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视野拓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078969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视野拓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视野拓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视野拓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视野拓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视野拓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视野拓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视野拓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宋词选读第二专题【视野拓展】一、望月怀远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 绵邈,却不多 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 现出一派无限广 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 方,而是 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

2、,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 着一“生”字,极为生动, 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 诗句中的 “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 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二句,是 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 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 现实,由望月而 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 难眠,由 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 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 怨 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

3、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 对偶,但此 诗却采用流水对 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 联而下,自然流 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 觉露滋”二句,写 诗中人因遥思远人, 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 这一联 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 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

4、这种幻想成 为现实!所以“灭烛” ,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之意。 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 属对工整, 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 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 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 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 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 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 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

5、句,诗中的“不堪盈手 赠” 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 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 觉韵味深长。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 望”、“ 怀”着眼,把 “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二、送魏万之京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离 别酬唱之作占有很大比重,但能够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相对比较就不是很多了。盛唐诗人李颀的

6、送魏万之京 以诚挚的感情,凝炼的诗句,响亮的音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 ,并 为明七子所师法,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后一辈的诗人。魏万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仅录有一首,他不但同李颀情谊甚厚,还同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就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 诗,是 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此时李颀已弃官归隐,经后人考证,大概作于颍阳。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 过黄河与 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 “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

7、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首联两句融叙事与写景 为一体,十四个字就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倍受后人赞赏。 中间两联对仗极工,诗意也向前 发展了一步。作者 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 过。 ”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 鸣,响 彻长空。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 处漂泊游 荡。前途迷茫。作者用 “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云山”,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葱葱郁郁,生机勃勃,富有大自然的

8、魅力。而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这对一个失意的征人来说,怎能不倍感怅惘迷茫呢?更何况还将要一步步跋涉而过。这一 联,是泛指旅途中的景物,有天上的 鸿雁,地上的云山等等。 第三联,由一般泛指变为具体 带有特色的景物。 “关城树色催寒近 ”,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走出很远。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 ”,似乎是说,城 头那已经开始枯黄的树叶是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其 实,诗人是利用了通常情况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们感官所引起的错觉。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般的 说,天气凉不易 观察,而树

9、叶黄却是一目了然。树叶的颜色成了天气的测量表,它让人们觉 得,寒冬的到来,好像是由于枯黄的 树色不断地催促所致。这句诗,充分表现出作者观察事物的 细致。 “御苑砧声向晚多 ”,李白曾有名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 见借月色洗涤 衣物是长安的习俗。同 时,月夜里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 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淡淡哀愁。这两句诗,于写景中抒情,确实十分感人。 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既是长辈对晚辈关心爱护的谆谆叮嘱,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劝 勉。是啊,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前车之鉴,后者当戒。看上去普普通通

10、的两句诗,其中却寄寓了多么深刻的道理和感情啊! 三、与诸子登岘山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 时,常与友人到 岘山饮酒赋诗 ,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 ,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诗人慨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 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 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 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无情

11、地流逝。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江山留胜迹,我 辈复登临。”诗句清楚地暗寓羊祜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据晋书羊祜传 载,一次,羊祜登岘山, 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镇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 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接着,描述登山所见,“水落鱼梁浅,天寒梦 泽深。”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

12、旁日夜流淌的汉水,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清浅,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 浅” 。看到鱼梁洲,自然会 联想到曾与司马 徽、 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 ,无 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 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 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 岘 山看不到梦泽, 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 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一句, 蕴含了

13、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相隔四百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空有匡世 济国的愿望,却 报国无 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 “读罢泪沾襟”了。四、山居秋暝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 维“ 诗中有画”的特点,于 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 动的痕迹,正所 谓“空

14、山不见 人,但 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 ”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 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 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 说:“宁栖野树林,宁 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

15、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 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 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 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 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 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

16、巧。诗人先写“竹喧”、 “莲动”,因 为浣女 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 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 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 “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 楚辞 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 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 “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 绘寄慨言志,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