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5610330 上传时间:2021-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开发“课程资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开发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对各种资源的融通开发。而事能开发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也是比较简单的一项是就现有的课本内的资源的开发。说起来,这项工作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在现实之中,这项工作也并非那么容易,关键的问题是,老师要对所执教的内容有着十分精深的了解,甚至于十分深入的理解,同时还要能融会贯通。其他方面都做到,而要做到融会贯通就比较难。因为它既需要老师们对所有材料的烂熟于心,还要求老师能对这些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归类整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具体讲来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经之途:一、文章内容的感知 应该说,对于文章的感知也不是一件难事,对于一位具有

2、正规科班毕业水平的老师而言,在正常情况下感知一篇文章的微言大义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有不少老师对于文章的内容把握往往不甚得法。 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如何入手去解读一篇文章。特别是对一些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稍微具有点新意的作品,他们往往就不知道从何入手了。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是教师们阅读知识的欠缺。实际上也是教师们自身修养欠缺的表现。也就是说老师们对于文章的解读,往往仅仅出于直观感觉,而不是理性的思考。一篇新课文拿到手,他们以为自己找到了读书的方法了,其实,他们的作法连基本的阅读的常识的要求都不够。 其二是即使解读一篇文章,看似解读得合理,其实离真正的文章

3、的深意还很远。比如有的老师读“诺曼底号”遇难记,仅仅因为教材的注释注明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所以相当多的老师都抒它当作了微型小说来看待。而实际上,作者雨果写的是真实的故事。两者的文学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微型小说的价值要比较纪实文学的价值低得多,虚拟的小说其所表现的人类的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要比真实的事件所表现的价值低得多。而老师们仅仅因为一个注释要忽略了教材作品的价值。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老师解读文本往往习惯于也只能擅长于从的角度去解读,而不能,也不会从宏观的角度去解读,至于新课标所要求的从整体的角度去感知教材,往往无所适从,这都是问题。二、语言文学的积累许多老师讲课的目换不是为了将真正的语文的内容传

4、授给学生,而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上课。或者有的老师也知道语文课应该更多地体会语文的特色,但是由于他自己对于什么是语文课也一知半解,于是只好囫囵吞枣,盲人摸象一般进行教学。真正的好的语文课是应该充分考虑语文的实质的,比如学生的书写是否过关了,学生是否能通过自己去查阅字典辞书,结合课堂学习,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数量,比如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的习惯,并且能不在老师的帮助下阅读更多的更好的古今作品,而且对这些作品能进行合理的深入的理解。比如至少是不害怕写作文,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还能写出自己也都比较满意的作文,优秀的学生甚至能养成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我意识的习惯。类此问题都是我们要注意的。而要达

5、到这一目标,光靠教学参考显然不能达成其目的,还需要语文教师对全部教材及其内涵有着比较深厚的理解,还需要老师们能从教材之中建立自己的“语文体系”以及“语文教学体系”。三、篇章结构的理解表面上看对于篇章结构的理解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非是开头过渡结尾这样的模式。其实这里面所包含的内涵也是十分深刻的。只是取决于语文教师如何去看待这个问题。假如语文教师要从简单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任何文章都可以用“开头”“中间”“结尾”这三个雷打不动的模式来设计文章的结构。然而,假如我们要深入地分析每一篇文章的结构,我们会发现,“开头”“中间”“结尾”仅仅是文章的表面特征。几乎可以说,每一篇文章的开头方式都是与众

6、不同的。文章在体现行文结构的一般模式,即“开头中间结尾”之时,往往都会有着作者自己不同的追求,因而文章的行文结构大相异趣。所以,我们的初衷是,老师一定要透过文章结构的表现现象去理解更多的内涵。从而为我所用。四、表达与交流的训练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口语与交际的功能。但是不能不说,这一标准的初衷良好而实践起来殊为其难。原因是什么?当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应试教育的比例还很大。比如目前的教学体系还没有能够较好的建立。比如授课的老师理解不够深入。其教授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等等。而其中以后二者的情况是最为普遍的。以课程标准的理想而论,如果能单独设立口语交际课程当然是最好的。然而,当这门课程还处于筚路蓝缕的状

7、况之时,因简就陋的方式无疑是最为适合的。比如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契机进行与口语交际相关的训练。有的老师进行课前三分钟的表达训练。有的老师利用演讲会等方式进行训练,这些都是比较不错的训练。然而,据我们所知,老师们对于利用课文资源直接进行训练的比例并不大。也就是说 , 许多老师以为要完成口语训练非经过十分正式的课程不可。 要有正式的教材,要有专门的课程,要通过正式的口语考试或检测等等,否则不能完成。其实这完全是教师的一种误会。只是由于老师们对于口语教学的理解过于偏狭了。固然有这种课程是比较好的,但是,假如这样的条件不具备是否就意味着口语交际课程不进行了呢?显然这不符合教育的基本原则。因此,优秀的

8、老师所要故的工作是利用现有一切资源,有效地开发现在的课程。也就是说,在我们现有的课程教材之中,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的机会多的是,关键是看我们老师有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者的意识。如果有这个意识,那么,任何时候都有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的机会。任何问题也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训练口语交际的材料。当然,让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也不能中介一言堂,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全体参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学生。 课外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仅仅限于课本之内,而课本之外也是一个很大的天地,只有课内课外合并开发的课程才有可能是科学的课程。从表面上看,教学似乎只与学科内容相关联,其

9、实,教学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简单的展示而已。它当然有着表面的东西,即学科方面的内容;而其实有着更为重要的,即隐性的内容,即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教学的课程开发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堂好的课,当然是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联。而教学设计的核心既应包含表面的东西,而更应包含隐性的一切,特别是课程理念方面的内容。一、从总体上讲,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比较薄弱。二、在调查中,我们着重调查了教师是否挖掘教材内部资源用于教学的情况。三、在是 否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情况可能要略为好一点相对来说,对课外资源进行开发的情况要略为好一些,然而,其总的情形也并不

10、就见很理想。那么,课外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一般来讲,下列各方面均可作为课外资源开发的内容:文本背景语文课天生具有广泛性,不只是课本者是唯一的材料,大量的任何文字的材料都是可能作为学生训练的材料而存在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由于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范围所限,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被忽视了,可以说,能引入到语文学习中的课外材料向来就是比较少的。而有效的课外开展自然不应该忽视这个方面。比如,以写故乡为例,鲁迅的小说固然是一种表现方式,而其他各种各样写故乡的同题作品多的是,可惜语文教师很少将这些材料合理应用到教学之中。反之,我们所见不少优秀的老师,他们都是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广

11、泛阅读课外材料的。比较阅读什么是比较阅读?顾名思义,比较阅读就是运用比较的方式进行阅读。从本质上讲,比较阅读就是在阅读中或者求同,或者求异。通过把林林总总的文章的各个方面细微差别加以分析,然后再进行细致的类比、概括或综合,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以获得真知。评述与鉴赏评述与鉴赏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六层次中,也是属于比较高的能力。这血路能力得建立在学生有比较好的知识积累,又有比较好的批判意识的前提之下才能完成。只是可惜的是由于我们的语文教育向来比较缺乏对学生批斗意识的培养,因而,学生的独立意识得不到发展,学生的独立意识得不到发展,他们的评述与鉴赏能力就比较的弱。因此,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2、就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鉴赏方法。如果我们不改变教学的目标,不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还是以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学生的这种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此外,还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也要具备独立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比如课文哪些细节描写得好,哪些情节处理得巧妙,哪些语言运用得精彩等等,教师也要这方面的修养,如果老师不能给学生一些能力上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能力形成也是无从保证的。有的文章明明写得很差,如果老师一味不加分析地说好,迷信一切,当然教不出好的学生来。理解与应用我们一直在追求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理解与应用。不过话虽如此,实际上

13、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并不多。我们进行的尝试也就是有限的一点工作而已。我们的奋斗目标大体放在识记积累方面了。放在了研究如何才能考得更好上面。而考得好与用得好有时是不一定画上等号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这方面的课程开发。比如在理解方面,需要老师们多通过比较阅读,通过多元解读,通过“分而治之”等各种不同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最后化解成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在应用方面,老师绝不能只考虑学生是否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记住了,而是要考虑学生是否将所学的知识化解,在每时每刻的学习过程中,既有有意识地应用这些知识又要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而关键是教师还要能设计出一些比较好的检测学生应用的方式与方法。固然

14、,我们不可能学习了最后一课就要求学生都写一篇“爱国主义”的小说来。但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爱国主义”小故事,将观察到的或者阅读来的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材料写成一篇一篇的小文章还是完全可能的。今天的青少年不一定都有着自己的故乡的情怀,但是,如果我们给他提供表达对于“家”的热爱之情,也不是一件难事。至于其他语词方面的应用,更应该是语文教师要关注的事情了。比如成语的应用,不能只拿词典来说话,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合格的。 课外非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据教育技术理论的原理,非文本资源通常包含 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网络等等这些方面。从理论上讲,但凡为教学需要的材料都有理由被引入到教学之中,只要引入的材料

15、是科学的,引入的方式是合理的,它都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一方面是可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可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的独立能力。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很好。原因比如观念尚未放开,比如自身的各种教学技能并不擅长,比较学校或者家庭条件不具备,比较单位领导不支持,比如社会的风气有一定的阻碍等等。这些都可能是非文本资源开发不到位的原因。音频资源的开发应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谨守的还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鞭的策略。而现在的情况是教鞭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本书和一张嘴的策略了,至于说教学中能否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6、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很少有人去管它。比如说像配乐朗诵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们做得也很少。至于说将渭城曲直接拿来进行阅读欣赏的情况更是少得可怜。也有不少老师抱怨学生不会背书和背书的效率不高,其实他们没有想到,背书不容易,可是一旦是有歌可唱的情况下一点也不会觉得困难。这就是说老师压根没把“吟唱”引入到教学之中去,并且直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所以,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也是完全必要的。视频资源的开发应用恰当的视频,无疑也是有助于学生语文的学习的。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景泰蓝的制作这样的说明文,有视频与没有视频的效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有的老师可能因为嫌麻烦,或者自身技术不过关,不去运用视频技术。这纯粹是一种消极遁世的行为。因为今天的视频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网络上的视频材料成千上亿,稍微有点电脑技术就能获取这些材料。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