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八中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试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586320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和八中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太和八中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太和八中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太和八中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太和八中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和八中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和八中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试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太和八中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试卷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一、 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注重因地制宜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精耕细作的特点2 淮南子记载:“故神太(指神农氏)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则传说记载

2、意在说明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3某瓷器收藏家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生活时代不早于( )A明代 B唐朝 C宋朝 D清代4.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5.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

3、是()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 B “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C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 D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6. 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7.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

4、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8.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 ,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B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9.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 1597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

5、5 685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C.大量金银输入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10有学者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 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 ”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A. 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11.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

6、去不返了。 ”这主要反映了A.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B.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C.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D.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12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 、 “大清帝国的衰落” 、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213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化学工业的兴起 B、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工业14.19 世

7、纪末, “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形成 D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5.“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 ,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指( )A. 维新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16.“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 300 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 10 万匹。 ”这个

8、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17 右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 X 处可以用下列哪句诗比喻最为恰当A千呼万唤始出来B小荷才露尖尖角C忽如一夜春风来D无可奈何花落去18.“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这首诗反映的是中国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A19241937 年 B19371945 年 C19451949 年 D19491956 年19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所以称“近代” ,其含义

9、是( )A、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C、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民用企业的诱导 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20.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个人崇拜” 、 “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中共十四大召开 C中共十五大召开 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21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 1974 年、1980 年贴的两幅春联。1974 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 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重新获

10、得了土地所有权 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1962 年到 1965 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 “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23.从 1985 年到 1987 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由 120 种减少到 60 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 188种减少到 23 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 70 种减少到 36 种。这种情况说明了()A民营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11、B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24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A 长袍马褂 B 中山装 C 西服 D 旗袍25.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 )3实行计划供应体制 日常生活用品短缺 购销矛盾非常突出 城乡差别逐步扩大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16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

12、,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 年 11 月)材料二:年份 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比上年1966 2 534 +173% 5587 +244%1967 2 1045 近-10% 4194 -25%1968 2 0153 -42% 3613 -139%材料三:“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13、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材料四: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 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五:“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2001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 1980 年的 74 倍,年均增长 95,农村两亿两千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2002 年 10 月 24 日)请回答

14、:(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56 年底我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4 分)(2)结合材料二,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折”?(4 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尝试”率先在哪些地方进行? (2 分)在怎样的背景下“尝试”变革的?(2 分)有何重大历史意义?(2 分)(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 分)27 (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4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 1700 年至 1820 年,中国的 GDP 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 22.3%增长到 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 GDP 合计的最大比重。在 19 世纪的前 70 年里,仅占世界人口 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