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39053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西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西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柳州高中 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卷(选择题,30 分)一(12 分,每小题 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哺育(b) 煞费苦心(sh) 造诣(y) 叱咤风云(ch)B面颊(ji) 戛然而止(ji) 狩猎(shu) 提纲挈领(qi)C角逐(ju) 瓜熟蒂落(d) 赡养(shn) 虚与委蛇(y)D桎梏(g) 怙恶不悛(qun) 粗犷(kung) 断壁残垣(yun)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年多前,歌星臧天朔挑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 ,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B在博鳌亚洲论坛年

2、会上,各国达成共识:亚洲是 21世纪全球经济的希望,在亚洲建立一体化是众望所归,也是亚洲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C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D房价暴涨导致美国房地产“无根”繁荣,最终由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风暴。各国金融专家一傅众咻,纷纷出台应对策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 。因此,必须从检测机制、手段、程序等诸多方面,一丝不苟地防止此类事件的不再发生。B当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轨道舱舱门实施“太空行走”时,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观众既激动又紧张的心

3、情是难以形容的。C北京奥运会期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十三陵、故宫、颐和园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外游客所倾倒。D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进为退,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

4、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_ _ _ _。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A B C 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分)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 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

5、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 ,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

6、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表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 ,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 ,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

7、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呢?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

8、的可能和空问。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

9、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 “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发生的事了。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

10、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 年第 2期)5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B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D牡丹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6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

11、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求。C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韵。D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B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取天下,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宋朝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决定的。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 ,

12、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D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灿烂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成为“群芳之首” ,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10 题。(9 分,每小题 3分)孙侔字少述,世吴兴人。父及,仕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卒,侔方四岁,从其母胡氏家扬州,母亲教之。侔虽幼,已能自伤其孤,悲泣力学,七岁能属文。既长,读书能得圣人深意,多所论撰。庆历、皇祜间,与临川王安石、南丰曾巩,知名于江淮间。安石自序所谓“淮之南有贤人焉,曰少述,余得而友之”者也。侔内行峭洁,少许可,

13、不妄戏笑。所居人罕识其面,非其所善,造门弗见,虽邻不与之通。其论日:“文,气也、君子之气正,众人之气随。行之于身而正者,然后为文,故必见诸行;行不正,则言无以信于世。 ”故侔之诗严劲简古,自成法度,如其为人。尝举进士不中,母病且革,颇恨不及见其仕。侔呜咽自誓床下,终身不求是仕进。葬其亲苏州之阳山,庐墓终丧。久之,亲友劝复举进士,皆不听。侔志节刚果,不为矫激奇诡之行,而气貌足以动人,所至一坐为之凛然。视权幸与善宦者,意若奴隶之,以故不能者相与排毁之。侔闻,自持愈厉,不少降屈。故相晏殊颇称其才,知制诰唐询、刘敞、钱公辅尤尊礼之。询嘉佑中守苏,表其孝行,赐素帛。又荐之曰:“履道而常其守,处贱而得其安

14、。 ”敞为扬州,论其贤,以为孝弟,“求之朝廷,吕公著、王安石之流也” 。诏以为试秘书郎、扬州州学教授。侔凡五辞,卒不赴。敞守永兴,奏请侔安抚司,亦以病免。英宗即位,知制诰沈遘王陶荐侔及汝阴王回、常秩三人,又不赴。熙宁三年,翰林学士韩维复荐之,以为常州团练推官,又不受命。侔初罢举进士,穷无所归,天章阁待制王鼎以女妻之,世多称鼎为能好贤。侔贫,自奉俭约,家人化之,妻子相对蔬茹而已,闺门雍雍如也。【注】革:音 j,急,严重.能:和睦。知制诰:一种官职雍雍:和谐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得而友之 友:以为友B所至一坐为之凛然 一坐:所有在座的人C询嘉佑中守苏 守:守卫D天章阁

15、待制王鼎以女妻之 妻:嫁给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侔“内行峭洁”和“不求仕进”的一组是( )A所居人罕识其面 不为矫激奇诡之行,而气貌足以动人B自持愈厉,不少降屈 亲友劝复举进士,皆不听C既长,读书能得圣人深意,多所论撰翰林学士韩维复荐之,以为常州团练推官,又不受命D非其所善,造门弗见侔凡五辞,卒不赴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侔的父亲虽然曾任高官,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孙侔从小由母亲养育教诲。而孙侔很懂事,能哀伤自己是个孤儿,并努力学习。B孙侔七岁就能写文章了,稍稍长大后,读书能够懂得圣人的深意。在庆历、皇祜年间,他和王安石、曾巩在江淮一代都颇有名气。C孙侔得到晏殊的高度称赞,并得到唐询、刘敞等人的举荐,但他屡次推却了朝廷的任命。英宗即位后,沈遘、王陶曾向朝廷举荐孙侔、王回、常秩三人,但三人都不赴任。D王鼎把女儿嫁给孙侔的行为受到世人的称赞。孙侔一家虽然物质生活清贫,但很和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孙侔的贤能。第卷(非选择题,90 分)四、(23 分) 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所居人罕识其面,非其所善,造门弗见,虽邻不与之通。(5 分)译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