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校际合作,交往的增加,教育资源的整合,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校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等一系列的发展趋势,已冲破大学围墙的局限,各城市兴建的大学新校区或大学城,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立足于学校的开放性。最后,产、学、研的结合,也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所有这些在我们的校园建筑设计上都留下很深的烙印,如果忽视这个原则,就很难做

11、好校园建筑设计。我们认为,在校园建筑设计上要注重“三统筹”,是要统筹校内资源,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实验与科研建筑应统筹考虑,不能割裂开来单独考虑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放在整个学校,整个大学校园或大学城,甚至整个城市的范围内考虑其建设项目,使建设的项目能更好地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是统筹校际资源,同在一个地区,各高校之间各有特色、各有优势,课程可以互选,场所资源可以共享,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来说,都可以获得最佳的效益,真正体现出大学校园或大学城的综合优势;是统筹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学校办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学校餐饮、服务业以及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内容都应面向

12、社会,融入到城市大的服务体系及配套中去,这样学校才能集中精力办学,同时使学校的后勤服务取得更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5。搞好校园建设的生态化创造优雅、健康活泼的学习环境是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态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应把握:(1)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生态出发,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植被等特征,把大学校园作为一定地区范围生态系统内的子系统依存于自然环境之中,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合理选址、适度开发,使之成为城市区域生态系统中的积极因子。在微观方面,校园内微观生态环境的维系与创造

13、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与其他类型城市用地相比,大学新校园具有用地规模大、建筑密度低的优势.结合校园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基地的自然地形特征,点线面结合,巧妙布置草地、林地、池塘,尽可能地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以利于维护校园内部自身的生态平衡,结合有关技术措施,有效提高自净能力,减少外围的环保压力.此外,在新校区建设中单体建筑内部的环境也不能忽视,运用有效的建筑空间设计、构造设计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等手段以达到节约能源,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的目的。(2)文化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应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同时大学校园作为传播各种文化知识的场所,经过长时间地浸润积淀,必然打上各自不同办学宗旨、办学特色

14、的烙印。地域地方文化和学校自身的特色文化,是维持社会整体文化生态平衡的核心要素,更是校园空间的本质和灵魂.由于各高校建校的起因、时间不同,学科性质和学风传统也各具特色,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因素往往对于校园建筑的空间布局、外观形式、装饰选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最终形成学校有形的环境特色文化。(3)经济生态.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运作机制上已经基本进入准市场经济机制状态,除去少数国家重点院校以外,大部分学校的建设资金来源是靠自筹和贷款的方式解决的,而政府对于学生学费有着严格的价格限制,仍带有相当的计划经济色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成本与发展

15、资金之间的巨大差距.整体上看,大学教育经费仍然相当有限,发展建设经费更是紧张。所以,应该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把学校的整体经济运作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生态系统,统筹考虑近期情况并结合未来制定发展规划,尤其要做好经济可行性分析研究,从短期看大学新校区的建设需要一次性地投入大量资金,不可避免地要向银行借贷.因此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承受能力。校园环境仅是大学运行的必备条件之一但绝不是其全部.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经费来源情况,合理确定用地与建设规模及其建设层次,制定科学的开发时序,实施分步骤建设,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金。从长期看,经济运作的后劲是否强劲是学校经济生态的重要指标,良性的经济循环与运

16、作机制的建立也是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6。实现校园建设的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局面,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密集、交流频繁的场所.信息化是现代化校园建设的首要目标,高科技更多地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之中,智能化系统成为高校不可缺少的装备,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在科研及日常管理中的应用,视听设备以及校园广播、电视系统等,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及规划如何适应这一发展变化,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校园规划及建筑布局要适应网络时代校园功能关系的变化,如教学研究与生活区域界限的交融,图文信息中心的布局,非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安排等内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单体设计在初步方案阶段就应该加入弱电系统布局设计的内容,使之能更完善;弱电系统的规划及设计应留有较大的发展余地,以适用当今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