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政治题中的“标志性”词语理解哲学原理.5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4217681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政治题中的“标志性”词语理解哲学原理.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巧用政治题中的“标志性”词语理解哲学原理.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巧用政治题中的“标志性”词语理解哲学原理.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巧用政治题中的“标志性”词语理解哲学原理.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巧用政治题中的“标志性”词语理解哲学原理.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用政治题中的“标志性”词语理解哲学原理.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政治题中的“标志性”词语理解哲学原理.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政治题中的 “ 标志性 ” 词语理解哲学原理一、哲学“标志性”词语组合 1及例析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 (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情 况 ,提出、出台、制定、形成、调整、颁布 (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 划、规定、方针、措施、方案、经验、决定、制度 等。从唯物论角度看, 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 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例 1】 某同学通过实验发现,食用动物油在 1

2、520时凝固,常用的食用 植物油在 -15-10时凝固,由动物油和植物油混合而成的地沟油凝固点为 -50。该同学根据这一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明了鉴别地沟油的简易装置, 赢得了创新大赛二等奖。该同学的发明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在主次矛盾原理的指导下,抓住事物的重点和关键B. 在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的指导下,立足局部统筹全局C.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D. 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指导下,实现创新性发展【解析】 本题的哲学 “标志性” 词语为 “根据 现象, 发明装置” 。 所有的食用油都具有凝固这一共性, 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但不同的食用油其 凝固点也不相同,

3、 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 该同学据此发明了鉴别地沟油的简易 装置,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体现, C 符合题 意。二、哲学“标志性”词语组合 2及例析在 (主题、理论、观点、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 经验、 制度、 精神、 幻想、 体系 的 (指导、 引领、 启发、 贯彻、 实行 下, 促进 (事业、活动、行动、实践 取得 (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 等。从唯物论角度看, 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 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 体现了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先进的社会意识 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 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反映了 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地去思考 “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 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总是 与时俱进的 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A. B. C. D.【解析】 本题的哲学“标志性”词语为“ 主题,引领”。在上海 世博会的主题的引领下,人们更多地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从 唯物论角度看, 这表

5、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是主动的、 有选择的, 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 度看, 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 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应选,故本题选 A 。 三、哲学“标志性”词语组合 3及例析(1地震、洪水、雪灾、泥石流、火山喷发等,天体运动、季节变化、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 波动等。 HT 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 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 ;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从辩证法角度看, 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 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例 3】 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 对较快, 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 根据这一特性,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 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B. 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C. 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D. 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

7、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解析】 本题的哲学“标志性”词语为“地震发生”“地震预警”。地震 预警系统之所以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 性, A 符合题意。人们对地震发生时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是在进行因果 联系的推测, B 排除 ;C 说法错误,地震预警并非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D 说法属 于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说法。(2 地球一小时活动、青藏铁路、三峡工程、世博会馆等,发展农业、坚定 信心、周密部署、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奋发图强、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积极 寻找、积极应对、科学研究、研发、打破传统、利用条件、创造、分析、人工智 能、合成、克隆、人工降雨、退耕还湖还林、治

8、理江河、兴修水利、生态环境的 保护等。从唯物论角度看, 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和自觉 选择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 规律,造福人类。从辩证法角度看, 体现了联系虽然是客观的, 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之间固有 的联系,通过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例 4】 我国每年生成的 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 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 耐用的板材, 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 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该公司之所以能够 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该公司善于突

9、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 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尊重联系的多样性, 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尊重客 观联系,重视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A. B. C. D.【解析】 本题的哲学“标志性”词语为“深入研究”“另辟蹊径”。某公 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 表明该公司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 把握事物的 本质联系,故应选 ; 以前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现在却被制 造成结实耐用的板材并广受欢迎, 说明该公司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了新 的具体联系, 故应选 ; 与题意不符 ; 强调的是联系的客观性, 与题意不符。 故选 A 。四、哲学“标志性”词语组合

10、 4 及例析 (1抓关键、抓重点、抓核心、重中之重、首位、第一要务、当务之急、集 中力量、以为中心、提纲挈领等。 从辩证法角度看, 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 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启示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抓住主要矛盾。 【例 5】 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有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方 面的制约, 是实现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契机,而且可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 及其他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着重抓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 以带动其他工作,符合辩证法的 A.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观点 B.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观点 C.矛盾特殊

11、性是造成事物存在差别的内在原因的观点 D.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解析】 本题的哲学“标志性”词语为“两个中心”。从辩证法角度看, 着重抓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以带动其他工作,符合辩证法的主要矛盾在事物 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观点,同时也体现了抓重点的方法论要求,故选 B。 (2判断事物性质、对作出评价、分析形势、总体上还存在问 题、主流和支流、主导和主体、利与弊、优点与不足、得与失、只看到而忽 视了;等等。 从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启示我们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例 6】 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黑点,让不同的人来 看。 测试结果发现人们通常都只看到那个黑点,而忽视了黑点之外的那一大片空 白。该测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不要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要善于把 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B. C. D. 【解析】 本题的哲学“标志性”词语为“只看到而忽视了”。黑 点与空白是一对矛盾, 人们通常都只看到那个黑点,而忽视了黑点之外的那一大 片空白,体现了只看到支流而忽视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应选。题干材料没有 涉及主次矛盾知识,不选。故选 D。 记住文中所述的这些“标志性”词语,对提高解题的速度及解题的准确性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