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20898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比较。探究辛劳的蚂蚁、 走向虫子新授备课日期: 2012、10、10王海英 枣庄第二十九中学 比较。探究辛劳的蚂蚁、 走向虫子2 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情况。马克。吐温, 作家,是世界著名的 之一, 是 的作家。刘亮程, 作家,著有散文集 ,曾获 奖。2、给下列字注音。拭( ) 蹭( ) 瘸( ) 蚱蜢( ) ( ) 搡( )揪( ) 啐( ) 拽( ) 蜣螂( ) ( )3、解释词语:欺世盗名:分道扬镳:悬崖勒马:自以为是:纳罕:4、熟读辛劳的蚂蚁和课后寓言蚂蚁与蚂蚱 ,思考:两文中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2、课程标准:1、能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3、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4、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三、学习目标:1、通读两课课文,掌握生字词,概括两文的主要内容。2、将辛劳的蚂蚁 、 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3、通过将辛劳的蚂蚁 、 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了解文章不同的幽默风格。重、难点:1、通过比较辛劳的蚂蚁 、 走向虫子与蚂蚁 ,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将辛劳的蚂蚁 、 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学会使文章幽默风趣

3、的方法。(设计意图:目标 1,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围绕课程标准 1 设计的。目标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同样的小动物,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是围绕课程标准 2、4 设计的。目标 3,因为三篇文章都写到了蚂蚁,读起来都比较有趣,但作者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手段达到了同样幽默风趣的特点,我设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可以用多种方法收到同样的效果。此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达成。 )4、评价任务:1、通过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来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2、通过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畅谈读后的感受来检测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3、通过引

4、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每课作者的写作意图,检测目标 2 的达成情况。4、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结合具体语段赏析语言风格,课堂检测题 3、写作训练作业等检测目标 3 的达成情况。5、通过让学生畅谈收获,检测这堂课整体教学效果。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大文豪曹雪芹,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掩饰内心的困惑。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人能揣摩准动物的想法吗?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二) 、自主学习提纲:1、认真读课文,概括辛劳的蚂蚁的主要内容。2、读走向虫子 ,概括其主要内容。 (围绕课程标准

5、要求:“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而设计的。 )3、读完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围绕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设计的。(三) 、 展示汇报:1、学生概括:辛劳的蚂蚁主要讲了两只蚂蚁辛勤的搬运食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没把食物运到洞里,它们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直知“装模作样的勤劳” ,盲目而又愚蠢的干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莫名其妙的傻事” ,是“爱好虚荣,不讲实效”的“欺世盗名”之徒。走向虫子主要讲了我观察八条腿的小虫、一只蜣螂、一只蚂蚁这三只小虫,悟到小动物都有自主意识,人不能自以为是。2、读完辛劳的蚂蚁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谈

6、:(1)文中的蚂蚁太愚蠢,它遇到障碍物,不知道绕过,同类之间不会合作,搬食物搬了半天,却没能运回穴里。(2)我一直以为蚂蚁很勤劳、它总会未雨绸缪,在夏天就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读完本文后却颠覆了蚂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3)文章借蚂蚁讽喻人类。借辛劳而愚蠢的蚂蚁讽刺那些爱好虚荣而装模作样的欺世盗名之徒。(4)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风趣幽默。3、过渡:同学们谈的都不错,你觉得作者写作本文有何用意?学生可能会谈:(1)想纠正世人对蚂蚁的过誉。世人一直认为蚂蚁很勤劳、执着、未雨绸缪,但作者却说蚂蚁愚蠢、是痴呆、是骗徒。(2)在我们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每天忙忙碌碌的重复地工作着,却

7、不追求实际效果。作者就是借蚂蚁讽喻这样一群欺世盗名之徒。4、 读完走向虫子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文中第一段说看小虫,我看得可笑,你觉得是三只小虫的行为可笑还是人类可笑?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可能会谈:(1)作者写自己无法理解小虫子的想法。(2)作者在进行自我反思:人不能自以为是。(3)本文的语言比较风趣、幽默。(4)我觉得人类可笑,因为在文中,作者对于第一只虫子,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对于蜣螂,作者写到“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由此让我们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5、

8、过渡:同学们谈的都不错,你们觉得作者通过观察小虫子悟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小虫子也有自己的意识,人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虫子;人不能自以为是。(2)在某些方面,人其实不如虫,但人类对此却不自知,人类缺乏自审意识。6、师:同学们,请回顾前面所学的蚂蚁 ,想想作者由眼前所见的蚂蚁悟到了什么?生:蚂蚁反思的是人的命运,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它突出的是人类生存困惑问题。师小结并过渡:这三篇文章作者都是由蚂蚁想到了人,但是感悟却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为观察同样的小动物,但由于作者不同,生活环境、情感体验不同,对生活的感悟也不相同。这三篇文章的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点,你觉得是什么?学

9、生可能会说:文章语言诙谐幽默,读起来有趣。(四)、合作探究:1、 师:我们先来读辛劳的蚂蚁 ,你们觉得哪些段落读起来有趣?为什么感觉有趣?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小组间交流。 (找出相关语句,比较简单,学生能完成,但分析原因时不够到位,需教师点拨引领)学生可能会说:(1)第二自然段“它捕获到一件东西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颠” , “它做这样聪明的事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蚂蚁在搬运过程中遇到障碍不绕过去,而是倒退着往上“拽” ,在攀登过程中, “扯” “拉” “掀” “爬” , “有如我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作者用了这么多动词来形容蚂蚁反复、顽强但却十分愚蠢的折腾,把蚂蚁的行动写的

10、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段末运用比喻,以辛劳和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写出了蚂蚁的笨拙、弱智。(2)第五自然段:小蚂蚁觉察到我在观察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 “它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当着人们露一手儿”费劲力气把蜘蛛“举”到空中, “叼”着走,一路上“拉” “搡” “拖” “跳” ,最后却随意把猎物“丢”在路当中,也是运用动词形容蚂蚁反复、顽强但却十分愚蠢的折腾。同样把蚂蚁的行动写的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段末还是运用比喻,再次强化辛劳和徒劳之间的荒谬,读起来很有趣。(3)第3段和第第四段中:“这时候它拭去脑门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来休息” 、 “它们揪住蚱蜢腿相反的

11、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 。在这两处,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白描手法,表现了蚂蚁的自我折腾,即使合作,商量讨论,也无济于事,还把自己给弄伤了,把蚂蚁描绘地如同西方戏剧舞台上的某些喜剧角色十分笨拙,又十分天真,傻,死心眼,一错再错,死不悔改。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类傻里傻气角色的调侃。师小结:作者运用许多动词,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蚂蚁塑造成了一个愚蠢、笨拙、但又有些可爱、可笑的形象。它的可爱表现在:做事情认真、执着、投入、顽强、心无旁骛,它的认真、执着与笨拙、弱智形成反差,让我们感觉可笑。2、 走向虫子读来有趣的段落有哪些?为什么感觉有趣?学生可能会说:(1)文章第 7 自然段, “背着

12、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越来越没效果” ,运用“爬” 、 “咬” 、 “拉” 、 “钻”“顶” 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蚂蚁搬运食物时的笨拙、认真,写的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2)文章第九自然段和十二自然段,作者借助想象,揣摩两只蚂蚁讨价还价和蚂蚁的心理活动,大词小用,赋予蚂蚁人的行为,写的特别有趣。(3)第十自然段,写两只蚂蚁打架, “仓皇而逃” 、 “那只腾出一只前爪,轮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蚂蚁人的行为,较为有趣。(4)文中写我觉得八条腿的小虫可笑,结果是我目光短浅,写我帮蚂蚁搬食物,结果帮错了,作者故意自我贬低,这些都比较有趣。3、师:我们回顾蚂蚁写的有

13、趣的原因?生:拟人化的手法,如:“偷渡者” 、 “重大判断” 、 “义无反顾” 、 “信念坚定” 、 “谨慎的左顾右盼” 、 “快乐的要晕过去”等词语,大词小用,不伦不类,产生一种幽默感。使蚂蚁的动作更加传神生动。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出三篇文章之所以写的有趣,都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大词小用,不伦不类,产生幽默感,但不同的是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还使用了许多动词来形容蚂蚁反复、顽强但却十分愚蠢的折腾,把蚂蚁的行动写的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走向虫子还有借助想象揣摩蚂蚁的心理活动,写到人猜不透蚂蚁的行为,故意自我贬低等都显得特别风趣。三位作者采用不尽相同的方式都收到了同样诙谐幽默的

14、效果。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收获。(五)、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sh( ) cng( ) sng( ) cu( ) zhui( )qing lng ( ) ( )2、解释词语:欺世盗名:分道扬镳:悬崖勒马:自以为是:3、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1)它气愤的跳起来,踢去衣服上的尘土,向手上啐一口,恶狠狠的揪住它的捕获物。(2)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六)师小结: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这两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身上的弱点,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应尽力去克服它,时时注意自我反省。如:做某件事之前

15、要想一想,这样做是否是徒劳?怎样做会更好?孔子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我想,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还得向大自然中万千生灵学习,毕竟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那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走近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做个真正的有心人。六、作业设计: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写一则片段,300字左右。要注意运用所学的方法力求使文章语言诙谐有趣。七、教学反思:这两篇文章为比较探究文,我主要运用比较法,努力将设置的两个目标讲深、讲透,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掌握。课后作业设置的是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应用于写作实践,做到了学以致用。板书:辛劳的蚂蚁 讽喻欺世盗名之徒走向虫子 反思人类缺乏自审意识蚂蚁 人类生存的困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