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论文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176366428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论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论文美学界对 20 世纪中国美学的反思, 过于看重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而忽视了这些理论的现实价值。事实上, 20 世纪中国美学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论述, 对于当前的美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蔡仪美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蔡仪美学作为美论的客观派曾遭到主流美学的批判与排斥, 但是,蔡仪美学关于“美在典型”的论说、自然美的理论,以及用“美的观念”解释美感、审美个性差异、艺术中的雅与俗、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艺术创新等问题,对今天开拓与深化美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 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20

2、世纪中国美学的焦点是美的本质问题。在五 _ 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四个派别: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以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美的本质也就是美的现象之所以产生的最终根源。 如果我们不抱任何成见的话,就会发现,美事实上与对象的客观属性、与作为类的人、与个体的人都有关联。 这就决定了美学研究从各个角度来寻找美的本质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每一派理论都具有相应的现实的和理论的依据。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美学大讨论引发的争执不是同一层次的、平级的理论问题的交锋,其实质是研究途径之争。具体而言,他们争论的核心在于从哪个角度、 哪个层面来定义美, 而不

3、是某一角度、某一层次上的不同看法。 主观派认为,单纯的对象无所谓美不美,只有主体感受到了美才有美, 所以美的本质在于主体的情感愉悦。 客观派不同意这种看法, 认为对象的客观属性是我们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产生的前提, 美的根源应当从对象的性质上寻找。 客观社会派反对主观派,与客观派有一致之处,但又认为,对象之所以引起美感从最终的根源看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关。显然,他们分别在从物到人、从人类到个体、从客观到主观之间寻找某一个逻辑环节, 来探讨美的本质。但正如前面所说,美的现象与这些不同层次的问题都有联系,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入手, 都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 而美学争论的实质却又是研究角度的分歧, 所以,争论

4、如果停留在美学自身之内就难分胜负。他们惯常的做法是以自己对美的不同层次的理解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因此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种反驳是徒劳无功的。按道理,这些最富智慧的头脑应当发现,自己的理论虽有根据和价值,但既然不能令他人信服, 而又不能真正驳倒对方, 就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理论存在着不足,他人的研究也有存在的合理性。若此,就应当虚心采纳别人的研究成果,走一条彼此兼容的、相互协作的研究道路。但历史没有做这种选择。何哉 ?原因就在于他们援用美学之外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理论。本来,美的本质可以不涉及唯心、唯物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因为美不等于物质, 美的本质不等于世界的本质, 唯物者也可以认为美就在

5、于美感。 受当时政治环境和文化大背景的影响, 在美学内部难决雄雌的讨论, 便鬼使神差地演变为哲学的、 更是政治色彩浓郁的大是大非的争论。美学界一时谈“心”色变。其具体做法是,证明别人的观点要么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总之,力图证明除自己的理论之外,其他理论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都是糟粕、谬误,不值得认真对待。有了这种偏激态度,自然彼此之间批判得多,吸收得极少。今天,我们理应拨开哲学和政治上的层层迷雾,回归美学自身的领地来看待这些理论。 我们的结论是, 各派在各自的理论向度内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其理论体系尤为完整、精致,以致我们可以不信其中某一派,但又无法反驳

6、它。就蔡仪美学而言,我们万万不可站在其他某一派别的立场上,以其为标准来衡量、评价它,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探讨的角度不一样。我们看到的很多评价,如“机械论”、“前主体性”等等,都不能真正驳倒蔡仪,只说明评价者不同意蔡仪的理论视角而已。可以肯定,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 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我们就会忽略对象的客观属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与此同时,各派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只是在某一个视角、某一个层面上对美作出了有限的探讨, 当然也就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现象。若要用一个具体的实例去证伪它们,显得轻而易举。不仅仅是它们,所有关于美的本质观的观念,都难逃此厄运。举出一些实例

7、去证伪蔡仪美学, 并得出其症结在于蔡仪美学忽视了美与人的关系、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是“见物不见人”的美学,历史证明,这些评价很难成立。今天,我们不禁要反过来问,注重美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去研究美的本质又怎么样呢 ?又能毕其功于一役地找到美的本质吗 ? 美学界已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而由对某一派美的本质的讨伐, 深入到对美本质自身的质疑。在美学研究中,美的本质问题在逻辑上是最基础的,具有优先地位。我们指认一个美的对象,设定美学研究的范围,都以它作为参照。但美的本质又难以探讨,甚至不能探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我们扬言要走出哲学美学时就遇到了一个类似于解释学上的矛盾:美的本质研究在先,唯有如此,我

8、们才能够为美学指出研究对象和范畴;另一方面,美学的具体研究应当在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总结出可信的美的本质。如何走出这一“恶性循环”呢 ?我们不妨套用现代解释学来回答这一问题。 即我们在作具体的实证美学研究前,已经具有了某种关于美是什么的观念, 这种观念正确也好, 是偏见也罢,总之它以意识或无意识的形式存在着,并发挥作用。研究者就是根据这种美的观念来设定研究对象和领域, 于是展开具体而微的研究。我们对美的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具体实证研究走向深入后, 又会更改、优化既有的美的观念。 美学研究就是在这一同化和建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因而,美的本质始终是一个未竟的话题,是一个敞开

9、的世界。既然如此,与其时过境迁地去归纳、凝结某种美的本质,还不如去从事形形色色的具体研究。 这大概是很多学者反思20 世纪中国美学的最后结论。既然我们把美的本质问题束之高阁,若再对包括蔡仪在内的各派美学的美论说三道四, 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应是,百年中国美学对我们今天的具体研究难道就没有一点有意义的地方吗 ?除了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外,难道就没有正面的现实意义吗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蔡仪美学的意义:第一,蔡仪美学在属于他的研究层面上为美学作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蔡仪美学对我们今天展开具体的实证研究有何意义。 合二为一就是: 蔡仪美学的当代价值在何 ?蔡仪对前人

10、的美的本质理论进行了一一扫描和批判后,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我们认为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蔡仪在此所说的“一般”,包含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本质”的含义,但又不能笼统地归结为 “本质”。他所谓的“典型”和“一般”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形式美的典型。黄金分割的比例由于是茫茫星海、一草一木中最常见的比例, 所以是美的形式。 此外,蛇形线、调和、均衡、比例等形式规则之所以美,也因为它们是宇宙间最普遍的东西。第二,具体感性形式的典型。某一事物,如果在外在形式上最接近该类事物的平均值就是美的。 某个人的眼睛美是因为大

11、多数人的眼睛都是这副模样。 一个美的人,在体形和肤色上体现了所属种族的平均值,所以“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第三,体现了事物内在精神和本质的典型。这种意义上的“典型”才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中所理解的“典型”,即体现着事物内在本质而有鲜明个性的具体形象, 但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主要指人物典型。蔡仪认为,画家喜欢“以偃卧的古松、欹斜的弱柳入画,虽然不能表现生物形体上的普遍性, 却能表现着它们枝叶向荣的不屈不挠的欣欣生意,就是表现了生物的最普遍性了”;动物最主要的内在属性就表现在“生命的活泼的活动”上,所以画家多以动物的侧面来体现它的美。在这三个层面中,蔡仪主要

12、还是从第二、 三个层面上来研究美,认为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真理的对象才是美的。 我们这里不打算以美本质的角度对此进行评议, 而把它当作是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研究来发掘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首先,“美在典型”揭示了事物的美在于它的常态。无论是形式美的法则、具体感性形象,还是体现了种属本质的对象,都是事物的常态,事物越接近常态越美。体现了事物常态的对象又是该类事物的优越代表和出类拔萃者。普通的事物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而典型却是个别“显现”一般。典型比同类其他事物更充分、更显著、更出色地体现了类的本质。某些种类的事物,其个体在表现本质上很难说有优劣之分,因此便难说孰美孰不美。例如不同的泥块在表现种属本质上难见

13、差别,_这块比那块美。常态又具有相对性。我们知道,客观世界中事物的种属关系是一个无限的链条, 每一个种类都有更高一级的种类位于其上, 更低一级的种类位于其下, 于是就产生了美的等级差别: 如果某一事物是典型,而它所属的种类又在更高一级的种类当中具有优势, 是典型的种类 ( 比其他种类更能显出高一级种类的本质 ) ,那么,这个事物,即“典型种类中的典型个别”,就是高级的美的事物;如果某一个别事物虽是典型,但其种类在更高一级种类中却处劣势 ( 该种类不能充分显出高一级种类的本质 ) ,那么,这一非典型种类中的典型,就是低级的美的事物,美因而具有相对性。一般而言,人是动物的常态 ( 典型 ) ,比一

14、般动物美;动物是生物中的常态,比植物美;生物是自然事物的常态,比无生物美。典型的牛比一般的牛美,但牛在动物中不属于优势种类,所以作为动物来看又不美。还可以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探讨典型的美。某一个体事物由各部分和多种属性组成, 一方面个体事物的美意味着各个部分或属性应当是美的,一个人长得漂亮,那他的眼睛就不可能不美; 另一方面,某一部分或属性和其他部分或属性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因而它的美又受到其他部分或属性的影响,或予以削弱,或被加强。例如说,美人的眼睛虽是美的,但只是眼睛的美,在这人的其他的属性条件都不美时, 即算这眼睛是美人应有的美的眼睛, 这人并不因此成为美人, 而且这眼睛的美也消失了。 因为人的眼睛原是不能离开人体的,离开人体的其他的属性条件, 这眼睛便不是人的眼睛了。眼睛既不能离开人体而单独存在, 眼睛的美也就不能离开人体而单独存在。现在人体的其他的属性条件不美,鼻是歪的,脸是麻的,嘴唇是缺的,其眼睛即算是美的,但是这眼睛的美是削弱了,消失了。同样,单个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美就是综合美,如蝴蝶与花丛、战士与骏马的组合。个体部分或属性的美有时可以破坏个体美,而在一般情况下个体的美不会破坏综合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