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70365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摘要 教育与生中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关键词 生命本体;生命教育;生命特性;生命存在教育的发达和现代社会教育工具理性的高度彰显,并没有消解人们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即教育与生命的关系。教育对于人类群体和个人而言都是一种本体性存在,它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人类群体的发展和个

2、体的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最终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处于优先的地位。一、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前提人是生命存在物,而人的生命存在与动物相比具有它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不仅是人的生命更显丰富多彩和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证明,也是人类特有的教育现象成为可能和必需的前提。人的生命特性首先表现为人的生物属性。人是具有生物的遗传属性和本能特征的生命体,它具有“生命”概念所规定的内涵。但人与动物相比,本能行为丧失得最多和最彻底,因为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多与本能有关的行为都被人类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所包裹和遮蔽。动物一出生便已具有成熟的本能系统,在其出生不久就能在其本能的指引下独立生存。而人与动物相比,在

3、母体中并没有获得已达到成熟的独立生存的能力,甚至如直立行走的行为也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所具有的本领,而是需要人出生后以成人为榜样学习得到的,而且必须是在人的环境中。人的本能行为的“弱化”和”隐蔽”以及人天生的“缺陷” ,成为婴儿在人的环境中自由发展的潜能,也成为在社会进化和生物进化的较量中,人的社会性更显其锋芒与活力的根本所在。人必须受教育,人需要受教育。人在出生后的成长中所形成的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结构,为施行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为教育在人的生命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提供了最原始的理由和解释。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生命特性的另一方面。人的生物特性的表现从形式、内容和过程上的丰富多彩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存

4、在决定的,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继承、发展和现实的创造活动,它始终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强烈的社会意识与浓厚的社会文化作为自己的特征。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自己的存在,同时也在社会关系中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的社会存在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和追求,否则,人会在孤独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人的社会化是人生命全程要完成的任务,但人类特有的教育却能提高人社会化的速度和质量。教育不仅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也是人获得社会属性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在实践中把自己的意识对象化,从而通过实现自身与外部世界的能量转换和交流而创造出自己和自己的世界。人的主体性就是由人的意识引发出来的,在现实的实践和

5、创造中,主体性的发挥是这种创造的动力和源泉。人类教育的存在就是这种意识最好的见证。 “人是一种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体。 ”人的认知、情感,以及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追求是人的价值生命的表现,也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意识水平,同时也丰富和提高了自己的创造能力。教育既展示了人的意识存在又促成了意识的发展。文化既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也是人进一步发展意识的手段和工具。 “人天生是一种文化存在物” ,文化是人具有人的特性的标志。人创造了文化,又在文化的滋养中走

6、出人的生命之路,人在有意识的文化实践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身文化建构和精神升华。人在文化中才有生活能力,也是在文化中培养了更强的能力。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 ,它是在人的自然生命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人在自己的生命存在中创造了文化,而人的创造物又不会因为人生命的结束而消失。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延伸,是人的另一种生命存在。二、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体现教育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容和体现。人在教育中体现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教育中完善了自己的生命。早期的人类教育以人的生命活动形式实践而存在,在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时,人也在教育和被教育着,所以教育就是生命活

7、动本身。在个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每个阶段,教育都闪耀着它的生命之光,因此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和人类社会。人在教育中成为人,这表现出人的规定性。人的社会特性反映了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生活,在人身上体现和展示社会中已存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文化。文化与学习以及经验的获得是不能完全分开的。教育以文化为媒介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掌握和接受社会规章制度,并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自觉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使自己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存在,从而拥有捍卫个人自由和利益的能力,最终实现生命的自由。同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

8、文化的内化,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教育使人具有社会和文化的特性,这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社会生命、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状态,因此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社会存在形式。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展示人的特性。教育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尽管在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对教育的不同观点,也有各自的不同表述,但教育的实现是以参与教育活动的人的主体性活动为条件的。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相互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管人们把教育看做是传授知识还是主体间的交流过程,或是一种意志的“强加” ,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中,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

9、动却有着非常明显的主导一方与配合一方的划分和事实存在,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相比,在生活的阅历和文化获得的量上,教师总是“先在”者。有人提出:学校教育能引导个体生命发展的方向,提供生命发展的动力,唤醒生命发展的意识,挖掘生命潜能的力量,张扬生命的个性。但教育活动目的的实现,不仅是“强加”的产物,更是双方有意识的意志努力的结果。 “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他们的道德以及其他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彼此间的相互激励和启发以及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是与这一过程相协调一致的最好写照。这种教育方式是人的“意识上平等”和“人是有意识的生

10、物存在”的现实化表现。作为生命存在方式的教育,从各个方面充分印证和展示了人的生命特性。从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中可以认识到,只有把追求自由、幸福、公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才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动力。三、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教育的生命定位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实践时,从教育价值的考虑到对教育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的选择上,都要关注牛命本身。关注学生的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生命足实施教育的依据。人的儿童时期是其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儿童时期的教育经历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在出生后带有的“缺陷” ,为其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教育提出

11、了要求,决定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对于儿童的教育,首先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即儿童所需要的就是我们要教的。教育不应该脱离儿童生活本身而追求知识, “知识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 。教育应教会人体验生活,并认识生命和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和尊重生命。教育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成长的需要才是教育的主体内容。我们不能把童年视做单纯地为成年生活做准备的阶段,而应视为人类独立的形态阶段。儿童生命的独特性是实施教育的依据,因此,展示给儿童的内容应有助于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儿童的生命体验,运用的方法应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参照,同时还要合理地彰显教育在儿童生命成长中的必要张力。儿童生命展示中所表现出

12、来的童真、童趣给人带来纯洁与美好的感受,是激发人欣赏和体味生命美的真谛所在,也是儿童生命最具魅力的东西。教育不仅要表明儿童的这种生命存在,而且要呵护这种天性,让教育成为儿童享受自己生命的最好途径。实施教育的地方应成为儿童生命的乐园,让儿童的生命在教育中绽放出鲜艳的花朵,学校教育对儿童情感的关怀和安慰成为滋养这些花朵的生命之水。儿童在教育的存在中更加具有生命的灵性,展示生命的活力,体现人的主动性和对生命的美好未来无尽的向往和憧憬。“工具论教育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使儿童失去了生命的本真。我们似乎已经没有机会欣赏真正意义上的“孩子” ,他们作为“考试人”和“作业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儿童在某种程度

13、上被异化为“物” ,也因为“缺失”了童年生活,生命变得不再完整。当我们看到那些本该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显得如此老成持重、沉默寡言,甚至有点“麻木不仁”时,或当学生们发出:“我们恨学校,我们讨厌上学,我们害怕见到老师”的呐喊时,我们不禁要追问,教育到底做了些什么?强烈而迫切的学习愿望本是学生生命本身释放出来的最强力量,而“非生命化”的教育却遏制厂这种力量的能动性, “学习和教育”成为儿童生命中的痛苦,井成为使他们身心备受折磨的罪魁祸首。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失去生命依托的教育完全成了“魔鬼” ,它不仅使儿童的生命变得失去光彩、毫无意义,而且也殃及到了他们的家长,甚至把家长“逼”成了夺去

14、孩子童真和快乐的“帮凶” 。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以及家长与老师之间互相排斥与抱怨,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那些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成功者”成为大人们用以夸耀和满足自己虚荣心以及慰藉心灵的宝贝,而那些被视为“失败”的学生则成为人们失望的原因。教育并没有真正在乎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命感受和体验,一切以成人的意愿对他们进行塑造和评判,鲜活的生命被任意摆布,学生享受和追求生命快乐、自由、幸福的权利在教育中完全被漠视。 完整的教育是生命本体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不仅要选择与人的自然生命成长发展有关的内容,更要关注人的价值生命、人的情感,以及智慧的不断丰富和满足,强调人的意识的不断增强。马克思说:“知

15、识是意识的唯一表演” ,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对象性的举动”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每一次教育活动不仅是意识的对象性实践,同时也需要人的情感和意志的积极参与。人在生命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体验、检验和升华自身的精神价值,这是我们当今教育中最需弘扬和倡导的东西。如果在我们的教育中漠视精神生命,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也预示着我们的生命存在也是一种残缺的存在。生命本体的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全程的教育。博尔诺夫指出,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不能把教育只局限于儿童年龄阶段,人的整个一生始终在向更新的阶段发展,始终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人不仅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需要持续的、真正的,即涉及人的道德品格和情感的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正是体现了教育对人生命全程的关注。在人一生的生命成长中,偶然性在意识的作用下常常决定人生命的意义,显示出个体的独特性,因此,关注生命全程的教育应体现出它对这种偶然性的认同。教育就是要高扬生命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这是生命本体教育的价值追求。在生命本体的教育中,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共同体中彼此拥有和互相承载的统一体,人类生命的延续和质量的提高,更需要人与自己的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互相承载。教育研究2006 年第 3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