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十一章领导与领导艺术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82308646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50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第十一章领导与领导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精选]第十一章领导与领导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精选]第十一章领导与领导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精选]第十一章领导与领导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精选]第十一章领导与领导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第十一章领导与领导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第十一章领导与领导艺术(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领导与领导艺术,领导与领导方式 领导的涵义 领导的作用 人性假设理论 领导方式理论 激 励 技 术 激励的基本原理 激励理论 沟通的涵义 沟 通 技 术 沟通的类型、渠道 信息沟通网络 沟通障碍 沟通障碍的克服 领 导 艺 术 择事艺术 用人艺术 管理时间的艺术 管理会议的艺术,教学重点: 1、领导的概念。 2、三分法理论、管理方格理论、菲特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领导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3、使学生掌握人性假设与领导方式的关系。 4、使学生掌握三分法理论、管理方格理论、费特勒的权变领导理论。,第一节: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 一、领导的涵义 (

2、一)领导的概念 (二)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二、领导的作用 三、人性假设理论 (一)人性假设与领导方式 (二)人性假设理论的演进 四、领导方式理论 (一)三分法理论 (二)管理方格论 (三)权变领导方式,所谓领导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和个人具备的能力去指挥、命令、影响、引导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活动过程。 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领导的主体是组织的管理者,客体是管理者的下级,有下级并对其施加影响才可称之为领导。 ()领导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的实质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作用下属的过程。领导的行为包括指挥、命令、影响、引导等活动。 ()领导作用发挥的基础是组织赋予的职权和

3、个人具备的能力。,、管理学中的管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为实现目标而对整个组织施加影响的全部行为或过程。而领导只是管理中的一个职能,领导只是在管理过程中继计划、组织职能之后,带领与影响下属组织实施的行为。 、领导是组织的直线管理者,管理有时在狭义上是指不带领下属的职能管理者所从事的执行性、事务性、操作性行为。 、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但是两者也往往分离。 ()一个人可能是领导者但并不是管理者。 ()一个人可能是管理者但并不是领导者。如公司财务部门的会计、出纳,人事部门的管理人员。,、“经济人”假设 在传统管理阶段,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经济人”观念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最

4、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人天生好逸恶劳,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 2、“社会人”假设 以霍桑实验为转折,随着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在管理中,从“经济人”假设转变为“社会人”假设。 其观点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归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的影响,人的行为不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而且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 3、“自我实现人”假设 随着行为科学的盛行,在管理界出现了“自我实现人”的人性观。此观点认为:人特别注重自身社会价值,以自我实现为最高需要。 4、“复杂人”假设 以上假设,都从某一角度反映了人的一些本质属性,具有其合

5、理性。 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单纯具有某一方面属性的,而且也会因人、随条件不同而不同。于是出现了“复杂人”假设。,(一)三分法理论基于职权运用的领导风格分类 、集权型领导方式(专制式) 优点:决策迅速同意,责任清楚,保证管理目标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 缺点: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下属缺乏主动性,有依赖性,领导者负担过重,成员消极,容易导致下属的不满与反抗。 、民主型领导方式 优点:充分调动下属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下属的个性得以发挥,成员形成发挥团队观念,凝聚力增强。 缺点:不适合紧急情况下的管理,易延误时机。 、放任型领导方式 优点: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 缺点:缺乏领导与协调,各自为政,缺乏团队精神,组

6、织目标难以实现。,美国管理学家布莱克和穆顿根据领导者对组织目标和个人需要的关心程度对领导方式作了研究提出了管理方格论。管理方格是一绝对等分的方格,其中横轴表示管理者对生产的关心;纵轴表示管理者对人的关心。,(三)权变领导方式 、概念:管理者的行为不仅取决于他的品质、才能也取决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被领导者、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基本观点可用下式反映: 有效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费特勒模式 弗雷德。费特勒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他对各种领导模式进行了长达年的研究,提出了权变的领导理论。他认为影响领导行为的有三个主要因素: ()领导与下属间的相互关系(即被领导对

7、领导者的信任和忠诚度) 如果领导者与下属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喜欢的程度越高,领导者的权力和影响力也越大,反之,其权力和影响力就会越小。 ()任务结构 即下属所承担任务的明确性,如果下属任务明确,成员有章可循,领导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如果工作规定不明确,成员就不知道如何去做,那么领导也就处于被动地位。 ()岗位权力(职位权力) 指组织赋予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力及上级对他支持的程度。领导者职权的强弱会影响下属服从领导的程度,职权越大,越能取得他人真诚的追随。 这三种因素的组合形成八种不同的环境,依其对领导工作的有利程度分为三种状态:有利、不利、中等状态,面对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环境的领导者,宜采用

8、任务中心式的领导行为;反之,领导者若处于中等程度有利和中等程度不利的环境下,应采用人际关系中心的领导行为。,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对人性的假设。 、人性假设:人性假设是指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 人性假设问题是一切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的认识基础。 、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实施领导行为所采取的各具特色的基本方式与风格。 不同的管理者,由于管理观念、自身素质、所处环境的不同,领导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而不同的领导方式直接关系到领导的成效,管理者必须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有效的领导方式。 、人性假设决定领导方式(二者的关系) 人性假设作为管理思想、管理

9、观念的认识基础,直接决定着管理者的领导方式。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方式。,、管理学中的管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整个组织施加影响的全部行为或过程。而领导只是管理中的一个职能,是在管理过程中继计划、组织职能之后,带领与影响下属组织实施的行为。 、领导是组织的直线管理者,管理有时在狭义上是指不带领下属的职能管理者所从事的执行性、事务性、操作性行为。 、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但是两者也往往分离。 ()一个人可能是领导者但并不是管理者。非正式组织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组织没有赋予他们职位和权利,他们也没有义务去负责企业的计划、组织工作,但他们却能引导和激

10、励甚至命令自己的成员。 ()一个人可能是管理者但并不是领导者。,菲德勒领导环境与领导方式关系图,第二节:激励技术,教学重点 1、激励的概念。 2、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激励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并在实际管理生活中得以应用。,第二节:激励技术,一、激励的基本原理 (一)激励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二)激励的过程模式 二、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主要研究从人们产生某种动机开始到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使得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动态过程(人如何产生特

11、定的行为)。 1、期望理论 2、公平理论,、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在某种内部或外部条件刺激的影响下,使人产生或维持一种兴奋的精神状态。 、构成激励的主要要素有: ()动机 是构成激励的核心要素,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的行为是由动机驱使的,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需要 是激励的起点与基础,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促进动机产生的原因是驱动力和诱因。驱动力是指人的内在需要,诱因是指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人产生强烈的需要并导致动机的产生。 ()外部刺激 是激励的条件,是指在激励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对人的需要的

12、影响条件与因素。 ()行为 是激励的目的。行为是指在激励状态下,人们为动机驱使所采取的实现目标的一系列动作。,、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在某种内部或外部条件刺激的影响下,使人产生或维持一种兴奋的精神状态。 、构成激励的主要要素有: ()动机 是构成激励的核心要素,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的行为是由动机驱使的,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需要 是激励的起点与基础,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促进动机产生的原因是驱动力和诱因。驱动力是指认的内在需要,诱因是指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人产生强烈的需要并导致动机的产生。 (

13、)外部刺激 是激励的条件,是指在激励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对人的需要的影响条件与因素。 ()行为 是激励的目的。行为是指在激励状态下,人们为动机驱使所采取的实现目标的一系列动作。,内容:()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类型,它们依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一个等级层次结构。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等到满足后,人们才能晋升到另一较高层次的需要,而已得到满足的需要就不再起激励作用。 ()每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时期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作用(称之为主导需要),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人们的主导需要对人们的行为起决定的作用。,、双因素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

14、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他将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归结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大类,故称为“双因素论”。 (1)保健因素:这属于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包括政策与制度、监督、工作条件、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地位等。 (2)激励因素:这属于和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包括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工作发展前途、个人成材与晋升机会、工作中认可与赞美等。 当人们得不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工作缺乏积极性,但不会产生明显的不满情绪;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会对工作产生明显的浓厚兴趣,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很大相似性,马斯洛的高层需要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而为

15、了维持生活所必需满足的低层次需要则相当于保健因素。,这一理论认为:需要会导致行为,但特定的需要并非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人们对某项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 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 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 激发力量激励作用大小,即人们为达到目的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人们对于某一结果偏爱的强度) 期望值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实现目标的概率)。,基本内容:人的劳动积极性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相对报酬的影响。这种相对报酬是指个人付出劳动与所得报酬的比较值。人们都有一种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与他人的投入

16、与所得相比较的倾向,是否公平,所依据的是付出与报酬之间比较出来的相对报酬,相对报酬相等,感到公平,否则,就是不公平的感受。 (1)横向比较 (2)纵向比较,Q0-表示个人过去所得报酬的主观感觉 Q1-表示个人现在所得报酬的主观感觉 I0-表示个人过去所作贡献的主观感觉 I1-表示个人现在所作贡献的主观感觉,甲以乙为参考进行比较 Q个人所得报酬的主观感觉 I个人所作贡献的主观感觉,第三节:沟通技术,教学重点 1、沟通的渠道、沟通的网络。 2、沟通障碍的克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沟通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沟通的渠道、沟通的网络。 3、使学生掌握沟通过程中的障碍及障碍的克服。,第三节:沟通技术,一、沟通的涵义 (一)概念:所谓沟通,是指信息的发送者通过各种渠道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并使接受者接受和理解所传递的信息的过程。 (二)沟通的表现 (三)沟通的基本要素 二、沟通的类型、渠道 (一)沟通的类型:1、正式信息沟通2、非正式信息沟通 (二)信息沟通的渠道: 三、信息沟通网络 四、沟通障碍 五、沟通障碍的克服,根据沟通双方的性质不同,沟通可以表现为: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际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