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大学(节选)》学案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0311683 上传时间:2021-04-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大学(节选)》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大学(节选)》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大学(节选)》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大学(节选)》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大学(节选)》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大学(节选)》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4《大学(节选)》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节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教材分析节选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的“经典原文”。这一单元介绍了儒家修身治人的规则和哲学思想。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儒家大学中庸的内容和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品行。节选介绍的“三纲八目”是封建士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新青年所应该树立的人生追求。在传统文化

2、中取其精华,积极学习、实践,是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传统理念与自身修养和社会当下相联系,让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对于文章中的文言知识、文章结构分析、内容理解等,都有自学能力,但对于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联系当下社会、自我成长的能力较弱。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结构,然后通过结合名人事例、社会新闻、自我成长等,理解文章中的观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纲八目”的内容,分析“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分析文章结构与内容,掌握用实例佐证观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参与社会建设的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三纲八目

3、”的内容,分析“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参与社会建设的价值观教法讲授法、点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说中有这样一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里有“小学”与“大学”之辨。“小学”是“详训诂,明句读” 。那么“大学”是什么?现在,我们来学习节选,寻找答案。(展示教学目标)二、整体感知课文1、正字音(1) “如恶恶臭”前一个是w,动词,厌恶,讨厌。后一个是,形容词。(2) “此之谓自谦”谦:通“慊(qi)”,满足。(3)“身有所忿懥”忿懥:fnzh;愤怒。(4)“此谓一言偾事”偾:fn;覆败,败坏。(5)“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

4、:xi;量度。矩:j;制作方形的工具。2、文章结构总分结构3、文章内容(1)朱熹说:“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大学之条目也。”后人将此总结为“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2-6段分析的是八条目中的哪些条目?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三、深入文章1、第一段分析(学生朗读课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天下人去旧更新,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个人如何在内心接受“三纲”的指引,

5、做出行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个人心理建设。知止定静安虑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规律,法则。掌握法则,便可更从容行事,那么是怎样的人生法则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部分将“八目”从大到小,从小到大论述出来。 “八目”是什么。那“八目”具体怎样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首先我们先来理解“

6、八目”。请同学们解释“八目”?格物: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诚实、不自欺,要慎独。正心:端正内心,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修身: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和家庭内部的关系。治国:治理国家,百姓安定。平天下:平定天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与外在世界的联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他不断修养自我的内涵。那么连接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中枢是环节是什么?修身: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围绕“修身”这个环节,往前是格物、致知

7、、诚意、正心,对应的是三纲领中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往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三纲领中,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人们不断追求,不断进步,最终是要达到三纲领中的止于至善。)2、第二段分析(学生朗读课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朗读课文2.小人和君子的对比。描写小人的句子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通过对比,更加凸显君子是能诚实、不自欺,能

8、慎独。3.慎独慎独是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的是内在的善和外在的善的表现的一致。例子: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于是,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便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答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四、合作探究分小组按照要求完成36段的学习要求:分析段落内容,总结大意。 联系实际证明观点。 五、大学大学是讲大人之学的大道理。大学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大学已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

9、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六、推之及人这样一部封建时代的著作怎样在新时代、新青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么结合当下和自身,想想怎样做到“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例子: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解除贫困,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她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的自私、贪婪、冷漠、残暴等;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

10、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七、小结“心之所向,便是执着。”我们不断修养自身,追求内心的充盈。 “目之所及,皆是远方。”我们不懈向前奋斗,追求世界的至善。 内心有纠结,世界有不安。唯有每个人的努力,才会让自己与世界成为更美。 在我们努力时,心中应该秉承的原则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教学反思本次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基本完成教学目标的既定任务。对文章结构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能联系实际,古为今用,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了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但是,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预习不充分、知识连贯性较差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探究更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