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 教师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69693760 上传时间:2021-02-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 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创】(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 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新高考)2021届高考二轮精品专题八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试与转型 教师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线索提炼线索一: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

2、主义三大改造等。线索二: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三: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线索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

3、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常规考点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借鉴创新社会经济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发展正确

4、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常规考点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特点及原因 (1)战略以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低的人均国民收入为基本国民经济背景。以快速发展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国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采用高关税和高估本币等方式推进进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长方式改善工业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为四项基本的工业化战略。(2)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

5、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3)原因工业基础薄弱,国内资金短缺,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业化体系建设。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使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常规考点三、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2)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

6、不稳定状态,造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实施后,大批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绩让世

7、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3)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作用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

8、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常规考点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大问题、产生原因及经验教训 (1)两大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2)主要原因国际因素:在美苏冷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领导人急于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要“赶英超美”,也隐含着“超苏”的动机。历史因素:封建专制时间长,民主观念淡薄,易盲目服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用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主观因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9、,尤其是对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在成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个人因素:在个人崇拜和专断作风下,毛泽东等人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式。体制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民主与法制缺乏,权利过分集中,更缺乏监督机制。根本原因:未能充分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未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3)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

10、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际的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搞好综合平衡,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广开言路。要保持社会安定,抓住发展机遇。常规考点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

11、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个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特点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常规考点六、中

12、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趋势 (1)计划与市场:单一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3)分配方式:单一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4)改革空间: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改革目标: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市场经济深入: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市场

13、的决定性作用等来不断深化改革。(7)市场经济配套: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配套。常规考点七、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阶段方针政策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文化大革命” 时期(1966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20世纪80年代提

14、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实施义务教育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常规考点八、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 (1)第一次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2)第二次转折:改革开放后实现由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3

15、)第三次转折:中共十四大后实现由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4)第四次转折:中共十六大后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常规考点九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一、科技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2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成功。3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4新时期计算机、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二、文艺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双百”方针执行遭受挫折,文学艺术和学术界百花凋零。3新时期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预测真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