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8170274 上传时间:2017-11-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The Meaning of Life或许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个无名小卒,来写些胡言乱语的文字讨论这个问题显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味道。不过也许在这写下自己的看法恰好是我生命意义的一部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有意义吗?这是一个长久的追寻。“生命”是什么意思?“意义”又是什么意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会不会仅仅是个语言的陷阱?因为如果这个问题有一个一般性的答案的话,它就预设了生命史一个一致的、统一的、连贯的东西;然而,现实中作为生命主要组成部分的日常生活却是琐碎的、零散的、充满矛盾的(这里矛盾仅指不一致)、跳跃的(不连续的,用断裂似乎有些夸张了)。但是,当我们

2、用语言来言说生命时,往往将生命的复杂简单化为某一主题化的存在(有一个或几个主题),或者特别强调了生命的某一方面,以使我们在使用“生命(或者生活、人生)”这一语词时,保证了这一语词指代的一致连贯统一,然而此时,在场的“生命”这一语词是否有能力有资格指代现实中复杂的生命存在状态呢?如果说生有什么意义,是否也意味着它也同时是死的意义,当这些生的意义不再时。当我们用语言来言说生命时,实际上是将我们生命中的各种活动(行动)、情感、欲望、体验、经历等理性化、条理化、理智化、合法化(以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形式和方式呈现出来)、关系化(和前人、他人的活动相联系,并在与这些活动的关系中予以评价,寻找其位置)、放入

3、因果链条中(因为,所以我)的过程。正是在这理性化、关系化的过程中,生命的各种活动生成了意义。这种理性化、关系化、予以因果解释常常是在活动之后、事后进行的。(这是不是说生命活动的意义都是事后赋予的呢?如何理解人们事先的计划、预想、打算(intension)?)如果生命的意义是既定的、先在的,那么生命活动是否就仅仅降为对这些既定、先在意义的展开?在这种生命活动的轨迹在其开始之前就已经预先确定好了的情况下,人还有“自己的”意愿和自由意志(will)吗?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从先在意义的角度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虚无,生命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人的本质就是没有本质。如果要说生命有什么意义的话,它的

4、意义就在于生命的各种活动本身,人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的创造、选择;没有先在意义使得生命没有依托,因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得不”持续创造,生命不停,创造不息,意义不止。生命的意义是开放的。也许一个东西是否存在关键是要看它是否能(会)造成一些不同(make a difference ):是否占据一定得空间和时间(物质的存在),是否会对他物产生影响(观念的存在)。如果有与没有一个样就说明可以视之为不存在,或者至少是没有存在的意义,或者存在但没有意义。萨特除去了生命的先在意义,让生命变得虚无,恰恰是虚无给人的意愿和自由意志创造了存在的空间,使人有可能有“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创造一些不同,这些不同

5、恰好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有生于无,正因为“无”,才有“有”的可能性,自由地“有”的可能性。人的生命(人生)存在的不同于其他东西的独特意义生命(此处指一般意义上的生命,不仅指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同于非生命(无生命)物体存在的意义的地方在于生命存在引起(造成)的不同(the difference made)有其内在的自然倾向,不管周围自然条件是顺着这个倾向有利于它的实现,还是逆着这个倾向阻碍它的实现,生命体总是不断地从自然界中吸取物质和能量,通过新陈代谢,甚至自我修复,朝着其自然倾向实现的方向行进和演化(如种子的发芽、发育、开花、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其自然倾向的实现,而这种倾

6、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在于生命的。显然人的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这也不是人们在追寻生命意义的主要关注点。人的生命存在不同于无生命物体及其他生命体的存在之处在于,人不仅有其自然倾向(这一点和其他生命体相同),同时还有自我意识、语言、文化和自由意志,这些特质使人能够不断反思(正是反思促使人追寻生命的意义,草、树、蛇、鸟、牛、猴子会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吗?或许吧,但我们不得而知。此处暂且假定它们不会(知道自己在假定、在预设正是反思的体现,反思正是对前提的审视,对自己立足点和边界的考量)。反思使我们在面临问题时,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去解决它,同时,更重要的是,去思索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我

7、们有能力去解决它吗?在何种程度上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如康德对理性和实践能力的反思。正是这种反思能力促进了人的意愿(自由意志)的张扬,人除了按照自然赋予的内在倾向展开生命之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这种内在倾向进行干预(如对自身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调节)。然而,由于自然的内在倾向(生理的、生物性的)是人和生命体所共有的,这个层面的生命意义未能成为人们对什么意义追寻的主要方面,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之为基础,但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有了自我意识、语言的人开始了对精神层面的、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借助语言,人类个体开始进入文化之中,在通过语言保留传播的人类集体共享价值观念中去追寻意义,在与历史前人、

8、他人活动的关系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身份,从而获得意义感。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不仅有物质和能量,同时还有信息。或许对于大自然而言,日夜交替,四季轮换是再自然不过得事情了。所有的节日、纪念日,对于大自然而言都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天。草长莺飞、花开花谢、阴晴雨雪风霜、青荣峻茂,一切生命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都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自从有了人,有了文化,有了历史之后,这一切自然的事情都变得有了意义,人用各种方式去标记自然,用年月日时标记生命的历程,将自身的喜怒哀乐投射于自然之中,使一切自然现象变得有了灵性,各种自然想象都配合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秦时明月汉时关”,“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今照古人”,

9、“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如此,人用自然的变化配合着各种方式、仪式来标记自己的生命,系之以各种感慨,寄寓自己的各种情感体验,由此而更加深刻地介入/进入/ 浸入生命的内里,将个体与大自然联结起来、与前人的生活(文化、人类集体)联结起来,并以此参与到当前共生的他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共同创造新的意境。“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虽然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几乎从未停止过,不过往往在共享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革的时代,在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指导生活的价值观念开始松解,开始遭遇到质疑与挑战,各种观念

10、错综杂陈,人们感到生活失去了依托,行动失去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时,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就会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这时生命意义的追寻直接导向我该如何生活?我为什么活着?我该如何与他人、与环境互动?我是谁(我的身份、位置在哪)?遭遇这些危机,还有一些极端体验(往往是无法避免,同时带有悲剧色彩时)常常会促使人去思索什么的意义,这种痛苦会不会影响到反思的结果,造成一种悲观哲学呢?要想从总体上、一劳永逸地解决生命意义的问题,最好往往都会将其归结为一个超越性的、无法知晓的东西,不管是上帝(宗教),还是造物主(自然神);或者工具理性,让为人服务的工具变成了目的,如对钱的追求。上帝退席之后,人需要以大无畏的勇气为自

11、己立法。如果要说生命存在有什么意义的话,那这意义必定是分散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人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去创造、生成生命的意义,去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使生命活动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同时通过历史和他人的活动看到行动的多种可能性,认真投入地尽可能地在期望的方向上走得更远。永久朝向、永续努力。同时通过反思不断地向后回顾、向前展望,并不断调整当下的行动和努力,并以此为基础生成意义感。生活中或许总是机遇与危险/风险并存、建设性的因素与破坏性的因素同在,没有危机的促动,人很难完全调动自己全力(所有潜力)以赴,也就很难超越现状,进入生活与生命的深处。生命的奇妙之处可

12、能就在于,往往是一些极端体验,常常是极度痛苦而又无法排解的情境下,人才能体验到和反思出自我的边界,才能够窥视到生命的内里,才能够深度浸入生命,才能够感受到真切的生命。美好生活就是用心去生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真诚对待所有的人,全身心地投入,深度介入、进入、浸入。做就做到极致。只有当人全身心地投入、充满激情地做某件事情时,他/她的生命才是在场出席的,才是有意义的,他/她才真正进入/浸入/介入/经历了生活。做这件事、这么做仅仅是因为我是我,我喜欢。这种对待目标的态度并非是理性的,激情与兴趣就是毫无理由地相信,并且深信不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癫狂的状态。这是对于目标的态度,然而手段、方式可能也可以是非

13、常理性的,一种计算理性,怎么样可以最有效地达到目标,使成本最小,收益、效益最大。如果做某件事时,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是些别的什么东西,那在行动时就不大可能完全投入,通常会选择以最小的付出(心理付出)让事情勉强过得去就行,这时生命就没有在场出席,生命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弦没有被拨动,身体虽然在持续运转,但总会有些“心不在焉”、“生活在别处”、“梦游”或者“行尸走肉”般的感觉。这样的生活难以有很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当生活过去之后对生活的记忆也几乎是空白,因为生命之灵没有出席。生命的出席仅仅是在我们在乎某件事,感觉它对自己非常重要时,这种在乎和重要并非因为它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本

14、身就是目的;这种在乎和重要并非是理性推导的结果。生命的出席并不必然意味着快乐,它必然意味着的是深刻的体验,能够触及生命的内里,很多时候是难以言传的一种深刻体验,或者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说出来的一种体验。就像纪伯伦所说的:“悲伤在你心中切割的越深,你越能容纳更多的快乐。当你快乐时,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发现,只有那曾使你悲伤的,正给你快乐;当你悲伤时,再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明白,事实上你正为曾使你快乐的事物哭泣。”当一个人对什么都不在乎时,那他/她将很难从心底感受到悲伤与快乐。一个人正是通过他/她所在乎、在意的事物介入生命。人们在快乐时往往很少去严肃地反思,而在悲伤痛苦时往往经常去反思,这

15、或许能对“人们往往只能通过悲剧窥视到生命的内里”作些注解吧。或许有时候自己想要的东西似乎很难实现,即便如此,也需要将自己当前的活动与想要的东西联系起来。与其作些自己生命不会出席的事情,不如激情地努力,在自己想要的方向上,即使无法实现,也要让生命终止于实现它的路上。当激情投入时,连困难、阻碍都会变成调动潜力的工具。这个让生命在场出席、为之不懈激情努力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生命个体,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有些方面可以是肯定的,就是这个东西不是可以用理性推导出来的,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毫无根据地坚信,一种激情,一股持久的冲动、欲望或者“本能”。这个东西也不可能是外在强加的,它一定是自觉自愿的,外

16、在强迫永远无法让人完全激情投入,让生命在场出席。还有就是,钱永远只可能是实现它的工具。生活的艺术和实践智慧就是在现实的、各种具体的、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创造性地克服各种阻碍,实现自身的追求。而创造性的实现也需要以信仰和激情投入作为条件。诚如一位女神所说:“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情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这种成功首先是内心的满足感,同时也会得到外在的认可。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可能要更加看重别人眼中的的自己,而对自己内心的喜好、偏好重视不够;非常看重面子,看重别人是否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别人是否认为自己成功(不可否认,这些也很重要),而对自己做某件事时的情绪情感体验、自己是否开心、是否有激情关注不够(有所抑制);用不太悦耳的话说就是有点重表轻里,有点“虚荣”(此处没有贬义,作中性词、客观描述之用,或许这种态度也有很重要的意义),过于看重外在的期望与认可。中国的孩子们往往在周围环境的各种期望中迷失了自我,找不着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似乎中国人对成功的理解比西方人更为一致,大家都追求同样的成功而引起了激烈的竞争。当我问到一位丹麦朋友是否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