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1)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83237779 上传时间:2021-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模拟测验(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哲学与人生(职专二年)本卷分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开卷考生注意: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否则不记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将答案答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1、下列成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量力而行 B、怨天尤人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2、人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条件出发,而不能不顾自身条件实现发展。这个观点表明( )A、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B、人是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C、只

2、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D、人不能改善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3、在发展经济,生产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和保护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是(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承认社会的客观性C、承认世界的本质 D、承认物质和意识的关系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表明( )A、必须发挥人的能动性 B、物质能够被创造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5、放眼周围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其正确回答是( )A、可知性 B、客观实在性 C、永恒性 D、矛盾同

3、一性6、人类社会是一个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B、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C、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7、“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8、下列选项中,体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A、 B、 C、 D、9、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

4、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C、事物上升的变化和发展 D、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12、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 )A、规律是永恒的 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C、规

5、律是可以认识利用的 D、规律是不可能被创造的13、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14、“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是( )A、客观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B、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D、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最佳效果15、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孤立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16、“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其中包含的辩证法原理是( )A、

6、意识对物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发展是变化,变化是发展 D、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社会主义建设就能取得成功17、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具体性 B、主观性 C、条件性 D、客观性18、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 )A、现象和本质无关 B、现象表现事物本质C、现象歪曲事物本质 D、现象掩盖事物本质19、下列属于事物本质的有( )寒来暑往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A、 B、 C、 D、20、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 )培养求知欲 培养好奇心 培养创造欲 培养质疑精神A、 B、 C、 D、二、判断题(本题有

7、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对的打“”,错的打“”。)21、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从社会上索取了多少财富。 ( )22、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的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 ( )23、矛盾可以被消灭。 ( )24、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 )25、“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中,兔子撞树而死是必然现象。 ( )三、名词解释(本题有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26、联系:27、矛盾:28、顺境:29、人际关系:四、论述题(共35分。)小王中专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没几个月她就干不下去了,原来因为对自己的学历缺乏自信,她不能适应那里的工作环境和

8、人际关系,她不喜欢在那个上司手下做事,总觉得同事瞧不起她,因此常和同事发生摩擦。她感到郁闷、烦躁,有时忍不住发火,结果人际关系紧张最后丢掉了这份工作(1)培养自信的方法有哪些?(10分)(2)我们应该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0分)(3)学习了哲学与人生,你认为这门课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和启示?(15分)7、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 稳定性 客观性 复杂多样性 普遍性 A. B. C. D. 8、再对待人际关系上 ,积极的态度表现为( ) 合作 接纳 和睦 和谐 排斥 A. B. C. D. 9下列不符合对待挫折和逆境的要求的是( ) A. 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B. 要正确看待

9、过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C要有坚定的信念 D. 要求我们要消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 10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 ) A. 正直的人 B. 诚信的人 C见闻广博的人 D. 好背后诋毁人得 人 11、和谐饿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 ) 平等互处 宽松的人际环境 友善和关爱 相互真诚信任 A. B. C. D. 12、人生最好的老师和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 ) A. 理论 B. 金钱 C. 信念D. 行动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1.怎么样选择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2.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三,论述题(16分) 13.结合有关事例论述怎么样才能营造和谐的

10、人际关系,创造快乐的人生? 二、单项选择(1.5分2030分) 1.“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 ) A.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B.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C.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D.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之分 2.对“知人知面不知心”和“日久见人心”错误的理解是( C) A.现象和本质不可分割,两者是统一的 B.透过现象可以认识本质,但本质的认识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现象包含着本质,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只要时间长了,我们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3.有人认为“电脑算命”是科学,对此你的看法是( C) A.电脑算命,是一种新事物 B.电脑算命,有一定的科学性 C.电脑算命,仍然

11、是封建迷信 D.电脑算命,是科技创新的产物 4.“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运用了辩证思维的方法 B.运用了矛盾分析法 C.是因为对事物没有形成确定的看法 D.是因为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5.一命死囚犯留下了两个孩子,等两个孩子长大后,一个孩子成了罪犯,一个孩子成了著名学府教授,当记者去采访他们时,他们的回答相同的是:“有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怎么办呢?”但是不同的是,一个孩子认为父亲是死囚,自己肯定没有前途,所以自暴自弃;一个孩子认为父亲是死囚,自己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来证明自己并不差,所以奋发图强。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个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 D )

12、 A.科学的思维对人生发展能力有重要作用 B.科学的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洞察人生,减少人生的迷误 C.错误的思维会指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 D.科学的思维可以替代实践活动 6.中专毕业的王洪军在工作中,创造了“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大大提高了白车身的修复效率,他自己成为首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工人。他之所以能成功,你认为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D) A.创造力人人都有,要敢于去尝试 B.要有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C.重视实干,重视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D.立足于实践,多干少想 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 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8.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说明( B) A人生目标可以不停的改变 B人生目标确立后要坚持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