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小故事 3 则 _模板古代哲理小故事 3 则莫问前程【战国】郑詹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 《楚辞 卜居》【背景介绍】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却受到奸党的陷害而被放逐他乡,连着三年都不能见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 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向太卜(负责占卜算卦的官员)郑詹尹询问自己的前程屈原问道: “我到底该如何?是该为国家尽忠,还是为名利奔波?是该仗义执言,还是苟且偷生?是该洁身自好, 还是同流合污?是该像骏马一样昂昂千里, 还是像水鸟一样泛泛波中?是要与鸿鹄比翼,还是与鸡鸭争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郑詹尹回答: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一尺虽长,但有时却会觉得它短;一寸虽短, 但有时却恰恰觉得它长 先生自然不必多虑, 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 ) ”【随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这长长短短谁又说得清?郑詹尹并没有给屈原答案,不需要答案其实屈原也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去算命的,因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运屈服,而只要向命运屈服,就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燃起烛光【春秋】燕相: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背景介绍】春秋时候,有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
因为天色已晚,他便对仆人说:由于他写得太专心,将这两个字也写在了信里“举烛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莫名其妙的 “举烛 ”二字,很是奇怪经过一番琢磨,他才恍然大悟,解释道: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举烛就是要提倡清正开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贤才! )”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向燕王禀告燕王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按照“举烛 ”的理解任用贤才,实行开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国治理得很好随感】燕国最终能实行开明的政策、 百姓能安居乐业, 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而是燕王乃至燕国全体百姓的品德、 智慧和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其实,早在这封信到达燕国之前,燕国的烛光就已燃起人师难遭【东汉】魏昭: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 《尚友录》【背景介绍】东汉著名的博学大师郭泰, 自幼刻苦学习,博通经史,且为人刚直其众多弟子中有一个来自陈国的青年叫做魏昭魏昭初次见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脚下请求道: “晚辈愿跟随在先生的左右,洒扫服侍! ”郭泰说: “你应当到课堂上好好地读书,大老远跑来跟着我做什么? ”魏昭答道: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见,但是能教会如何做人的老师太难得了。
我愿意用自己纯洁的本质,来接受先生的熏染! )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这个侍者一次, 郭泰生病, 几次三番为难魏昭, 魏昭都没有一丝怨恨郭泰这才说: “我过去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今天知道了你的心 ”从此,郭泰就把魏昭当作了真心的朋友随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老师 ”,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 但是个人的熏染, 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 恐怕很难有效果 哲理故事:有些路必须走过才明了作者: 高宗飘逸有个古老的笑话:一个人有些饥饿, 买了几个烧饼, 把第一个吃掉后没有一点感觉,吃了第二个后还是觉得饿,就这样,直到他吃完第七个,才感觉饱了于是他拍了拍肚子,深有感触地说: ”要知道吃这个烧饼能饱,我就不吃前六个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需要历经一个过程, 雄鹰历经艰苦练习, 才能展翅翱翔; 树木历经四季轮回,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海蚌历经砂石的磨砺, 才能生出美丽的珍珠;黄河流转了九百九十九道弯, 才有了九曲回肠的壮阔画面 如果我们不付出就得到结果, 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失去很多色彩 况且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立竿见影的好事?总得走一些路, 让我们恰好在走路的 程中, 淀丰厚的哲思,走向成功的 点。
得小 候,看到火苗 耀, 是 跚着走向前,想要伸手去抓, 而 会被大人看 ,旋即一声高喊: ” 碰,小心 了你! ”恐怖的口气足以把我 吓得 回手去接着大人一 描述火的凶残程度, 一 把我 拖走, 而我 的 子里却 着火苗那 曳多姿的可 模 直到有一天, 我 于背着大人 手触碰了火苗, 一种火 火燎的痛感 来, 回 算相信火苗确 如大人 所 的那 人 有一个故事:一只年 的小 ,想 大山去看 景,大 知道后, 它道: ” 山太高,你 不 去! ”小 听了,并没有停止 翔,而是 向上 它又累又 ,却不肯停歇,直到气力耗尽, 再向上看, 仍旧是一眼望不到 的山 , 最后无奈 回巢穴 第二天,它痴心不改, 再次向上 , 依然没能看到山 第三天, 第四天 ⋯⋯ 直到它老得再也 不 ,只能停留枝 ,望着高 入云的山 ,想象着山外的景色 天,一只小 ,它 小 去干什么?小 : ”我要 大山去看 景! ”它笑着 : ” 山太高,你 不 去! ”小 听了, 也不回, 向上 去有些 候, 我 用 生行 得了一些感悟, 想要用 些肺腑之言来警示 人, 以避免他 重复前人走 的弯路。
我 的初衷无可非 , 然而大部分人却并不 , 因 些 你而言是 ,但 他 来 ,有些路,必 自走 才明了 ”梨子究竟什么味道,只有 自品 后才能知道 ”有人曾想 明一种芯片, 将所有知 集在芯片里, 然后植入人 , 需要什么知 只需搜索即可, , 人 就不用再学那么多枯燥的知 了我不知道 些人想 没有, 直接将芯片植入人 之后, 人和机器 有什么两 ?在学 中 得的成就感和快 感又从何而来呢?况且前人的知 和 都那么可靠 ? 1963 年,坦桑尼 中学生埃拉斯托 姆佩巴将 牛奶放 冰箱, 发现 ”在低温 境中, 水比冷水 冰快 ” 一 象, 不就否定了人 以往根深蒂固的 ”冷水比 水 冰快 ”的 ?由此, 于后面的那只小 , 凭着 大山外的好奇,它想出各种 法, 于 出大山看到了 的 景也不是没有可能我 每个人 要从懵懂到明理, 一步一步迂回地走 来, 而 一步一步走来的 程, 正是我 探索世界的 程 大人 以 直接告 孩子火苗会 人, 孩子就可以 火苗而直接得到 可是孩子如果没有一次被火 的 , 他就永 不能感受到那种被灼 的痛 就像吃 ,如果没有前六个 底,怎么会在吃第七个之后感 到 呢?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生之路本就是由一个个蜿蜒曲折的道路 接而成, 只有在 弯弯曲曲逶迤着通向 方的道路上行走, 我 才能欣 路旁的旖旎 光, 收 千般美景万种 情,留下无尽的回味与展望。
很 想象, 了直达山 , 着索道直升上去,省略了登山的全部 程后,你 能 致勃勃地描述出哪里的 景最迷人 ?人生如水林林 编译有一个人落魄,壮志 酬,于是有人把他引荐 了一位智者智者深思良久,默然舀起水,然后 道: “ 水是什么形状? ”智者没等回答,又把水倒人杯子 个人恍然大悟: “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智者无 ,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 的花瓶 个人悟道: “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 ”智者 , 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 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人沙土不 了 个人陷入了沉思智者弯腰抓起一把沙土,叹道: “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高兴地说: “我知道了,您是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 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 而且人还极有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 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一切都无法改变! ”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智者的眼睛,他现在急于得到智者的肯定 ”智者转而又说: “又不是这样! ”说完,智者出门,这个人随后跟着在屋檐下,智者俯下身子, 手在青石板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个人把手伸向刚才智者所触之地,看见有一个凹处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 “小窝 ”藏着什么玄机。
智者说: “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这个人大悟: “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应该像这小小的水滴,击穿这件硬的青石板,直到改变容器 ”智者说: “对,这个窝就会变成一个洞! ”人生如水, 我们既要尽力适应环境, 也要努力改变环境, 实现自我我们应该多一点韧性,能够在必要时弯一弯、转一转,因为太坚硬容易折断唯有那些不只是坚硬、而且更多一些柔韧和弹性的人,才能克服更多困难,战胜更多挫折老先生的茶水编译 / 邓笛一位年轻人,喜好哲学且颇有造诣 他听说有一位老先生毕生专注哲学,见解独特,拥趸众多,于是决定登门求教老先生学识渊博,宏论似大江滔滔然而,年轻人似乎变得不如从前聪敏,接受很慢,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又一日,年轻人再次来访老先生邀他桌旁就座,并请他喝茶年轻人自己带了杯子,杯中还有不少茶水 老先生要将年轻人杯中水倒掉, 年轻人则表示往里面添水即可 老先生拎起了一个大茶壶, 给年轻人的杯子里添水 可是当茶杯斟满水后,老先生仍不住手, 茶壶的水继续不断地往茶杯里倒茶水溢到桌子上,又从桌子上流淌到地上年轻人非常吃惊,连忙叫道: “快停下!您这是为何? ”可老先生像是没有听到一样,还是不停地往茶杯里倒水,直到茶壶里的水倒光了为止。
他放下茶壶,望着年轻人,慢条斯理地说: “我这茶壶里泡的是我自己采摘的茶叶,茶香独特,如果你要喝我的茶,首先得清空你的杯子 ”老先生的话让年轻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