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86465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极世界的形成1、雅尔塔体系(1 )概念二战后,在雅尔塔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2 )形成条件1)西欧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2)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3)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和美国抗衡的国家。4)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3 )实质按美苏一直划分势力范围。(4 )内容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2、5 )评价1)积极作用:倡导和平、民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2)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2、 “冷战”(1 )含义“冷战 ”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对战即“ 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2 )表现1)资本主义阵营:二战后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它以“冷战” 形式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对抗措施: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

3、公约组织。2)社会主义阵营:为抗衡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加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对抗措施: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3 )原因美苏两国国际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差异。3、马歇尔计划又称“ 欧洲复兴计划” 。1947 年 6 月,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其目的在于复兴西欧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使西欧成为对抗苏联的“冷战”堡垒,以遏制共产主义,同时还有扩大美国商品市场、拉动经济发展的企图。该计划从1948 年实施后,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

4、秩序。4、经济互助委员会针对美国出台的“马歇尔计划”,为了恢复和发展苏联、东欧各国的经济,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于 1949 年 1 月在莫斯科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此后,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等国相继加入。经互会的成立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恢复苏联、东欧各国的经济起了积极作用。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49 年 4 月,美国同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加拿大在华盛顿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1952 年,土耳其和希腊加入,1955 年联邦德国加入。后来,其他国家陆续加入,到 2004 年 4 月,北约共有 26 个

5、成员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使美国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使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北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的军事同盟,是其“冷战” 政策的主要支柱。6、华沙条约组织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八国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1955 年 5 月 14 日,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通称“华沙条约”。华约是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其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华约的成立,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1968 年

6、,阿尔巴尼亚宣布退出该组织。1991 年,华约解散。7、 “冷战” 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 )德国分裂1)背景二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2)形成:1949 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分贝在美苏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被一分为二。(2 )朝鲜战争1)背景:二战后美苏两级格局;1948 年,在美、苏的支持下,朝鲜半岛出现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对立政权。2)经过: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10 月中国人民开赴朝鲜前线;1953 年,朝鲜

7、停战协定签订。3)特点:二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4)影响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对美国的影响: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对中国的影响: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中美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对苏联、日本的影响:东北亚地区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对苏联的压力减小;日本抓住朝鲜战争的有利时间,经济迅速复苏。(3 )越南战争1)背景:1954 年日内瓦协议 签订,越南分裂为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共和国;美国出于称

8、霸的需要干涉越南内政。2)经过: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发动了“特种战争”;1965 年,美国将“特种战争” 升级为“局部战争” ;1969 年,美国推行“战争越南化” ;1973 年,美军撤出越南。3)性质: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4)影响给越南造成重大破坏和损失。1975 年越南实现了南北统一。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4 )古巴导弹危机1)起因:1962 年,苏联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2)经过:美国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很快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3)结果:经过美苏两

9、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5 )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战后,虽然世界在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间交替,但是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共同体(1 )建立1)条件: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近代以来欧洲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二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美苏争霸威胁到西欧各国的安全与发展;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2)过程:1951 年,法、意、比、荷、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0、1957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1967 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2 )发展1)关税同盟1968 年,关税同盟建立;内容:成员国内部逐渐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率。2)共同的农业政策基本原则: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即出口或进口都首先面对成员国;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实施:1968 年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基本得到实施。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稳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4)建立统一大市场提出:1985 年;内容:实行人品、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运作:1993 年,欧洲统一市场

11、正式开始运作。(3 )作用1)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欧共体内部取消关税,推动了各国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企业的竞争;共同农业政策的制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2)增强了欧洲实力,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3)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西欧出于自身的需要,同第三世界保持密切联系,从而获得了稳定的原料和广大的市场,4)保持了西欧各国之间长期友好合作的稳定局面。二战后,西欧国家共同致力于经济与政治的合作与协调,尤其是法德的和解促进了西欧长期和平稳定的局面,从而保证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1 )原因1)民主化改革: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

12、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美国的扶持:1948 年后,随着 “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扶植日本发展经济。3)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朝鲜战争为日本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4)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5)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 )结果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3 )影响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3、1 )背景1)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饿了政治基础。2) 1955 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3)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相互团结支持,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 )形成1) 1956 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 )特点1)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2)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大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

14、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4 )作用1)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3)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4)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4、不结盟运动和欧共体、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1 )不结盟运动1)性质:第三世界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压迫,它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斗争,这种斗争是坚决彻底的。2)宗旨: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2 )欧共体、日本

15、1)性质:西欧国家和日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2)宗旨: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东欧剧变(1 )概况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大动荡,东欧各国纷纷易手。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而德国则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统一。(2 )实质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 )原因1)内因:历史原因:沿袭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长期受制于苏联;经济政治原因

16、:改革的成效不大,出现经济、政治危机。2)外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西方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4)东欧剧变的特点及启示1)特点:来势凶猛,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各国纷纷反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大多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东欧版图发生变化。德国实现了统一。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一分为五。2)启示: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苏联解体(1 )原因1)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3)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2 )经过1) 1988 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政治改革,提出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倡所谓的“ 民主性”和“公开性” ,是熟练改革走进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