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成语典故小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955976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成语典故小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借成语典故小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借成语典故小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借成语典故小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借成语典故小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借成语典故小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成语典故小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借成语典故小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四方汉字,经由不同的排列组合,即可成就华美篇章。而成语典故,以其简洁 精辟的定型词组,独具韵味。通过成语典故,我们不仅可以学到许多其背后的缘由故事,同时,以其为切入点探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足迹,亦是其乐无穷。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领土上各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与自然界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斗争。在斗争过程中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及其所获得的一切物质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作为一 门学科,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历史悠久,延续时间长 。、 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物质文化成果多,比如雄伟的万里长城、巍峨森严的紫禁城、震惊世界的秦陵兵马俑等等。、 各类物

2、质文化发展不平衡, 这不仅体现 在同一时期各物质文化发展不平衡,即使是同一物质文化现象在不同历史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首先,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由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到耜耕农业,再到犁耕农业的精耕细作文明时期。我们的先民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不断发展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也经由石制到铜制,再到铁制的革新变化。 旧唐书 严震卷有载:“梁汉之间。刀耕火种”,此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人 们过着逐森林而居的生活。其次,我们的先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创造出许多物质产品或工艺品,包括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金 银器等等。通观世界人类文明,历经石器时代、铜器时代、

3、铁器时代的发展演变。中国在 这之外,与之相应而生并历代延续着的还有一个“ 玉器文明” 。 说文解字讲,石之美者为玉。 礼记载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道、德。到汉代许慎将其简化为仁、义、智、勇、洁五德。自远古时 期的神玉文化,到夏商周三代的礼玉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德玉文化,再到汉唐玉的世俗化、宋元明清玉的普及化,“玉” 不 仅是一个文字,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诗经卫风 木瓜有“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 瑶”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的 诗句,其中琼瑶、琼玖,都指美玉。 诗 经 小 雅 斯 干 又有 “乃 生 男 子 ,载 寝 之 床 ,载 衣 之 裳 ,载 弄 之

4、 璋 。乃 生 女 子 ,载 寝 之地 ,载 衣 之 裼 ,载 弄 之 瓦 ”的 记 载 。其 中 ,璋 即 为 玉 石 ,说 文 载 :璋 ,剡 上为圭,半圭为璋。弄璋弄瓦典故即出于此。在今天的汉字中,许多斜玉旁的字都与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 理”,本意是治玉,后来才衍生出治理的意思。又如“瑞” ,本意是玉制的信物。 说文:瑞,以玉为信也。古代作为国家权力与信誉的印玺为玉质而不是金质或其它,就很能说明问题。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的金玉满堂,出自 尚 书 胤 征 :“火 焱 昆 岗 ,玉 石 俱 焚 。天 吏 逸 德 ,烈 于 猛 火 ”的 玉 石 俱 焚 ,出 自 杜

5、甫 饮 中 八 仙歌 “皎 如 玉 树 临 风 前 ”的 玉 树 临 风 等 等 ,无 不 显 示 着 玉 的 美 好 德行 ,人 们 因 之 温 润 细 腻 ,对 之 寄 予 着 诸 多 美 好 的 诉 求 。“一 言 九 鼎 ”出 自 汉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列传:“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用于指人信誉极高。其中,鼎是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中食器的重要种类之一,此外还有豆、簋、敦、甑等等,与之对应有列鼎、列簋制度。而鱼肉百姓一词,也与列鼎制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列鼎制度中规定,天子九鼎、诸 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对应为八簋、六簋,

6、依次递减,其中,鼎用于煮肉食,簋用于煮杂粮。九鼎级别最高,可享有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等等,到七鼎时则除去鲜鱼、鲜肉干,依次递减。到百姓时,就只剩下鱼肉可以使用来祭祀了,因此有鱼肉百姓一说。我 们 知 道 有 个 成 语 叫 “炉 火 纯 青 ”,是 指 炼 炉 里 的 火 焰 由 红 色转 变 成 纯 青 色 时 的 火 候 后 来 比 喻 学 习 、技 术 技 巧 达 到 完 美 的境 界 当 炉 火 里 的 温 度 在 500以 下 时 ,火 焰 呈 暗 黑 色 ;当 温 度到 700时 ,暗 黑 变 为 紫 红 ;随 着 温 度 的 升 高 ,又 变 为 红

7、 色 ;温 度在 800-900时 ,红 色 变 为 黄 色 ;达 到 1200时 ,黄 色 转 为 白 色 ;1200-1300时 ,是 为 白 热 化 ;当 温 度 高 于 3000时 即 是 纯 青 状 态 。而 高 温 窑 炉 的 创 制 成 功 正 是 瓷 器 烧 造 的 前 提 条 件 之 一 。从 魏 晋 南北 朝 时 期 的 青 瓷 ,到 唐 代 “南 青 北 白 ”局 面 的 形 成 ,再 到 宋 代 汝 、官 、哥 、钧 、定 五 大 官 窑 和 钧 窑 、定 窑 、磁 州 窑 、耀 州 窑 、饶 州 窑 (即 景德 镇 窑 )、龙 泉 窑 、建 窑 、吉 州 窑 八 大

8、民 窑 ,元 青 花 集 大 成 ,明 清 色釉 瓷 、彩 瓷 竞 相 争 艳 ,我 国 古 代 瓷 器 在 人 类 物 质 文 化 历 史 的 进 程中 可 谓 大 放 光 彩 。西汉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 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是为如漆似胶。早在两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即能使用动物的皮、角、骨熬制牛皮胶、鱼肚胶、骨胶,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还利用漆树皮里的黏汁或其它树脂制成的涂料,漆在器物表面,增加光泽,并具有防潮防腐功能。1971 年,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使我们见识到数千年前漆器的精美绝伦。再次,反映先进科技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运用的成语典故也是比比皆是。有一

9、成语叫一刻千金,用来形容时间宝贵。但是古代在没有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怎样知晓时间变化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古人创制的“ 铜壶滴漏 ”计时法。周时,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一种计时工具漏 壶 ,又 名 “漏 刻 ”或 “刻 漏 ”。在 周 礼 夏 官 中 漏 壶 分 单 壶 和 复壶 两 种 形 制 。最 早 的 单 壶 是 一 只 铜 壶 ,壶 底 部 有 一 小 孔 ,壶 内 竖 有一 根 刻 有 度 数 的 竹 木 箭 (刻 有 100 个 间 距 ,每 一 间 距 为 一 刻 ),把水 灌 满 铜 壶 ,水 从 孔 中 滴 出 ,当 水 面 均 匀 地 下 降 时 ,箭 上 标 明 的 刻度 即

10、显 而 易 见 了 。到 宋 代 ,我 国 劳 动 人 民 即 知 道 “满 则 速 ,浅 则 慢 ”的 道 理 ,所 以 改 原 来 的 单 壶 为 复 壶 。它 从 上 到 下 有 日 壶 、夜 壶 、星壶 、受 水 壶 四 层 ,层 层 有 盖 ,一 个 比 一 个 小 。它 利 用 水 的 恒 定 流 量 ,上 面 一 个 壶 盛 满 水 ,从 壶 底 小 孔 流 出 ,一 层 层 逐 个 流 至 最 下 面 的壶 中 。最 下 面 的 壶 盖 中 央 插 铜 尺 一 把 ,尺 上 刻 有 十 二 时 辰 刻 度 ,铜尺 前 插 竹 质 或 木 质 “浮 箭 ”,下 为 一 “浮 舟

11、”.放 于 受 水 壶 内 ,浮 舟 随水 面 增 高 而 上 升 ,浮 箭 就 指 着 铜 尺 上 的 刻 度 ,这 样 一 来 计 时 则 更为 准 确 。这 充 分 显 示 着 我 们 先 人 的 智 慧 结 晶 。最 后 ,在 物 质 生 活 方 式 的 发 展 变 化 中 ,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内容中,我们同样可以从成语典故中一窥其概貌。第一,在衣着服饰方面,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成果的很好诠释。单从描述服饰的成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布衣黔首的是平民,青紫被体的是官人,荆钗布裙的是妇人,羽扇纶巾的是男子。夏商周时期的上衣下裳形制,细分为头衣、上衣、下衣、足衣几

12、类。诗经邶风 旄丘:“ 叔兮伯兮,不 闻如充耳”,是为“充耳不闻“的出处。其中充耳,即是 头衣冕的一部分, 说文 载:冕 ,大 夫 以 上 冠 也 。冕分延 、笄 、旒 、充 耳 等 几 部 分 ,充 耳 是 一 种 垂 挂 于 两 耳 的 “耳 塞 ”,一 般 为 玉 石 ,香 木 ,或 宝 石 所 做 ,根 据 品 级 、社 会 地 位 不 同 而 不同 ,形 制 有 “三 长 两 短 ”之 制 。平 常 上 朝 时 ,大 夫 们 “冠 配 充 耳 ”是 一种 礼 制 ,诸 侯 、王 公 大 臣 站 立 堂 下 ,要 仰 视 君 王 ,不 得 左 右 顾 盼 ,若 脑 袋 左 右 一 晃

13、,“充 耳 ”即 会 以 惯 性 击 打 自 己 的 耳 廓 和 面 颊 ,以示 “自 惩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深 衣 式 的 袍 服 开 始 盛 行 ,公 元 前 302 年 ,赵 武灵 王 进 行 “胡 服 骑 射 ”的 军 事 改 革 ,胡 服 得 到 推 广 使 用 。发 展 到 隋唐 五 代 时 期 ,皇 帝 服 饰 冕 服 制 度 改 “肩 挑 日 月 、背 负 星 辰 ”式 样 ;文武 百 官 则 以 服 装 颜 色 来 区 分 级 别 ,紫 、绯 、绿 、青 、黄 等 颜 色 ,从三 品 、五 品 到 九 品 依 次 不 等 ;妇 女 则 流 行 女 扮 男 装 ,穿

14、 襦 裙 ,披 帛 ,出 行 披 帏 帽 (类 似 笠 帽 )。满 清 时 的 八 旗 服 饰 独 具 一 格 。八 旗 分 黄 、白 、红 、蓝 、镶 黄 、镶 白 、镶 红 、镶 蓝 八 旗 ,后 又 发 展 为 满 八 旗 、汉八 旗 、蒙 八 旗 ,是 为 二 十 四 旗 ,形 成 一 套 完 整 的 军 事 制 度 。官 员 则时 兴 穿 长 袍 马 褂 。第 二 ,在 饮 食 方 面 ,汉 书 郦 食 其 传 有 :“王 者 以 民 为 天 ,而民 以 食 为 天 ”,后 来 演 化 为 “民 以 食 为 天 ”的 典 故 。我 们 常 听 有 一 句话 叫 “人 吃 五 谷 杂

15、粮 ,哪 有 不 得 病 的 ”,其 实 五 谷 早 在 新 石 器 时 代即 有 出 现 ,关 于 “五 谷 ”究 竟 是 为 何 物 ,历 代 所 指 不 一 。周 礼 天官 疾 医 载 :“以 五 味 、五 谷 、五 药 养 其 病 。” 郑 玄 注 :“五 谷 ,麻 、黍 、稷 、麦 、豆 也 ”,即 我 们 最 常 认 为 是 黍 、稷 、麦 、菽 、麻 。若 为 “六 谷 ”时 ,则 又 加 了 稻 。古 代 主 食 除 五 谷 外 ,还 有 禾 (最 初 指 稷 ,后 来 作为 农 作 物 的 总 称 ,再 演 化 为 单 指 稻 )、糗 (又 叫 焙 ,即 指 干 粮 )、粮

16、、饼 (麦 粉 做 成 )、粢 (似 饼 ,米 粉 做 成 )、饵 、粥 (指 稀 粥 )、饡 (以 羹浇 饭 为 饡 )等 等 。而 肉 食 的 吃 法 也 有 炙 燔 、脍 、醢 、羹 、脯 或 脩 不 等 。秦 汉 时 期 ,面 条 、馒 头 、豆 腐 都 有 出 现 。到 了 满 清 宫 廷 盛 宴 的 满 汉全 席 则 非 一 般 人 可 以 享 用 ,即 使 是 再 次 一 级 的 山 珍 海 味 也 是 普 通百 姓 望 尘 莫 及 的 。唐 代 韦 应 物 长 安 道 诗 :“山 珍 海 错 弃 藩 篱 ,烹犊 羊 羔 如 折 葵 ”中 的 山 珍 海 味 在 古 代 确 是 有 的 ,其 中 又 分 上 八 珍 :猩 唇 、驼 峰 、猴 头 、熊 掌 、燕 窝 、凫 脯 、鹿 筋 、黄 唇 胶 ;中 八 珍 :鱼 翅 、银 耳 、鲥 鱼 、广 肚 、果 子 狸 、哈 什 蚂 、鱼 唇 、裙 边 ;下 八 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