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核心精神(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6486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的核心精神(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语》的核心精神(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语》的核心精神(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语》的核心精神(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语》的核心精神(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的核心精神(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的核心精神(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 http:/1论语的核心精神(下)主讲人:钱逊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接下来说到“修己以安百姓”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己;一个是安百姓。这样一种理想回答了我们考虑人生问题时候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问题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问题。我们人的生命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每天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还有包括两性生活的问题等等,所谓食色性也。那么这一部分是人的生活、生存和人的延续。除了物质以外,人还有精神生活,有道德和各种规范,要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修己反映了人要注意自己精神的修养,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而不要只局限于物质生活的需求。 论语里面很多内容都说明了这个,

2、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口头上讲要追求一种很高尚的理想,但是他实际生活中却整天跟人家比,自己吃的不好,不如人家,以这个为耻,如果自己生活上吃的也好、穿的也好,就比住的什么坐的什么车等等。处处跟人家比,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这种叫“未足与议也” ,就是说这样的人实际上追求的不是道。并不是说孔子提倡贫穷,下面这段话讲的非常清楚,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不是说你不要富贵,不是说你不要去摆脱贫穷,问题是你这个富贵是怎么得来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义之财是不能要的。不是不要摆脱贫穷,但是“

3、不以其道得之而不去也” ,如果说人家告诉你,你帮我贩毒,你就发财了,一辈子就够吃够穿了,这叫不以其道去摆脱贫穷,不去有,宁可安于现在的状态,不干这种事。不是说我不要物质生活、只追求精神生活,而是说把精神的要求放到第一位。不取不义之财,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下面这两段话没有讲道理,但实际上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颜回对精神的追求和他们的精神面貌。颜回非常穷,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是最穷的一个,孔子说他很有贤德,表现在哪里呢?就表现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颜回就是一碗饭、一瓢水、住在一个陋巷,这样的生活人不堪其忧,换了别人根本就活不下去了, “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在这样的生活环境

4、里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 http:/2面,完全不失去他生活的乐趣,这反映的是他的一种精神状态,他追求的看重的不是物质生活,他并不把贫穷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孔子自身也差不多,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特别是下面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的富贵“于我如浮云,和我没有任何的关系,我看都不看,过去就过去了。 ”而现在我们不少人恰恰是,以追求不义而富且贵作为最高追求,这样追求到最后会怎么样呢?他们就会成为腐败分子,成为罪人。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人生追求,就体现在这个地方。人们常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追求快乐,其实对快乐的理解每个人是很不一样的,问题在于你

5、对人生有一个什么样的思考,什么样的追求,特别是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这个关系上面,如果把物质生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整天就知道追求物质,那你就会走上“不义而富且贵”的路。而如果你有一个很明确的人生理想或追求,那么就可以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完全不会去羡慕那些东西。即使一时之间你的生活还不是很好,你也不会丧失你生活的乐趣。像颜回那样不改其乐,这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一个关系。也如孔子“义以为上” ,把义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物质生活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是群体的一分子。在这里孔子讲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命运和

6、群体联系在一起,不止是为自己,而且要去为理想社会,为大家都能过好去尽自己的力量。这是论语里面提出来的,也是中国传统的基本观念,把个人和群体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看作是群体的一分子,也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放到群体的生命中去,我们中国人讲青史留名,就是把自己放到历史中间去。对群体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求得个人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关于这个论语里面没有现成的话,不像刚才讲的“义以为上” ,所以我在这里用一个词“群体统一” ,不是孤立的讲自己、讲个人,也不是单纯的讲群体,而是把群体和个人统一起来,在群体发展中来求个人的发展,在为群体做贡献中来实现个人价值,这两点要统一。孔子在世时很不得意,他周游

7、列国跑了十几年,没有被哪个诸侯国的国君真正重用过,到处碰钉子,有的虽以礼相待,但就是不重用他。不仅国君这样,就是当时社会上一般人对他也不理解,他还常常受到一些隐者的讥笑、批评,这个论语上都有记载。有的隐者就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 http:/3讥笑孔子,说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明明知道做不到的事,他还要去做,不是很傻吗?所以有的隐者也劝孔子的弟子,说“你们别跟着你老师了,你还不如跟我们学,天下这么乱像洪水一样,坏事、不合理的事那么多,谁也改变不了,你干脆就退隐算了,隐居起来了,避开这个社会了。 ”孔子对隐者这批人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8、 ”你要我退隐,那就是要脱离人的社会,社会这个事儿就不管了,我要是跟你们在一起,不就是跟鸟兽同群了吗?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 ,人是不能跟鸟兽一起生活的。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我不跟现在社会上这些人在一起,我跟谁在一起呀?这就很形象地反映了他个人是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了。所以因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隐者说他傻,对孔子而言,这是他的责任,哪怕做不到,这个责任他是不能推卸的。再如下面这段话,这话是子路在论语里面讲的,反映了他的思想, “不仕无义”是批评隐者,你逃避了这个社会,你跑去退隐了,这是“无义” ,这叫不负责任,所以后面讲“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君子为什么要出去当官?“行其义也”是

9、尽君子自己的责任。然后说隐者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隐者无非就是想保持自己一种清白,这一点是不错的,不去跟这社会上同流合污。但是你没有注意到你本想保持你的清白,却乱了大伦,因为你没有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这些地方都反映了孔子把个人和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所以叫“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讲的是要把精神生命,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安百姓这方面就是要把个人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互相联系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是追求物质利益,那么这种追求一定是个人的,是私利,而一旦他不是只追求私利,他脑子里想到要安百姓,他就超越了个人利益的这种境界,进入了一种比较高

10、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最高的境界就是“杀身成仁” ,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就是在生死问题上也要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后来孟子就讲了一个“舍生取义” ,就是对义的追求和生命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要舍生取义,这里意思是一样的。以上可以说是孔子所提出来的对君子的两个最高要求。对“杀身成仁”的理解,我们过去一般的理解是一个人为一个集体、一个理想或信念而牺牲一切,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而我认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 http:/4它是为理想信念、为群体事业献身;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个人人格的完成。 “杀身成仁”强调了个人的信念和理想,一旦

11、定下来便是不能动摇的,正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中国人非常强调个人气节,你的理想、信念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在任何考验面前要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统一的。接下来看的这段话是文天祥的,是在文天祥就义以后,人们在他的腰带上发现的。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对自己一生做了一个回顾、一个总结,是遗言,也是他内心最后的一种表露。他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这讲的是他对孔孟思想的理解,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成仁取义” 。然后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他问自己, “我读一辈子圣贤书我学的是

12、什么?我学的就是这个成仁取义 。 ”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我学了一辈子就是追求这个。 ”最后做的怎么样呢?最后总觉得自己做到了,所以说“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这句话没有说要牺牲一切、奉献一切,没有一丝一毫的悲壮情感,而是一种非常安祥、非常欣慰的感情, “我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我可以无愧于我这一生了。 ”这一点在古人的身上是一种对人格的追求。文天祥的献身和自己人格的完成完全是统一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以上说的是君子的一个方面:君子的理想、追求或者修己以安百姓。(二)君子的形象文质彬彬另外,关于君子还有一段话,怎么样才

13、是个君子呢?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两个方面,一个是文、一个是质。质是指一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道这一部分。文是什么?文就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个指的就是礼仪。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怎么样?就应该文质彬彬,外在的仪态、礼的实践,和你内在道德的修养,应该很好的配合起来,彬彬就是很好的统一配合起来的意思。所以说一个君子的修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道德修养,一个是外在礼的修养。前面我们讲了孔子的“为政以德” ,说到了“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两个方面,那么落实到一个人的要求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德,一个是礼,而且这个非常重要。因为道

14、德要求人要有内心道德的情感,这个比较虚。那么怎么能够落实到行动上?怎么体现出来?怎么能够检验一个人有没有这样一种道德的情感?这就要靠礼仪了。道德是内在的,是人灵魂的云南省干部在线学习系列课 http:/5东西。礼呢?礼是道德外在的表现,可以用来检验道德的落实。那么礼和仁是什么关系呢?孔子讲仁的时候,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 “克己复礼”就是能够去掉自己那些和礼不合的思想、行为,这个不是复辟的意思,也就是把一个不符合你的东西去掉,一切都按照礼来做,这就仁了。具体来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下面这段话是讲孝,孝是什么呢?孔子说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15、,祭之以礼。 ”父母活着的时候你按照礼的要求来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了你按照礼的要求安葬、祭祀,这就是孝,所以孝就落实到礼上。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这个道德?就是用这个礼来检验。仁和礼是这么一个关系,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当然从内容上来讲,灵魂是仁的一部分、是道德的一部分,这就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 论语里“仁”讲了一百多处,但是也没有一个定义。关于仁我认为有以下比较重要的三点。一个就是“仁者爱人” ,这个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就是仁的根本精神是对人的一种爱。爱人这一点比较虚一些,怎么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呢?有两条,一条是“孝悌” ,一条是“忠恕” 。这一段话讲“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虞。 ”就是说孝悌是人的根本。为什么孝悌那么重要?这一段话,就是孔子和他弟子讨论三年之丧的一段话,应该说是很重要,也很有意思。当时规定父母去世要服丧三年,当然服丧三年又有很多具体的规定,如不能吃好的,不能吃大鱼大肉、细粮,不能穿丝织品,夫妻要分开住等等很多的规定。孔子的弟子宰我给孔子提了一个问题,说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