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7017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诗两首第 1课时 雨巷【预习检测】1.xing hng ch ch ch ch q p2.寂寥 姓廖 寂寞 冷漠【自研探究】一、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 ,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 “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 “丁香一样的姑娘” ,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

2、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彳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压迫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二、 雨巷产生的 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 年 3月,他

3、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派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三、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 “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四、 (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五、不可去掉。 “在雨的哀曲里” ,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

4、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拓展延伸】“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 , “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 。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2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

5、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 ,未来的“我” ,或另一层面的“我” 。【日清过关】1.【答案】D。解析A 项“栉”应读“zh” ;B 项“溯”应读“s” ;C 项“圮”应读“p” 。2.【答案】A。解析积淀:积累沉淀。积聚:积累聚集。流露:(思想感情)不自觉地或含蓄地表现出来。流淌:液体流动。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3.(1)【答案】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又惆怅。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三位一体。【

6、解析】结合选文中的第一节诗,抓住对“丁香姑娘”描写的诗句,即可把握“丁香姑娘”的特点。(2) 【答案】这首诗是用雨中丁香作为人们愁思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古典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是,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又不雷同于古人,她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解析】只要理解了丁香的文化内涵,结合本诗具体的语境,即可体味出作者选用“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用意,一方面象征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4.【答案】孤独、抑郁、消沉。5 【答案】本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

7、情色彩。6 【答案】全诗每节 3、6 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7.【答案示例】宽容是一股清纯的泉水,能荡涤积聚在人们心中的淤泥;宽容是一盏明亮的神灯,能驱除遗留在人们心中的黑暗;宽容是一阵习习的凉风,能吹散飘浮在人们心中的阴霾。3第 2课时 再别康桥【预习检测】1.chng zhng s shu xio xio sng go 2.斑斓 谰言 破绽 积淀【自研探究】一、诗人捕捉的意象主要有:金柳,妩媚而美丽,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榆阴下的清潭、倒映天上的彩虹,有如梦如幻之美;星

8、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夏虫的“沉默” ,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二、诗的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重叠复沓,具有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首节以“作别”二字,概括全诗主要内容,而三个“轻轻”的运用,既定下全诗抒情的基调,又因其音节轻盈柔美,而形成一种轻盈跳跃的节奏。尾节中两个“悄悄”与前文“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 “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 “悄悄”写不

9、忍打破康桥和谐宁静境界的心情。首节不说“告别康桥” ,而说“作别西天的云彩”显得清新飘逸,尾节中,将本不能带走的云彩说作“不带走一片云彩” ,显得情意绵绵。3、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 “金柳” “艳影” “青荇” “彩虹”

10、 “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日清过关】1.【答案】A。 【解析】B 项“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对象错误;C 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 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2.【答案】C。 【解析】A 项成分残缺, “甚至”后加“存在”或“有” , “采取瞒报”后加“方式” 。B 项搭配不当, “创造服务”搭配不当,可改为“提供服务”D 项结构混乱,可删去“使读者” 。3.【答案】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4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选用准确的词语描绘出优美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