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408129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 2012 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落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分)答: (1)(4 分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客观)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飘零,随处飘落的凄惨的处境。而第二联中“思” 与“ 信”的主体是落叶(主观) ,直接写落叶一心向春的心理,将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

2、,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思”、 “信”两字作用的给 2 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2)(4 分)以松“立” 与叶“ 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借物抒怀,借松树的四季常青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傲岸清高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出构成对比的,给 2 分:能简要分析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解答时要联系全诗

3、,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2 分)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3 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

4、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易错点拨】作用不能应从形式和内容量方面去做答,即不能从表达的情感上和描写的画面上入手。 (2) “就砚旋研墨” 与“ 临窗滴 ”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3 分)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5、。 (3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易错点拨】不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作者所选的意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念之情。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

6、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7 分) 柳堤 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柳堤 春天江水慢慢的,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暖风拂面多惬意,

7、花瓣轻轻落身上。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 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 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 “十里”承“春江”,写堤长;“ 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 ”“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 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 “风

8、暖落花轻” 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 ,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 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 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 郑谷阙下春日 )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 )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翚海棠花 )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 邱睿都城春日 ) 【答案】DE

9、【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 触觉 ”和“ 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 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 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 ABC 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不少于 150 字) (10 分) 答: 题目要求包含几个要点:选择运用由景及理的写法的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要求能够准确表达出所选诗

10、歌中写的景是什么、理是什么。在阐述景时,不能简单罗列景物,而要有完整的画面。在阐述理时,不能就事论事,要有提炼和升华。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要求能够具体阐释“由景及理”这一写法的形式及特点,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解释清楚何谓“由景及理”,景与理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表达流畅、清晰,有一定的文采。示例一:由景及理是本诗的写作特点。这首诗不仅寓情于景,还通过借柳的意象特点,阐发了“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的人生感慨,既赞美了“柳”的旺盛的生命力,又启发人们要自强不息。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这两句咫尺有万里

11、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正所谓“景入理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它启迪人们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首诗借景说理,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人生哲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 ,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不管烈火怎样无情的焚烧,只要第二年春风一吹,又会蓬勃生长。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赞叹了生命力的顽强、旺盛。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全诗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说理水乳交融,意境浑成。【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 和“ 理 ”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 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

13、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4、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 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 “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 分) 答: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 分) 答: 答案参考:修辞:对偶、

14、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 分) 答: 答案参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表达了作者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品格。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详解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鹧鸪天 金 王 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