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273056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八年级上册)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四中 2012 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 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

2、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想念,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

3、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

4、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结合“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12、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1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

5、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义: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14、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长安劫后的凄凉景象前句一“破”一“在”,似乎相反,但正是“在”突出“破”,从中透出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后句“草木深”应反映春景,然而却没有显示出一点春意,反呈现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深藏诗人无限慨叹,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18、 春望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万金” 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

6、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19、 春望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 一语承上,以“恨别” 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

7、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3、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有吏夜捉人(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请从吏夜归(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夜久语声绝(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4、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5、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A、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B、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3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请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6、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

9、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7、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

10、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9、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明确:“三男邮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 ”寡娘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10、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1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本文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呢?明确:从

11、“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 ,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

12、愿无违。2、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 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4、这首诗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6、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语言“自然、通俗”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

13、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8、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9、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10、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11、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12、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总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

14、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评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

15、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 左右字内)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3、“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4、如何欣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 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

16、,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5、赏析: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 大漠黄昏图! 渡荆门送别 李白5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