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615203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分析李姣雷 (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084)摘要 本文分析了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同调的现象。研究发现益沅小片方言读 45 调的清去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白读层,一个是文读层。通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分析,文章指出益沅小片去声入声同调的实质是入声归入阴去。关键词 益沅小片 去声 入声 一、益沅小片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根据鲍厚星、陈晖(2005)的分区,益沅小片包括益阳市、沅江市、桃江县的方言。益沅小片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声调相同的现象(本文简称为“去入同调” ) 。根据蔡梦琪(1995)的统计,益阳方言 85%的古清去字与入声字同调

2、(包括有两读的清去字) ,66%的古浊去字与入声字同调(包括有两读的浊去字) 。对益沅小片的去入同调现象,以往研究的主要分歧在于:(1)认为古去声字二分为阴去阳去,古入声字归入阴去,这种观点可以称为“入声归去” 。杨时逢(1974) 、张盛裕等(1988) 、曾毓美(1995) 、陈晖(2006) 、张进军(2008)持这种观点,主张益沅小片方言没有入声调,而去声分阴去和阳去两调。如陈晖(2006) 、张进军(2008)认为去入同调现象的实质是“入声归去” ,主要理由是:古清去字大多数有 45 调(对应于长益片其他方言的阴去调)的读法;古入声字舒化后跟舒声字同调时,一般应该是入声调归入某舒声调

3、而不是相反。鲍厚星(2006)先持 “去声归入”的看法,后来改为“入声归去” ,主要是考虑到西南官话对益沅小片方言的影响。他指出,益沅小片古清去字读同阳平的规律与湖南境内西南官话常澧片同,而与益阳相邻的常德县、汉寿县古清入和大部分浊入都并入到阴去。因而认为益沅小片方言也是古入声并入阴去,即“入声归去” 。(2)认为古入声字独立成调,清去字归入入声,这种观点可以称为“去声归入” 。陈蒲清(1981) 、蔡梦琪(1995) 、崔振华(1998)等持这种观点,主张益沅小片方言有入声调,清去字归入入声调。如陈蒲清(1981)认为益阳方言古去声字今读入声,大概是受长沙话的影响。长沙是湖南的省会,益阳旧属

4、长沙府,读书音多模仿长沙,长沙话的阴去调值为 45,恰好跟益阳话的入声调值相同,益阳人按长沙的去声来念自己的去声,便促使这部分字演变为入声了这似乎能够说明益阳方言古去声字在调值上向长沙方言靠拢。蔡梦琪(1995)认为所有古入声字归为一个类,读 45 调,而清去字只有部分读 45 调,其他归阳平,同时也有部分浊去字文读 45 调,因此认为是“去声归入” 。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的实质是什么?以往研究大多只是直接指明“入声归去”或“去声归入” ,并未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陈蒲清(1981)和鲍厚星(2006)从方言接触角度考虑谈到权威方言的影响因素。对于陈蒲清认为益阳方言“去声归入”是受长沙话影响

5、,我们存在疑问。长沙方言入声调值是 24,为什么益阳方言读 45 调的古入声字不改读24 调向长沙方言靠拢,而仅仅只在古去声字这类字上向长沙方言靠拢呢?此外,同属长益片的汨罗方言古入声字白读阴平 33 调,文读阴去 45 调,而并没有向长沙方言入声靠拢读24 调。这说明益阳方言古去声字文读 45 调并不是因为向长沙方言借贷相近的调值,或许受别的方言影响。本文主要以益阳方言为例,尝试对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即究竟是“去声归入”还是“入声归去”?二、益阳方言的声调系统根据崔振华(1998) ,益阳方言有五个声调:阴平 33、阳平 13、上声 41、去声 11、入声 45(说明:崔

6、振华持“去声归入”观点,将 45 调命名为入声。本文在得出结论之前,暂不给 45 调定调名,而直接称为“45 调” ) 。阴平主要来自古清声母平声字,阳平包括古浊平字和古清去字,上声来自清上字和次浊上字,去声包括古浊去字和全浊上字,入声包括所有的古入声字。古清去字、浊去字和全浊上字都有文读入声 45 调的现象。如古清去字文读 45 调(即崔文的入声)白读阳平:“盖”文读 45 调(遮) ,白读 13 调(盖) ;“帐”文读 45 调(蚊) ,白读 13 调(子) 。古浊去字文读 45 调(即崔文的入声)白读去声,如:“树”文读 45 调(立) ,白读 11 调(一只) ;“望”文读 45 调(

7、希) ,白读 11 调(见) 。从崔振华所举例字来看,益阳方言既有清去字文读 45 调,也有浊去字文读 45 调。根据蔡梦琪(1995)的统计,400 个清去字(蔡梦琪原文所列举的清去字有 6个是入声字,我们在原来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减去了这个 6 个入声字。 )中今读 45 调的有209 个,占总数的 52%,阳平、45 调两读的有 130 个,占总数的 33%;329 个浊去字中只有45 调一读的有 147 个,占总数的 44%,去声、45 调两读的有 73 个,占总数的 22%。统计数据显示,浊去字文读 45 调的比例也很高,如果把只有 45 调一读和有文白两读的浊去字都加起来,则高达 66

8、%的浊去字有读 45 调的现象。以往对益阳方言声调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为数不少的有声调异读的浊去字关注得比较少。未区分声调的层次,只是笼统地说益阳方言清去字归阳平或 45调。说是“入声归去” ,但清去字是白读阳平文读 45 调,却没有对文读做出解释;说是“去声归入” ,有很大一部分清去字只有 45 调这一读法,没有证明这只有一读的古清去字全部属于文读层。三、去入同调的性质31 益沅小片属于长益片,而长益片方言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有入声调。表 1 是长益片方言声调的情况。长益片方言声调数量有 5 个和 6 个两种,益沅小片是 5 个声调,其他点基本都是 6 个声调。在入声调方面,除了有

9、争议的益沅小片外,其他长益片方言大部分都有入声调,包括长沙、望城、宁乡、韶山、南县、安乡东南部、浏阳西部、湘潭、株洲等,湘阴方言没有入声调,古入声字全部归入阴去(表中声调材料按实际音值标注,如长沙方言声调系统为标调方便,把去声调记为 55,而实际调值是 45) 。表 1 长益片方言声调表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清 浊 清/次浊 全浊 浊 清 清 浊长沙市 33 13 41 21 45 24宁乡县 33 13 41 21 45 24望城县 33 13 41 21 45 24株洲 33 13 41 21 45 24湘潭 33 13 41 21 45 24湘潭县 33 13 41 21 45 24韶山

10、 44 13 42 22 45 24南县 33 13 41 21 45 24安乡东南部 33 13 41 21 45 24益阳 33 13 41 21 45 45沅江 33 13 41 21 45 45桃江 33 13 41 21 45 45从表 1 我们发现,除益沅小片外,长益片其他方言的入声调调值相同,都是24调。如果认同益沅小片方言也是“去声归入”的观点,则益沅小片的入声调45与周围方言的入声24调值不同,但与周围方言的阴去调值相同。在如此整齐统一的入声调调值为24的大环境下,益沅小片如果入声的调值为45,显然是有点另类的,不好解释;如果说益沅小片方言是古入声字舒化派入阴去(即没有入声调

11、,也就是认同“入声归去” ) ,则又不好解释作为地点方言入声调已经消失,而作为湘语权威方言的长沙话还保留入声调类这样的现象。我们试从长益片方言的入声调入手,寻找答案。32 众所周知,长沙方言的入声调只是古入声字自成调类,没有入声韵尾,而且长沙方言的古入声字还存在白读阴去文读入声的现象,如表 2 所示(材料来源于张进军 2008) 。表 2 长益片方言古入声字白读阴去文读入声例字表方言点 例 字长沙 贼嚼滑轭牛屈子轧尖:固定出头的小铁块戳搁择嘴戳起拐棍搁把箱子起湘潭 石白活着柞树胛肩骨轧 棉花觉睡轭牛 子嚼槟榔戳棍子韶山 活石薄铡狭吓雪白的轭牛子斛摘桃子轧棉花峡 山口雹冰籴入株洲 甲胛择石嚼着南

12、县 择舌薄嚼贼石额从表 2 例字可以看出,有些很常用的古入声字白读阴去,文读入声。有的学者提出长沙等方言的入声调是后起的,并不是古入声的保留。田范芬(2006)认为, “长沙话的入声经历了一个先合并到去声,然后再分化的过程,并不是塞音韵尾脱落后的保留。 ” 田范芬文引用了一些文献资料加以证明:其一是康熙长沙府志卷八“风俗”附“方言”一节,用直音标注了二十五组字的读音,其中有四组去、入互注,即“吉曰季,郁曰又,佐曰作,一曰裔” ,二十五组标注音中有四组涉及入声的声调问题,可见入声归去是当时长沙方言的一个显著特征。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志的记载与康熙长沙府志相同,说明十八世纪中期,长沙方言的入声仍读去声

13、,没有分化出来。其二是诗词戏曲用韵:明清时期湖南一带的诗词曲等用韵材料亦可证明当时长沙、湘潭等地入声归去的现象。例如, 沅湘耆旧集卷四十二:吴(善化)吴古岳麓读断岩残句 “壁锡溧质石昔迹惜辈对气末”去入通押。康熙长沙府志中读做去声的四个古入声字“吉、郁、一、作” ,我们查了长沙方言研究同音字汇的读音,只有入声一个调。这说明曾经可能有很多读去声的古入声字现在又只有入声一读了。为什么在以长沙方言为代表的长益片大部分方言出现了一个新的入声调呢?我们认为这很可能跟西南官话的影响有关。湘语是受西南官话侵蚀很严重的一种方言,以长沙话的古去声字为例。江灏(1981)认为长沙方言有五个声调:阴平33,阳平13

14、,上声41,去声55,入声24。鲍厚星等(1999)认为长沙方言有 6 个声调:阴平33、阳平13、上声41、阴去55、阳去11、入声24。这种分歧主要在于:长沙话是一个去声调还是分阴去和阳去调。分歧的原因是因为长沙话大部分浊去字有文读阴去的现象。我们有文章详细分析得出长沙方言大部分浊去字白读阳去文读阴去的原因是受只有一个去声调的西南官话影响所致。长沙话的入声调也是如此。根据钱曾怡(2010) ,西南官话区还有 86 个点仍保留有入声调。贵州省有 15 个县市,湖北省有 9 个县市,湖南省有 8 个县市,四川省有 41 个县区市,云南省有 11 个县区市,重庆市有两个县市。李小凡、项梦冰(20

15、09)在讨论晋语是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大方言时提到:“入声在非南方方言里有三个大的分布中心,一个在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一个在苏皖鄂,一个在川贵渝,这三个分布中心都有很明显的地理纵深度。而且从西南地区的入声的总体分布情况看,在大范围里出现非连续分布,入声的消失大概是较晚近的事情。 ”因此,我们认为西南官话在不久之前是有入声调的,且对入声调已经消失的湘语产生影响,形成一个新的入声调。这也是为什么长益片湘语的大城市有入声调,而老湘语绝大部分方言没有入声调的原因。但老湘语个别点的古入声字文白异读现象正预示着一个新的入声调形成。据罗昕如(1998)分析,新化方言古清入字白读归阴平,浊入字白读归去声。但古

16、清入字和浊入字文读都读入声调。就是说,新化方言古入声字根据清浊不同分别归入不同的舒声调,清入字以及少数次浊入字归入阴平,全浊入字归入去声,但在文读层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入声调。这说明消失了的入声调在权威方言的影响下出现新的入声调是可能的。既然长沙等方言的入声调是后起的现象,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益沅小片方言古入声字读45 调与其他长益片方言阴去调调值相同,而长益片其他方言读 24 调入声了。我们推测长益片方言古入声字舒化后归入去声,后来在某种方言的影响下古入声字又独立形成新的入声调,而益沅小片方言由于某种因素古入声字没有从去声字中分化出来独立成新的入声调。下文我将详细分析。33 我们认为益沅小片方言去入同调现象不可能是“去声归入” ,只能是“入声归去”,但需要解决几个问题:如果是“入声归去” ,则为什么存在古清去字白读阳平、文读45调的现象?为什么除了古清去字外,还有浊去字也文读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