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73162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重三中 20142015 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出题人:张蓉芳 翟玲玲第卷 (阅读题,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 (共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说“孝”许天笑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也许有人

2、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 “人生不能无群” ,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

3、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端” ,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这些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

4、实善良, “不杀人” , “不偷盗” ,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 ,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

5、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 “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 ,有删改)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孔子说的“老

6、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B “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D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

7、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B “人生不能无群” ,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重要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D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 ,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

8、这不能成为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的根本原因。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对于孝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D “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 “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

9、,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

10、,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 ”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4

1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父忧去职 忧,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又称“丁忧” 、 “丁艰” 。B敕募千人自随 “敕”多指“帝王的诏令” ,此处理解为“皇帝下诏” 。C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生口”有两个意思:1,俘虏、奴隶或被贩卖的人口;2,牲口。此处应该理解为“牲口” 。D常勤劝课农桑 劝:劝勉鼓励,与劝学的“劝”意义相同 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B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C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

12、遣/一无所纳D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B孙谦任钱塘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赏识他,想引他为心腹,但他却不愿做明帝的亲信大臣。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

13、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二月二日出郊 宋 王庭珪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注:雨脚:即雨线之意。8请赏析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5 分)9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 ,结合全诗

14、看所乐的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回答。(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诸葛亮劝勉刘禅对宫中、府中的赏罚要有统一标准: _,_。 出师表2描写桃花源中老人、儿童快乐愉悦的句子:_,_。 桃花源记3.三峡两岸峭壁相连,以致于难见日月:_,_,_,_。 三峡4.秋日有霜的早晨,三峡景色清寒肃杀:_,_。 三峡5.如果没有伯乐赏识,即使有名马,名马的命运和结局只能是悲惨的,请写出名马的命运和结局:_,_。 马说6.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 陋室铭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民国史

15、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 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 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 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 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 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 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1925 年 8 月 1 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