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11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80018797 上传时间:2021-04-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世纪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1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9世纪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1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9世纪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1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9世纪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1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9世纪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1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世纪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1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世纪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11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复调小说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三诗人华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的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俄国著名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发现了“复调现象”,这是相对于巴居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赞颂大自然、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制赫金称之为“单调”的样式而言的。在“单调”样式中,作家以一种很肯定的观点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其中华兹华斯的成就最高,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来演绎故事,其观念左右着作品故事的进程直到结局。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却抒情歌

2、谣集开创了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他为抒情歌谣集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再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湖畔派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位。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作家始终未提供给读者一种肯定的结论。巴赫金认为陀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作品中特有的形象。拜伦在他的作品中塑造思维模式复调型的艺术思维”。了一系列具有高傲倔强的性格和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为了个人的自由和爱情幸福,独自一人向社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挑战。他们

3、都有忧郁、孤独的情绪而简答题傲世离群。他们孤军奋战地进行个人反抗,只能以失败或死亡的悲剧结局告终。这些人物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又反映了他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拜伦式英雄的特征而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其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的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人物形象,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恰尔德、曼弗雷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德中的曼弗雷德等。由于这些人物鲜明地表现了拜伦的性格特征,文学史上称之理变

4、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为“拜伦式英雄”。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拜伦式英雄”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示心理流动性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灵辩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证法”的基本内容。此外,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自由,却又常常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和高傲中,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他们的精神面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貌是反抗、孤傲、浪漫。社

5、会问题剧:指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拜伦式英雄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作者站在民主主义立场上,运用现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终一般以失败、死亡告终。他们有海盗、异教实主义创作方法,把当时的社会问题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真实地反映了欧洲资本主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义社会的本质特点。剧本提出了有关政治、伦理道德、婚姻、妇女、教育、宗教、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法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6、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欺诈、自私自利等败行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劣迹,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目的是引起人民的注意,进行社会改革,带有改良一方面,他们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倡导人类的公平和平等,同情人民的独立革命主义色彩。代表作品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斗争,蔑视专制,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流抗者和复仇者,是自由、平等的追求者和倡导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派。在创作上,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和抒情等主观因素;另

7、一方面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又轻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主张照相式的记录现实生活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表面现象,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理学和遗传学规律解释人和社会生活。自“拜伦式英雄”是19世纪初欧洲处于“神圣同盟”黑暗统治之下这个特定历史时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左拉,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和德国的霍普特曼等。期的产物,他们对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的追求也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19 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后来被俄罗斯文学界和批评界用来

8、称谓具有类似奥涅金的性格气质和历史命运的那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多余人”之多余是指贵族知识分子相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而言,他们具有思考能力,智慧过人,但却无法脱离他们委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并采取行动,或者,按照赫尔岑所说,他在其安身立命的环境中时“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的性格的必要力量,他们收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但是屡屡受挫,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拒之门外。“多余人”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形象,出现在当时诸多优秀作家的代表作中。虽然“多余人”这一

9、称谓最早出现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中,但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在奥涅金身上就已经确定下来了。而这一类人物形象也在文学家的笔下越来越丰满。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塑造的“当代英雄”毕巧林,到赫尔岑的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和拉夫列茨基等,“多余人”的形象逐渐变得鲜明和丰满。尽管这些俄国作家笔下的多余人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个性气质和思想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贵族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代表,空有抱负却没有用武之地,这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构成了现实主义文学不朽的“多余人”形象系列。人间喜剧19世纪法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91部小说的总称。人间喜

10、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作者采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将这些作品联结成一个整体。具体将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景,是这部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内容最丰富。这些作品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真实和风俗人情,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新的社会罪恶,成为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从而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其中主要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1、分类整理法: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

11、克为把人间喜剧的90多部作品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又分为六个场景,即“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此种方法将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众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历史且全面的描写了现实。2、人物再现法: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让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联系起来,才反映出这一人物

12、性格的全貌。人物的这种反复出现也使他们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侧面得以展现,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整体。据统计人间喜剧大约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约有四百多个人物多次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这一宏伟艺术大厦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巴黎圣母院是如何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人物形象的?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了滑稽丑怪同崇高优美相对照的美学原则,特别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对照,反差鲜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人物之间的对照。作品的女主人公爱斯梅哈达是作者着意刻画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形象。围绕她的四个男性人物,即克洛德、法比

13、、加西莫多和甘果瓦,表现出了对于她的四种不同性质的爱,从而与她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爱斯梅哈达是“纯洁而光辉的人”,是善的化身,克洛德却是“阴森可怕的人”,是恶的代表,两者形成善恶美丑的鲜明对照。爱斯梅哈达对法比的爱情忠贞不渝,而法比却不过是逢场作戏,两者形成高尚与卑劣的对照。爱斯梅哈达在甘果瓦误入“怪厅”时,为救他而与之结成夫妻,可谓义重如山;甘果瓦在少女身陷绝境时,却不惜与克洛德合谋,助纣为虐。爱斯梅哈达与加西莫多同是孤儿,但一个奇美绝伦,一个奇丑无比,形成鲜明对照。这样的对照描写起到了展示并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与本质的作用。( 2)人物自身的对照。作品中的人物仪表外貌与内心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加

14、西莫多的外表丑显示出他的心灵美好,道德的高尚;克洛德表面的道貌岸然反衬出他内心的空虚、冷酷与凶恶;法比英俊的外表映照出他趣味的低下,心灵的丑陋。人物的性格特征正是在对照中得到突出与加强。( 3)另外,人物行为前后也有不同的对照。比如,加西莫多起初劫持少女,凶恶愚玩,后来却去劫法场,并精心护卫爱斯梅哈达,如此又突出了少女的美、少女的仁爱之心,及其对改变加西莫多心灵的巨大作用。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本来面目。现实主义作家把当代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在创作中力求准确反映人物和社会的具体特点。“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几乎是所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共同口号。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现实主义作家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