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3606216 上传时间:2021-03-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从本原论到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发展发布时间:2010-07-01文章来源:投稿 文章作者:叶晓锜 哲学史从本原论开始。例如,在中国有万物本原于“道”、“易”、“阴阳”、“五行”、“理”等等的本原观念;在西方有万物本原于“物质”、“元素”、“变化”、“数”、“共相”、“感觉”、“绝对理念”等等的本原观念;在宗教那里我们又看到,万物本原于“上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本原论的基本特点是: 1、认为万事万物,或者说整个世界,都来自于一种本原的构造。这种本原是世界的终极所在,它规范和支配着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消亡,既是世界的开始,又是世界的归宿和价值意义的所在。世界的存在就是本原的运

2、行、本原的展开、本原的规范、本原的建构、本原的显现,以及本原的回归。 2、认为本原是自我的绝对,它只是“我是我所是”。它创造世界和世界的一切,而没有自身的创造和由来,也没有自身的因果关系。正如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一切,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上帝那里找到自己的身世和由来,而上帝是没有自己的身世和由来的。 3、认为本原在一切事物中。它没有自身个体的直观方式,而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支配和建构来显示自己。本原与事物的关系是共相与殊相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共相和本质是永恒的和不变的,殊相和现象是暂时的和变易的。在黑格尔那里,永恒是本原(理念)的逻辑所在,而变易则是事物(概念)的逻辑所在。 本原论的困难在于:

3、1、本原没有自身的由来,也没有自身方式的直观,因而它有着莫衷一样的解释,既可以有物质方式的解释,也可以有精神方式的解释,又可以有非物质和非精神方式的解释。而各种各样的本原方式的自我解释,都因无法直观而获得最终绝对的终极证明和确立。 2、它无法说明,种种物质的、精神的或非物质和非精神的本原是怎么和怎么能够建构万事万物的?一是怎么和怎么能够生成多的?以及为什么它不能自我直现,而要通过建构万事万物来显现自己?也就是说,共相和本质为何不能直接呈现而要通过殊相和现象来显现?以及由此派生的种种问题。 本原论给予人类思想的重要影响是: 1、它给予了世界一个创立的本原观念。并以这种生成的本原观念,使人们确立了

4、这样的一个事理:即,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来自一个同一的本原创立。 2、它给予了世界一个绝对的终极观念。即我们的世界有一个终极所在,它终极地、绝对地决定着世界的运行,是一切事物和整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3、它给予了世界一个总体的统一观念。在这种终极本原的大统中,人们将世界万事万物理解和整列为了一种统一的建构、统一的运行和统一的总体。 现在,我们来考察,人类思想中的本原观念是怎样产生的?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它的本原所在?我们究竟怎样来看待和理解种种本原之说呢? 首先,人类面对各不相同的事物和事物的运行,为何会认为在它们的背后有一个同一本原,以及是由这个同一本原所建构的呢?而这个同一本原既没有它的

5、直观方式可经验,又没有它的终极确定可断定。你可以把本原称之为老子的“道”、易经的“阴阳”、朱熹的“理”,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毕达哥拉斯的“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或者干脆把它称之为“上帝”,等等。 由此看来,本原既不是一种直观之物,又不是一种绝对之物,它只是一种抽象的观念之物,这种抽象的观念之物是怎么生成的呢?或者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在人类的意识中生成,并为人类的意识所深信不疑的呢?这就关系到了人类的意识方式,关系到了人类概念意识方式的逻辑特性。 人类的意识有其特别的构造。人类意识是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的综合构造,在这种综合构造中,其基础的底层是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

6、其主导的上层是概念意识的。在基础底层的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中,人类的意识活动和其他生物的、动物的生命意识活动一样,生成着种种个别的、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样式。而在主导上层的概念意识中,人类的意识活动则生成着其他生物和动物所没有的共性的、抽象的和逻辑的事物样式。 概念意识生成于概念造就。什么是概念呢?概念是如何生成的呢?概念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的观念建构,它源自于符号的制作、符号的定义和符号的嬗变。概念在符号的嬗变中传承了符号方式的抽象和概括,进而把符号方式的抽象和概括嬗变为了概念方式的抽象和概括。 抽象和概括建立在共性集合基础上。当我们用一个符号去记号、指代和名称一种对象时,就有着一种共性集合的抽象和

7、概括。如,当我们用“牛”这个文字符号去记号、指代和名称一切被称之为“牛”的所有对象时,这个“牛”就是一种共性集合的抽象和概括。 这种共性集合的抽象和概括,又会进一步以概念符号为对象,进行共性集合递升的抽象和概括,生成不同逻辑阶乘的概念符号。例如,以“牛”、“马”、“羊”、“狮”、“虎”、“豹”等个别逻辑阶乘的概念符号为对象,进行从个体到特殊的共性集合递升的抽象和概括,生成“动物”这个特殊逻辑阶乘的概念符号。这样,概念符号的共性集合的抽象和概括,一方面以抽象和概括为逻辑核心,生成逻辑能动;另一方面则以共性集合的进阶,生成了个别逻辑阶乘概念符号到特殊逻辑阶乘概念符号的进阶,特殊逻辑阶乘概念符号到一

8、般逻辑阶乘概念符号的进阶,一般逻辑阶乘概念符号到根本逻辑阶乘概念符号的嬗变。 在根本逻辑阶乘的概念符号层面上,当人们将这种根本逻辑阶乘的概念符号以概括一切的逻辑倒置方式投向外部世界,就会以此为万事万物的根本原点和终极所在,在我们的意识中生成一种本原的观念,以为它是实在世界的本原所在,它以共相的、本质的方式普遍地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创制、建构、支配和规范着万事万物的运行。本原是共相的和本质的,因而是永恒的和不变的,事物是殊相的和现象的,因而是暂时的和变易的。 至于处在这个根本逻辑阶乘上的概念符号究竟是名称为“道”、“阴阳”,还是“理”;名称为“数”、“元素”,还是“理念”;名称为“精神”,还是“

9、物质”;抑或名称为“上帝”,其意义是一样的。尽管这些概念符号的名称不同,但它们都处在根本概念符号的逻辑阶乘上,都拥有概括一切的逻辑地位和能力,在本性上都是一样的,即它们都共同地认为世界有一个终极本原所在,是这个终极的本原的创立和建构,而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认为是自己是这个终极本原的唯一独尊和绝对。 本原是概念意识的观念制作。对本原的揭示表明,它是概念方式的逻辑造就,或者说是一种概念方式的思维运动。这种思维运动在共性集合进阶的抽象和概括中,必然地趋向和导致人类的思维在概念方式中走向一种绝对的追求,这种绝对的追求是哲学的本质所在。当我们把本原和哲学放置于概念方式的考察中,就能清晰和透彻地把握本原和哲学

10、的本质所在,以及它们的由来。 哲学在其本原的思考中,始终伴随着一种无可解脱的烦恼,即,我们观念中的本原所在是不是实在的确实呢?我们的心灵怎样和怎么能够通过一个明白无误的途径而达到本原这个万物之彼岸的呢? 中国古代的理学和心学都讨论了这个问题。在理学看来,“格物致知”,本原就是事物的事理,事理如同天上的月光普照在所有的水面上,只要进行事物的精深探究,到达它们的事理,就能达到事物的本原所在。而在心学看来,从格物到事理有着种种讲不明道不清的困惑。物由心知,倒不如直接地追究心灵的本性,以达到事物的本原。在坛经中有个风动、幡动、心动,究竟谁动的争辩,有人认为是风动,有人以为是幡动,而在禅宗的六祖慧能看来

11、,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佛教和心学都认为,心有所动,才有所念;心有所执,才有物相。万事万物的相状都源自于心的所欲、所动和所执,只要心澈明了,就能廓清一切。 心学和理学虽各有所辩,但它们围绕着本原的思考,共同地涉及到了心与物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而关切到了对心灵的思考。 在西方,认识论的发展亦在漫长的世纪岁月中逐步地萌芽。古希腊哲学对形式逻辑的探求和真伪的辨析,基督教哲学关于上帝的逻辑论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人类的心灵是否可以达到真确的实在,以及通往上帝所必须具备的心灵方式。 然而,具有真正意义的认识论是从近代西方哲学中发展起来的,在那个时代: 有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笛

12、卡尔那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绝对的确定性基础上。这个绝对的确定性基础就是“我思”,我们什么都可以怀疑,但有一条是我们所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我们什么都可以怀疑的“我思”则是不可怀疑的。一切真正的知识,都应当从“我思”这个绝对确定性的基础上引伸出来。上帝的确定性则在于人人心中都有着普遍上帝观念。当然,笛卡尔的此说,只是对于中世纪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或民族来说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有着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认为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一切观念都是外部物象的印记。心灵以感知的和反省的两种途径接受和进行外部物象的印记,而外部物象则有着物体本来方式的,作用方式的和能力方式的印入。 有着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13、。在休谟那里,因果关系是经验的,它是事实恒常结合的经验性归纳,因而一切因果关系只在经验中有效,而不能越出经验之外。我们只能从经验中获得因果关系,而不能在观念的推导中确立因果关系,获得因果关系的普遍方式。即,我们不能从原因的观念中推导出结果,也不能从结果的观念中,推导出原因。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既然因果关系是经验的而不能延伸到经验之外成,那么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或然的而不是绝对的,经验的归纳并不能使达到知识的普遍绝对的必然基础。 有着康德的纯粹理性的批判。在康德那里,普遍必然是一种方式,但这种普遍必然方式既不是外部世界的,也不是经验归纳的,而是我们心灵方式的。一切来自经验的质

14、料,都要经过我们的心灵方式的整列而生成它们的认识“样式”,而正是这种心灵方式对经验质料整置的认识样式的制作,才是普遍必然方式的真正起源和导致。在康德那里心灵有着它的两种基本的制作方式,一是知性方式的心灵制作;二是理性方式的心灵制作。前者给予了事物种种时空样式的制作;后者则给予了事物种种判断样式的制作。由此,经验质料提供了认识的对象,心灵方式制作了事物的样式,心灵把自身的规律赋予了自然,人类的一切认识和知识都是心灵方式制作,有着心灵方式的界限。 有着马赫的感觉的分析。在马赫看来,我们所感知的一切,无论是外感的和内感的,都是由我们的感觉所建构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感知的一切,或者是说一切事物样式,是由

15、种种感觉要素和感觉要素的组合所建构的。不同的感觉要素和它们的种种组合建构,以及对它们的感知,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例如,在马赫看来,被人们看作为物质运动终极因的“力”,并不是一种自我绝对,而是种种相互关系的感觉要素的组合和建构。 笛卡尔的见解、洛克的见解、休谟的见解、康德的见解、马赫的见解,等等,颠覆了人们传统观念,在哲学史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轩然大波使得哲学的视域从本原的世界转向了人类的心灵,转向了人类的心灵方式是以怎样以其自身的普遍必然方式,规范和支配我们的经验和理性的。同时,提出了真正的确实性知识基础究竟是建立在外部世界的本原方式上的,还是建立在人类的心灵方式上的重大思考。正是这样的重

16、大思考点燃了认识论,在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的智慧由此进入了认识论领域,试图通过心灵方式的探究,通过主客关系的共制,找到真正确实的知识基础。随着认识论的进入,本原论独断的哲学史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它认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或者准确地说一切意识对象,并不是以它们自身绝对的本来方式显现在我们的意识建构中的。一切意识对象都是受到我们的心灵方式,也就是我们的意识方式整列的。正是这种心灵方式的整列,使得一切外部的经验质料必须按照我们的心灵的接受和制作方式来呈现,这样,一切意识对象在我们头脑中的“样式”,并不是它们的本来样式,而是由我们的心灵的接受和制作方式所制作的。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