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用普通话读牛头不对马嘴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47387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唐诗用普通话读牛头不对马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唐诗用普通话读牛头不对马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唐诗用普通话读牛头不对马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唐诗用普通话读牛头不对马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唐诗用普通话读牛头不对马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唐诗用普通话读牛头不对马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唐诗用普通话读牛头不对马嘴过去不曾知道,我们村上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 诗经 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i 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 ”其中的测,黑,色,

2、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 “测”读 cei, “黑”读hei,“色”读 sei, “得”读 dei,全诗才能押韵。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 ”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 “们”“肯” ,就全部押韵了。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3、。 ”按陕西方言, “色”念 sei,才押韵。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秦始皇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是陕西人。汉高祖刘邦虽不是陕西人,但在做皇帝之前,长期在陕西活动。当然他的儿孙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了。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诗经、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

4、的味道来。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变成魏体,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中国文字的基本形体定型。中国文化就如汉字的演变一样,是在中国最强盛的周秦汉唐时期,是在陕西形成的,并基本定型,以后的时代基本上属于继承和发展。尤其辽金元清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侧重于继承而不是创造。宋元明清时期主要创造了戏剧,绘画则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埋在黄土里的文物不会说话,写在书上的历史缺少生动。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历史,用普通话去读唐诗,都不可能准确的理解当时

5、的情景。三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最生动的是保留在关中方言中。战乱和灾荒可以摧毁生命和建筑物,但却改变不了语言和习俗。因此语言是鲜活的文化和历史。到陕西,不仅要看历史,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陕西方言中的历史,可能更有意思。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这些考证,并非本人原创,是从网上搜集的。“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 ,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

6、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 ”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 ”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 ”“嫽俏” ,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倭也” 。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 nia 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 ,即是“平顺的样子” ,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

7、引申或扩大。喝汤(喝水)。说到“喝汤” ,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汤即热水也。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 (地热洗澡池) ,便是此义。“瓤人” 。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 “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 ,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 ,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乡党” 。 “乡”和“党” ,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8、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毕了”(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林檎” 。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 ,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 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 林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花红” 、“沙果” 。“得是得” 。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

9、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 。“倩蛋蛋” 。又如,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倩” ,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源。 卫风硕人篇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 “倩”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之状”的。尔后, “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 “倩女”即指“美丽的少女” 。杜约夫拟李商隐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 ”与“倩”有关的“倩俊” 、 “倩俏” 、 “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娇美。而我们陕西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 ,

10、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 、 “可采”之义。“闻”字。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其源的陕西方言词语,数量就更多了。我们在阅读唐宋诗人的作品时,对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词语,往往就可以利用陕西方言来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 ”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 ”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我们陕西话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热吃” ,陕西话就说成“闻热吃” 。 “趁凉” ,陕西话说成“闻凉” 。再如,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兰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牵人虚魂乱。

11、 ”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 ”其中的“闻早” ,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见, “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义;“闻晴”亦即“趁晴”因为住处近山多雨,晴日难得,所以才有闻晴暴芳之举。“他谁” 。又比如,现代人对“他谁”一词常常感到新奇,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词语的缘故。但是, “他谁”却是我们陕西方言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常用词。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

12、我们的仇人!”其实,只要我们查找一下它的历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笔下,常常见到这个词语。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又何梦桂沁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这些“他谁” ,都是“谁”的意思,跟我们陕西话一样。如果我们自己的方言中有某个词,那么读起古人的作品来,自然会感到十分方便。“白雨” 。如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 ”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我们陕西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 ,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 、 “青山”相类似的结构。“投明” 。在古人

13、的诗作中,还常常见到一个“投”字。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 ”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 ”我们陕西人看到“投老”、 “投明” ,就知道是“等到老” 、 “等到天明”的意思。“争”字。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 ”“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 。陕西人一看自明。“年时” 。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

14、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 ,陕西人一览便晓。“霍闪” 。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 ”诗句中的“霍闪” ,就是我们陕西话中的“闪电” 。“科”字。这些词语在陕西人看来都是极为普通的,而语言文字学家却为考证它们的确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至于有些今专家学者颇费斟酌的词语,也常常可以借助我们陕西方言得到解决。例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 ”诗中的“科竹” ,就颇令今人费解。可是,将“砍” 、 “砍伐”之义说成“科” ,在我们陕西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我们用这个意思去理解诗意,不就涣然冰释了吗?“bing bing 面” ,也就是“

15、饼饼面” 。古人把面条叫做“汤饼” 。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yu 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为什么我们陕西不叫“饼饼面” ,而叫“bing bing 面”呢?这是因为我们陕西人说话喜欢运用重叠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饦饦馍” 、 “棍棍面” 、 “牛牛娃”等。“bing bing 面”就和它们属于同样的类型。现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闽东等地的方言,仍把“饼”读作“bing,就是很好的证明。“饦饦馍” 。在陕西话中,还有“饦饦馍”一词。 “饦”也是饼。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之饦。 ”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 。陕西人喜欢重叠,因此,又说成“饦饦馍”

16、 ,说简单点,就是饦饦” 。“馍馍” 。 “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 ”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 ”可见,和“饼”一样, “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 ,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 。 西游记第55回:“又见两个总角蓬头女子,捧两盘热腾腾的面食,上亭来道:奶奶,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一盘是豆沙馅的素馍馍。 ”在陕西话中,烙饼也可以叫“馍” 。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 。实际上就是烧饼。明明是“馍夹肉” ,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 。明明是“面蘸蒜” ,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 。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