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开题报告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80534994 上传时间:2021-04-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浙籍现代派作家-以近30年代作家为例开题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1、 文献综述(一)国内文献在李大健的试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中认为产生、发展于“地域”之上的“地域文化”有着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文化的客观实体存在。即指地域之上各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它包含两种内容:一是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它既包括历史时期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文化元素也包括己消失了的或流走了的文化元素。二是融入该地域文化中的被改造过的外来文化元素。这是由文化交流与传播所致,饶宗颐曾指出“地方文化以地域建制命名固然许可,但其内涵不是以此为界,而是互相渗透、互相丰富共同接受的”。并非所有外来文

2、化元素都能成为地域文化的内涵的组成部分,那些没有改造过的不具有地域特色的外来文化元素应被排除在外。另一方面是指概括性的抽象的“地域文化”,描述的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所谓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是指人们将一地域内多元的文化体系视作统一的有机的文化体系并建构出或真实地或扭曲地反映该文化体系的文化“意象”;同时,在不同的文化权力影响下,个人或群体面对地域时会形成对该文化“意象”的共同认同。在马艳华的浙籍作家先锋派小说英译的文化阐述与浙江地域文化传播研究中认为浙江文化是以浙江为地理疆界存在的文化,它是在历史发展中吸收、融合、创造、充实而逐渐定型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内蕴丰富的多元立体的地域文化。作为吴越

3、文化的一种当下形态,浙江文化深得其刚柔并济的精髓。清代龚自珍曾用“一剑一萧”,形象地概括吴越“刚柔并济”的文化特点。但晋代以后三次大规模的南渡,大运河的开凿,特别是士族南迁后玄学和佛学的兴盛,强化了地域文化中尚文的一面;发展到现代,显性层面更多是温和婉约的“柔性”的一面。事实上,隐性层面刚烈和坚韧的“剑性”特征并没有消失,近代章太炎、秋瑾的铿锵之音;现代以鲁迅、周作人、茅盾为代表的“五四”作家,率先积极参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建构,这种反抗约束乃至栓桔的勇气,是浙籍作家潜藏的“剑性”文化基因的表现。在杨光宗的地域文化传播与作家责任担当中认为: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今文化传播

4、领域中的重要资源。文学的地域性书写是中外文学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文艺现象,自古以来,呈现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为地域文化代言和传播的作用。在这个媒介高度发达的传播时代,文学文本仍是地域文化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当代作家要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承担起凝炼和传播地域文化的责任。 (二)国外文献在国外,美、日、韩等国最早在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探索中提出的以人为本、创意经济、文化产业的新理念、在制度上确定的艺术百分百规划,都对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起到学习和借鉴的作用。第一种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概论模式,举了刘永济的文学论和马宗霍的文学概论;第二种是从西方移植过来文学概论模式,以潘梓年的文学

5、概论和沈天葆的文学概论为例;第三种是“普罗列塔利亚式的文学概论模式”,以顾凤城的新文学概论和林焕平的文学论教程为例,最后分析了“纯文学”与“典型性格”两个文学观念在文学概论中的影响。文章的体例是很好,基本上理清了文学概论教材变革的路径,对“纯文学”和“典型性格”的分析显得有深度并高度肯定了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文学概论的范式作用,稍显不足的是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上不够深入。二、论文提纲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意义二、“剑性”传统与作家的主体选择三、时尚圆融的文化心理与作家的价值取向四、30年代浙籍现代派作家与地域文化的现代构建五、结论三、参考文献1李大健.试论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J

6、.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2杨光宗.地域文化传播与作家责任担当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2)3马艳华.浙籍作家先锋派小说英译的文化阐述与浙江地域文化传播研究J.文化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9)4刘淮南.对寻根文学中文学性批判之不足的反思以爸爸爸、小鲍庄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12(02)5毛宣国.“民族主义”、“民族形式”与“民族精神”上世纪2040年代文学民族性的论争与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6房福贤.民族情感的民间表达与释放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文学J.南方文坛.2011(06)7方嘉婕.

7、“寻根文学”的得失以韩少功爸爸爸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4)8祝学剑.左翼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的结合与冲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9张太兵.论寻根文学的衰落J.齐鲁学刊.2010(02)10赵冬梅.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J.南都学坛.2010(02)11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于运全,王眉,翟慧霞.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4J.对外传播.2015(03)12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姜加林,于运全,黄廓,张楠.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J.对外传播.2014(01)13杭零.法兰西语境下对余华的阐释从汉学界到主流媒体J.小说评论.2013(05)14张乃禹.韩国文化语境中的余华J.小说评论.2013(04)15周宁,李勇.究竟是“跨文化形象学”还是“比较文学形象学”J.学术月刊.2013(05)16肖鹰.莫言小说写作的成就及缺陷J.中国作家.2013(04)17李建军.直议莫言与诺奖J.文学自由谈.2013(01)18王蒙,张弘.“天机”何以窥破作家王蒙访谈录J.社会科学论坛.2012(12)19程光炜.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几个问题J.文艺争鸣.2012(08)20洪治纲.解构者乐观者见证者论余华兄弟中的李光头形象J.文学评论.2012(04) -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