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案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169817749 上传时间:2021-02-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勾践灭吴高一语文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 勾践灭吴 _高一语文教案.教案示例一教学目的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学习常用字 “知 ”、“复 ”、 “既 ”、 “劝 ”、 “遂 ”、“当 ”。背诵第五、六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https:/ 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题目:卧薪尝胆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 “难道我就这样困

2、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 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诵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注意字音、断句。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1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2 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

3、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为什么没“成 ”?后来为什么又“成 ”了?4 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5 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 ?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 ”,对 “四方之士 ”,对 “国之孺子之游者 ”,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6 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7 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第二课时复述课文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故事。要求学生在讲叙时要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生动叙述故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重

4、点字的理解。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知 ”、 “复 ”、“既 ”、 “劝 ”、 “遂 ”、 “当 ”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在评价勾践分析评价勾践,要求用原文语句来分析。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行。 对勾践评价好与坏, 学生可能会超出 勾践灭吴 这课的内容,只要学生引用的史实没能科学性错误,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目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导背诵1 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回答的?2 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3 战绩如何?作业布置背诵课文最后两段。完成书后练习第61 页第二题。板书设计.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

5、要内容。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3、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 理解文种、 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一、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

6、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板书课题)二、题解: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 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1、关于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

7、改编、润色而成。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 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 538 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 “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 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

8、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 。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2、关于本文时代背景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 年,吴攻打越, 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 ,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即位。公元前494 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

9、”,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 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 左传说夫差 “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 ”,又说吴王不恤民力, “视民如仇 ”,穷兵黩武, 凋敝不堪。 事实如此, 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欢娼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 年)灭吴。三、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一)正音:会稽(ku ij

10、浠)(ch )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句 (g u)无 鄞 (y n)地名,在今浙江宁波。嚭 (p )人名,即伯嚭。疾疹 (ch n)患病的人。无不脯(f )也(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仇雠敌战之国也。“雠 ”同 “仇”令壮者无取老妇。“取 ”同 “娶”,迎娶将免者以告。“免 ”同 “娩 ”,生育三年释其政。“政 ”同 “征 ”,税赋而摩厉之于义。“摩厉 ”同“磨砺 ”无不餔也。“餔 ”同 “哺 ”,给人吃振贫吊死。“振 ”同 “赈 ”,赈济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 ,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

11、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难词难句解析: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2、 乃(一、课文悟读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 (公元 701 年 )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今四川江油县) 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

12、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赐金放还 ”。政治抱负未能实现, 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 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是人, 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 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 又毫不矫饰,真诚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2、蜀道难乐府古题,属想和歌瑟调曲。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

13、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皆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3、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4、李白此诗,是为友人王炎送行,意在规劝王炎不要久留蜀地,早归长安。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 鉴于当时危机四伏的国家形势,作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对国家危殆的担忧。二、教学过程与步骤:(一 )读诗1、教师简单讲解朗读要求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五言有“二二一 ”节奏,也有 “二一二 ”节奏,如 “大漠 /孤烟 /直,长河 / 落日 /圆”, “晨兴 /理 / 荒秽,带有 /荷锄 /归 ”。 七言有 “二二三 ” 也有 “二二二一 ”节奏,如 “商女 /不知 /亡国恨,隔江 /犹唱 /后庭花 ”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 应当分清类型。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