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名家名作”美读与精练之宗璞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182439179 上传时间:2021-05-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名家名作”美读与精练之宗璞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名家名作”美读与精练之宗璞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名家名作”美读与精练之宗璞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名家名作”美读与精练之宗璞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名家名作”美读与精练之宗璞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名家名作”美读与精练之宗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中考语文现代文“名家名作”美读与精练之宗璞(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中考语文现代文“名家名作”美读与精练之宗璞作家简介 :宗璞 ,1928 年生于北京。原名冯钟璞, 当代作家 , 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 红豆 桃园女儿嫁窝谷 不沉的湖 后门 知音弦上的梦等,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宗璞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意蕴为读者所喜爱。 她的散文抒真情, 写真意 , 素朴无华却又感人至深。宗璞的感情是细腻柔和的 , 将满腔的真情用冲淡平和的笔调写出来, 发乎情止乎理, 于沉静中见其情感的浓烈 ; 在创作中又如行云流水 , 信手拈来 , 于细小的生活琐事、平凡的自然景物中去体验、去感受人生, 而后将深沉的思索

2、诉之于笔端, 足见其思想的独到和深邃。送春说起燕园的野花, 声势最为浩大的 , 要属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 , 脆弱的茎 , 几片叶子 ,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 可是开成一大片 , 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阴历二月 , 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 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 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 房前屋后 , 路边沟沿 , 都让它们占据了 , 熏染了。 看起来 , 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 花面起伏 , 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 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没有人种过这花, 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 屋旁小溪边 , 便是

3、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 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 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 贯串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 , 便定格在燕园 , 而燕园的明媚春光, 是少不了二月兰的。这花开得好放肆 ! 我心里说。 我家屋后 , 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 每到春来 , 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 , 也在尽情抛洒春光。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许花, 甚至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 品高香幽。 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 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 , 也不想攀高枝 , 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 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

4、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 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 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 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 又依照“现代”眼光, 在花旁画一个破竹篮。“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 ” 我心里评判着。 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 千军万马。 身躯瘦弱地位卑下, 却高扬着活力 , 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 尽情尽性 , 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因为病 , 因为懒 , 常几日不出房门。 整个春天各种花开花谢 , 来去匆匆 , 有的便不得见。 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 似乎随时在等候, 问一句 : “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 , 在园中

5、行走。忽觉绿色满眼, 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 , 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一大张绚烂的彩画 , 现在掀过去了 , 卷起来了 ,放在什么地方 , 以待来年。我知道 , 春归去了。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 , 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 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 它便开花 ,直到雨潺风愁, 春深春老。 它迎春来 , 伴春在 , 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蘼花事了” , 我始终不知荼蘼是个什么样儿 , 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 是春归的一个特征。迎春人人欢喜, 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选自风庐散文选 , 有删节 )赏析宗璞的 送春 这篇写景抒情

6、散文, 语言清新优美, 朴素自然 , 用借物寓理的手法, 情景交融 , 讴歌了二月兰平凡、忠心、执著的精神 ,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文中适时的抒情和议论 , 文字虽少 , 内涵却深远 , 花人合一 , 其实就是作者本人思想精神的象征, 作者感悟的脉搏在跳跃 ,“开得好放肆” “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 又悄悄落尽” “高扬着活力” “持久的精神” “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 耐人寻味。全文不仅仅是在写景, 更是人生的感悟, 境界开阔 , 意境深沉而高远。丁香结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 城里城外 , 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 , 尘土纷嚣之间 , 忽然呈出两片雪白 , 顿使人眼前一

7、亮 , 再仔细看 , 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 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从墙上窥着行人, 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 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 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 非桂非兰 , 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 ,这是丁香。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 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 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白映进窗来, 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 , 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 , 也是那一片莹白 , 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 , 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 , 几乎都是

8、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 那样小 , 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 遮掩着我的窗, 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 “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 , 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 , 如同印象派的画 , 线条模糊了 , 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 , 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 却一直不解, 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 ,久立窗前 , 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的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 , 鼓鼓的 ,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 果然是丁香结!丁香结 , 这三个字给

9、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 , 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 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 , 是解不完的 ; 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 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小文成后一直搁置 , 转眼春光已逝。 要看满城丁香, 需待来年了。 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 选自小作家选刊 2009 年第 4 期)赏析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嗅觉去描写丁香花的形状、 颜色和气味, 映衬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不止如此 , 作者还引用诗句 , 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丁香花的形象, 丰富丁

10、香结的内涵, 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作者经历的春光几乎是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 所以作者有独特的感受。实写丁香花的形象 , 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 志趣 , 以开阔的胸襟为读者开拓了一个 “丁香结” 全新的艺术境界。我的母亲是春天在我们家里, 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 , 四季衣裳 ,孩子的教养, 亲友的联系 , 需要多少精神! 我自幼多病, 常和病魔作斗争。 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 如果没有母亲, 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 在昆明时严重贫血, 上纪念周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是一天吃五个鸡蛋, 晒太阳半小

11、时。 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 不论多忙 , 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 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 除延医服药外, 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 用凉手巾覆在额上 , 有一次高烧昏迷中 , 觉得像是在一个狭窄的洞中穿行, 挤不过去 , 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 , 一抓到母亲的手, 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 我是平安的。 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 人赠雅号“挨千刀的” 。 在“挨千刀”的过程中 , 也是母亲 , 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 , 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 其实是母亲陪我。我过了四十岁 , 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母亲的爱护, 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

12、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 这人家处处都是活的 , 每一寸墙壁, 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 小学时曾以 “我的家庭”为题作文, 我写出这样的警句 : “一个家 , 没有母亲是不行的。母亲是春天, 是太阳。至于有没有父亲, 不很重要。 ” 作业在开家长会时展览 , 父亲去看了。 回来向母亲描述, 他对自己的地位似乎并不在意, 以后也并不努力增加自己的重要性, 只顾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中。在父母那时代 , 先生小心做学问 , 太太操劳家务, 使先生无后顾之忧, 是常见的。 不过父母亲特别典型。他们真像一个人分成两半, 一半主做学问 , 一半主理家事, 左右合契 , 毫发无间。应该说 ,

13、他们完成了上帝的愿望。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 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 , “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冯先生一辈子没有买过菜” 。细想起来, 在昆明乡下时, 有一阵子母亲身体不好 , 父亲带我们去赶过街子, 不过次数有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旧时有一副对联 : “自古庖厨君子远 , 从来中馈淑人宜” , 放在我家正合适。母亲为一家人真操碎了心, 在没有什么东西的情况下, 变着法子让大家吃好。 她向同院的外国邻居的厨师学烤面包 , 用土豆作引子, 土豆发酵后力量很大, 能“嘭”的一声 , 顶开瓶塞 , 声震屋瓦。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

14、疹伤寒, 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出的病, 治法是不吃饭 , 只喝流质 , 每小时一次, 几天后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脊肉和猪肝做汤, 自己擀面条, 擀薄切细 ,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 , 就是光吃冯太太做的饭 , 病也会好。( 选自宗璞文集 , 有删节 )赏析在我们的记忆中 , 母亲好像总是忙忙碌碌 , 唠唠叨叨 , 母亲做的事总是琐屑细碎的。在宗璞的笔下 , 母亲的一针一线、一衣一食, 都显得温暖绵长。宗璞不愧为文学大家, 她善于捕捉细节 , 于日常生活中勾勒出最真实的母亲。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 但母亲的爱就如涓涓细流, 温暖了宗璞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让我们也像宗

15、璞一样记住那些细节、那些片段吧, 留予他年说梦痕 , 一花一木耐温存。冰的画岱岱出疹子,妈妈要他躺在床上,不准起来。他起初发高烧,整天昏沉沉的,日子还好打发。后来逐渐好了,还让躺着,而且不能看书,怕伤了眼睛,他真腻烦极了。白天妈妈不在家, 几本画册都翻破了, 没意思, 他只好东张西望, 研究家里的各种摆设。 无非是桌、 椅、柜。橱,他从生下来就看着的。窗台上有一个纸盒,资格倒还不老。盒里有一点泥土,土中半露着几棵柏子,柏子绿得发黑,透出一层白霜。 那是岱岱采回来给妈妈泡水喝的,可她总不记得。晚上妈妈回来,总是笑眯眯地问: “岱岱闷坏了吧?”一面拿出一卷果丹皮,在他眼前一晃。岱岱知道妈妈累坏了,两只小手攥住妈妈冻僵的手,搓着,暖着,从不抱怨自己的寂寞。可能是近来睡得太多了,这一天岱岱醒得特别早。妈妈已经走了。他想看窗外的大树,但是看不见。他以为窗帘还没有拉开,屋里却又很亮。他仔细看看,原来窗上的四块玻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