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卷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180487784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复习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期中考试复习卷班级姓名座号(一)“我下不去 ! ”我哭着说, “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 ”我父亲说,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 “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我

2、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 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1 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我小心翼翼 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2)我先是啜泣 了一会儿。2 “这似乎能办到”中“这”指的是:3 如何理解“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4 父亲是怎样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二)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有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

3、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挑逗。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着一串,一朵()着一朵,彼此()着()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 ! ”它们嚷嚷。1 在文中括号内选词填空,依次为()( )( )( )、挤、接、挨、推2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突出了紫藤箩什么样的特点?3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看是。其中“挑逗”一词和(前文的哪一个词)相呼应?4 “春

4、红已谢”的“春红”指的是5 “这时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从写作的角度看,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怎样的?6 从文中找出三个能表现“热闹”的句子。7 文段通过对紫藤箩花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三)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怡然称快()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数十,驱之别院()2 用“ /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昂首 观 之,项为 之 强3 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4第 1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拔山倒树”中的“

6、山”实际上是指:。“树”是指:。(2)“见二虫斗草间” ,这“虫”在作者眼中是:。(3)“庞然大物 实为:。7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可以为师矣。 ” (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政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

7、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卫灵公)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 乎()不愠 ()三省()罔()殆()2 填空: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择其善者而从之(

8、从:)4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7根据课文,在文段横线上填空。8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9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9、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11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12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14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是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_16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1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五)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

10、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 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勾画了两幅什么图画,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 这段文字描写的春雨的特点有。3 这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这幅画着力表现的特征。4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是一个比喻句,“像牛毛”写出了雨花针”写出了雨的特征;“像细丝”写出了雨的特征。的特征;“像5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突出了小草。的特点。“逼”字的作用是6“可别恼”指的是()、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

11、是三两天、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7与文中“人家”这个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人家都不怕,就你怕。、你把东西快给人家送回去吧。、这个村子有百十户人家。、原来是你呀,差点把人家吓死!8 、摘录有关词句填空:最能表现景物色泽清亮晶莹的一个动词是。运用拟人物法传达出春雨中的乡村安静和平气氛的一个词是。最能显示江南地方色彩的一句话是。9 写景当中往往寄寓着感情。该段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感情。10 对“树叶儿戴着笠”几句描写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_ 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_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_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_ 上一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