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发问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005849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发问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发问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发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发问(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发问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勤问好问善问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发问获得知识,求得真知。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品质。关键词:语文课堂 培养 发问 勤问 好问 善问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发问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有人曾说:“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因此,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具有发问的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教会学生好问善问勤问。一 读书贵多问,勤问好问善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知识,求得真知。知识犹如

2、封锁在秘库石室的珍奇,发问犹如一把钥匙,我们要用发问的钥匙去开启。发问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发问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来说,质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问中提出,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一些理论问题的重大突破,科学上的重大发明,是需要创造思维的,而创造思维必须从发问开始。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自然现象,而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 ,支配了人类的思想。壶水滚沸,人人常见之事,只有瓦特把它看作问题,在问中蒸汽机出现了,人类至今还在蒙受其利。意大利科学家伽利

3、略的发问更为可贵,他所处的时代是科学界极其黑暗的时代,多数学者是只知崇拜经典,把亚里士多德奉为“圣贤” ,对他没有半点怀疑,而伽利略对“圣贤”的断定没有盲从,而是大胆质问,偏要问出个所以然。最终,以“自由落体与该物体本身重量无关”的结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降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 。这一结论轰动世界,让人敬仰。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他告诉我们对于前人的学说不可盲从,要勤问好问善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辨伪去妄获得真知。中学生正处在求知的关键阶段,教会他们勤问好问善问,不仅是对他们辨别能力的提高,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二 让语文课堂成为问中求知的田园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

4、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创见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有强烈的求知欲,都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出异常,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奇怪的问题要多鼓励多诱导,因为这些奇怪的问题常常孕育着创造的火花,许多想法看似“荒唐离奇” ,其实可能是天才般的妙想。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呵护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教会学生发问,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问中求知的田园,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 从课题上发问。 教材中的很多课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有引发学生质疑的价值。如面对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这一切入点使学生

5、有了许多问号:这篇文章是写叶圣陶先生的,为什么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爬山虎与叶老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何两次写到它?又如将相和一文可以紧扣题眼“和”引导学生设疑置问:“和”是什么意思?将相因什么事情而不和?后来他们又和好了,这是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便从整体上打通了学生阅读的思路,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2 从矛盾处发问有些文章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故意设计一些“矛盾”之处,使人不得其解。对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议论,解决疑难。如种子一文中:为什么那个小女孩的树种很少, “我”却被“她”感染了,心里充满温暖?这对初步感知课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理解上的“矛盾” 。随后

6、,通过学生读文思索,知道了这是小女孩办事认真,专注的美好品质打动了“我”的心。又如梅花魂一文中,外祖父一提及祖国,就老泪纵横,那他为什么不回到祖国来看看,却还要忍受这种思乡的痛苦?很多学生读完课文,对这一点都非常疑惑。我就引导学生从课文叙述的几件事中去找答案,看看有无希望。一学生找得很准:外公年纪太大了!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老人无法实现心中的夙愿。这样引导,既解决了矛盾,又深化了思维,还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主体精神。3 从重点处发问课文的重点内容,即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质疑的重点。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亲人的呼喊,李大钊连一句话也没有说,

7、显得更加安静沉着,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这个问题直接关系文章中心,难度很大。因此,我让学生联系李大钊一生为革命四处奔波,用尽毕生心血,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坚信革命事业一定会胜利等背景展开议论争辩,学生从中悟到:李大钊丝毫不为敌人的严刑拷打所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 , “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至此,一个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学生感受颇深!4 从结局处发问一篇好的作品,结尾往往含蓄,耐人寻味。引导学生对结局发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创造精神,深化教学效果。如凡卡一文结尾写道,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熟睡了,做了一个美梦。教学这课临下课时,有个学生提问

8、:凡卡梦醒以后,他的命运会像梦中那样吗?我抓住这个闪光着创造思维火花的机遇,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利用创造想象发散思维的小练习:凡卡梦醒之后 。学生的小作文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有的写得如童话般。其共同之处在于,学生都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凡卡那幸福的梦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他永远摆脱不了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因此,可以说,学生这个问题收到了深化中心,内化教育的良好效果。当然,提倡学生读书时要多问,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乱猜疑。要教会学生会问善问,要问得正确,要独辟蹊径,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这样才会问的有长进。否则当问时不问,不当问时又乱疑乱问,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的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有的治学态度。在新课改理念下,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发问是创新的起点,是大胆探索和追求新知的开端。科学好似浩瀚的大海,只要你立志远航,就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对海底的奥秘生疑发问,并且辛勤地去探索,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如果我们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发问,那将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败。如果学生只会以他人之见为我见,一味从人而行,惑而不解,那他们将永远不可能有发明创造,更无法尝到果实的香甜。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勤问好问善问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