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80457668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2019 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 课回忆我的母亲备课资料朱德( 18861976),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朱德早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2 年加入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 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 1934 年 10 月,参 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

2、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 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1944 年 2 月 25 日,朱德的母亲去世,朱德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他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母亲及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赞歌,在平静的叙述之中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标本式1 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

3、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2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3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1 / 6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4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

4、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解析】 1. “标本式”意思是典型的农民,具有勤劳、守旧的性格特点。2. “每天”强 调了天天如此。“天还没亮”“第一个”写出母亲早上起得“早”,突出了母亲的勤劳。3. 母亲性格温厚和蔼,能和大家庭的每个成员和睦相处。4. 概括小节,赞美母亲的品质。【段析】母亲的又一性格特点是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但是灾难不因为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5 庚子年( 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6 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

5、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7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8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解析】 5. 在这里,“和平”指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也

6、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6. “不得不”说明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7. “没有灰心”突出了母亲坚忍的性格;“同情”“反感”写出母亲爱憎分明。8. “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也有母亲对“我”的影响,间接地写出了母亲对革命的贡献。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9 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

7、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10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解析】 9. “支撑门户”写出了父母送“我”读书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摆脱压迫的强烈 愿望。2 / 6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10. “东挪西借”说明交学费困难,表现出“我”家的生活很艰苦。“直到才”说明借钱的时间之长。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我从成都回来,在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 我们抱了科 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11 母亲 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

8、慰勉。【解析】 11. “瞒着”是怕母亲不理解“我”,会阻挠“我”的行为,结果没想到母亲却非 常支持“我”。反映了母亲明事理、识大体的性格特点。【段析】母亲是个识大体、顺大局的人,她支持“我”走革命的道路。从宣统元年( 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2 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13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解析】 12.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13. 突出母亲“勤劳一生”的品质,照应开头

9、。【段析】母亲坚持劳动。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14 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15 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16 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17 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10、解析】 14. “独立”一词表明家里完全靠母亲自己支撑,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和勤劳能干。15.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识大体、顾大局的品质。16. 第一个“永远”写出了母亲对献身革命事业的儿子的思念;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我”对年迈母亲的牵挂与惦念。朴素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母子深情。17. “竟”字,含义 非常深刻,既写出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深情怀念,又写出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段析】母亲支持革命。3 / 6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18 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

11、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19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解析 】 18. 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19. 引用书信中内容,从侧面说明母亲老年时仍然热爱劳动。【段析】第二部分第二层:母亲支持“我”上学及走上革命的道路。第二部分:追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

12、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20【解析】 20. “感谢母亲”的原因是: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我”对母亲的感谢是多方面的。【段析】以深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予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第三部分第一层:概述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21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

13、着的历史。 22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23 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24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解析】 21. 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22. “创造了”说明过去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创造着”表明现在的历史仍由人民创造。23. 两个“尽忠于”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24. 本段结尾用“能”“ 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段析】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融合在一起

14、。4 / 6最新初中精品教育资料,仅供参考学习!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段析】第三部分第二层: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自己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深恩的决心。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达了自己继续革命的决心。1. 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揭示了母亲勤劳的品质。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煮得“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些分别把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品质体现了出来。读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