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29494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44—1954美国对华政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波大学答题纸(20 20 学年第 学期)课号: 课程名称: 改卷教师: 学号: 姓 名: 雷咸林 得 分:美国对华政策(19441954)一 援华抗日,调和国共冲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关系直接受对日战争的影响。美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方面在考虑中美关系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对日作战的需要作为前提或主要的参考用因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到了 1943 时,中国已经进行了 6 年的全面抗战,这时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对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进行有效的联合作战,第二个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的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

2、英、美并驾齐驱,这既是为了准备一个战后组织,也是为了在东方建立稳定与繁荣。 ”194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战略转折期,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尽早结束战争,同盟国首脑感到有必要就军事合作及战后安排等问题展开磋商。为此,1943 年 11 月 22 日至 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近郊举行了盟国首脑会议。会议讨论了与亚洲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 。 “在 使 日 本 所 窃 取于 中 国 之 领 土 , 例 如 东 北 四 省 、 台 湾 、 澎 湖 群 岛

3、 等 , 归 还 中 华 民 国 ; ”明 确 中 国 对 被 日 侵 占 领 土 的 主 权 。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并为了在战后限制苏联的影响,罗斯福认为,应当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对亚洲殖民地争取独立表示同情。因此,对于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东北和台湾、澎湖列岛,恢复中国主权完整的要求,罗斯福均表示支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罗斯福曾表示,中国应取得四强之一的地位,并平等地参加四强,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美英双方认为,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走的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开罗会议时蒋介石作为大国领袖第一次出席大国会议,一方面,这是对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重要性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也是罗斯福领导的

4、美国政府出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考虑,对国民政府的扶持。美国这一时期对华政策是援华抗日。但是同盟国的“欧洲优先”战略降低了对日作战的地位;国民党军在豫 湘桂 战 役 中 的 令 人 失 望 的 表 现 和 在 美 军 在 中 国 大 量 机 场 是 丢 失 ; 美 国 跳 岛 作战 的 顺 利 进 行 和 远 程 轰 炸 机 的 研 制 成 功 。 这一系列事件改变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用,也改变了美国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评价。以致在“雅尔塔密约”罗斯福为了减少伤亡和缩短对日战争进程,希望当时尚未与日本交战的苏联出兵中国。作为交换条件,罗斯福同意在战后把外蒙古和中国东北(当时称“满洲”)划为苏联势力

5、范围,并将大连辟为“国际商港” 。对于这份秘密协议,美、苏无论是对重庆的国民党政权还是对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秘而不宣的政策。这份秘密议定书是战时大国秘密外交的产物。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孱弱的大国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的对华政策的利己表现。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冲突就十分明显,随着美日矛盾的加剧,美国参加对日作战的可能性愈来愈大,国共两党都确信打败日本已是时间的问题,两党的矛盾日益剧烈。 “中国重新陷入内战的的前景使美国人十分担忧,1941 年年 2 月,罗斯福派遣劳克林。柯里以总统特使的身份访华,并给给蒋介石带去一封信,在信中,罗斯福表示希望国共双方能够消泯歧见,更加密切地合作,以利于对

6、日作战的共同目标 。 ”美国希望通过向国民党政府提供援助、给予中国四大强国的地位来支持蒋介石继续执政,鼓励蒋介石实行改革,使中国向自由政治过渡,以此避免内战,阻止共产党取得胜利并防止战后苏联在远东进行扩张。二 赫尔利使华与马歇尔调处在二战末期,美国积极调和国共矛盾,希望中国建立一个以国民党为主但容纳共产党在内的联合政府。 “1944 年 9 月,美国开始介入国共谈判,这对于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决定这次谈判的成败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在中国建立一个民主联合政府。 ”赫尔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重庆的 他负有美国政府交予的五项使命:一 防止国民政府崩溃 ;二 支持蒋介石任共和国总统和军

7、队统帅 ;三 协调委员长与美军指挥官的关系; 四 促进中国战争物资的生产和防止经济崩溃 ;五 为打败日本,统一所有中国军队。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政府最初主张国民党作出政治让步,而共产党交出军队,然后统一中国军队。但是赫尔利与中共签署的五点协议草案不为蒋介石所接受时,赫尔利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他企图压服中共,要求中共交出军队,由蒋介石统一中国的军队。赫尔利认为自己的最主要任务是防止国民党政府崩溃。面对蒋介石的不妥协,赫尔利很快放弃了由他签字担保的五点协议,反而和国民党顽固派一起,一唱一和,要求中共交出军队并且放弃抗日根据地政权。对于赫尔利的突然转变,毛泽东极为愤慨。在 1945 年 4 月,赫尔利

8、公开宣称:“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政府,而不支持任何军阀或武装的政党。这样在赫尔利使华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战时的援蒋抗日到战后的扶蒋的转变。这样赫尔利作为国共之间调停人的角色偏不为中共所接受。战后美国一方面继续向蒋介石提供大量军火,令一方面,美军协助蒋介石占领东北华北,实际上美国已有被卷入国共内战危险。有如美国历史学家沙勒阐述了日本战败后的几个月里杜鲁门政府在中国的军事干预。助蒋阻止中共受降,海空军运送数十万国民党军控制广大关键地区,海军陆战队替蒋抢占华北战略要地并为此与中共军队发生冲突,还通过大量军火援助和派遣军事顾问全面加强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 在日本投降后,中国局势的严重恶化,引起

9、了世界舆论的关注,在中国陷于困境的赫尔利于 1945 年 11 月 27 日辞职。杜鲁门总统于 12 月 15 日发表了对华申明,表示赞成中国“召开全国主要政党代表的国民会议,以谋早日解决目前的纷争” ,并派遣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内战。马歇尔作为一个调处人,较“公允”的调处国共之间的矛盾。他的调处曾一度成为制止内战,促成战后短暂和平局面形成的合力之一,在客观上,曾一度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斗争,为中国争取了一个和平民主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内战的爆发。 “马歇尔于 1945 年 12 月 20 日抵达中国后,面对中国政治局势,首先着手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压蒋停战,协调美蒋的政策;二是争取中国共产

10、党接受美国的调解人地位,从而为他的调处取得立足点。 ” 在美国对华政策范围内,马歇尔努力以促和为主。由于马歇尔的努力促成国共在关内的和平,而随着国共在东北斗争的日益剧烈,歇尔向蒋介石做出了让步,从此他的调处越来越多地偏袒国民党,逐渐失去一个公正调处人的身份。美国开始偏袒国民党,1946 年 5 月,美国不顾中共的反对,为国民党空运了 2 个军到东北,在 1946年 6 月 14 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向参议院提交了军事援华法案 。它标志着美国对华军事干预已十分明显。中国共产党看清了马歇尔使华的本质,不再相信马歇尔的所作所为,至此美国的信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心中降到了极点,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逐渐

11、走向破裂,随后中国爆发了全面内战。三 扶蒋,干预中国内战战后中美关系急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内部的政治变迁,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国民党的衰落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内部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改变了中美关系原有的基础,它要求美国重新认识中国。但是美国政府却不肯改弦更张。 加之 1946 年初,遏制苏联开始成为美国外交和战略的主导观念,随着伊朗、德国、原子能国际管制和黑海海峡等问题上的美苏对立揭开了冷战的序幕。美国认为一个共产党中国政府是不符合自己利益的,这时的美国援蒋又考虑了中国在美苏对抗中的作用,国民党也以此要挟美国,促使美国提供更多的援助。杜鲁门称:没有理由认为国民党不能在这场战争

12、中取得胜利,正如欧洲的非共产党一样。政府中共与国民党已进入全面内战状态,美国继续支持蒋介石的统治地位。但是随着中国战场形势惊人的变化,国民党在中国大陆节节败退,至三大战役之后,中国形势已十分明了。1949 年 1 月下旬艾奇逊接任国务卿,他想在对华政策上采取灵活性,尽可能摆脱国民党政府更明显地成为对华政策的主要考虑之一。但是这时美苏冷战国际形势和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敌意,使美国政府很难改变他的对华政策。美国政府想采取的政策, “即在抢救沉船时要量力而行,并且留有脱身的余地。”四 等待尘埃落定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思想十分混乱且矛盾,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形下美国不得不弃蒋,但又要,并且美国不想

13、放弃在华的商业利益。矛盾的表现是美国驻华大使奉命留在已被解放军占领的南京,但是当中共表示愿意与美国进行对话时,华盛顿不同意司徒雷登赴北平接洽。在新中国成立到朝鲜战争之前,美国政府中以艾奇逊为代表主张对台湾“撒手不管” ,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的政策是既非争取和解,亦非反对、遏制和孤立,而是“等待尘埃落定” 。对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不表示支持,美国政府文件和杜鲁门总统声明台湾属于中国,不准备动用军队协助蒋介石防守台湾。1950 年 1 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宣称不应就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提出“任何法律质疑” 。杜鲁门总统在 1950 年 1 月 5 日声明中说“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台湾)现在局势。 ”

14、 美国还期望煽动中国的民族情绪,企图促使中苏分裂,实行分裂中苏的“楔子战略” 。美国政府试图推行“在审慎地避免表现出干涉(中国内政)的同时,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利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之间、中国共产党组织内外的斯大林主义者与其他分子之间的一切不和。 ”五 敌视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组织联合国军入朝作战,并不顾中国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并将军队推至鸭绿江边,威胁新中国。美国第七舰队也开至台湾海峡。这一时期战争美国一方面扩大在朝鲜的,压迫中国;另一方面,又开始援蒋。美国认为毛泽东做出了“一边倒”外交选择,且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使得美国人认为中共已让自己“落在一个外强的统治之下” 。在美苏冷

15、战的形势显然有损美国利益。美国又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战争,在1954 年春天法军在奠边府溃败之前,美国已承担了法国在越南战争费用的80%。 自 1950 年 6 月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来,美国不断强化强化对蒋介石的支持。到 1954 年 6 月为止,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总额达到 14 亿美元。这样美国就在东北、台湾海峡和华南三个地方对中国构成威胁,给中共新政权造成极大压力。彻底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参考文献 赫尔, 科德尔.赫尔回忆录第二卷M,1583 页。 录 自 1943年 12月 3日 桂 林 大 公 报 J。 章百家,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1937-1945年)J21页。 章百家,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1937-1945年)J29页。 沙勒, 美国十字军在中国M,纽约 1979 年,第 12 章。 陈晓鲁,1944-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J,57页。 章百家,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对美政策(1937-1945年)J17页。 袁明, 从1947-1948年的一场辩论看杜鲁门政府的对华政策J59页。 王辑思,论美国政策的起源J,319页。 约翰.加迪思,美国的政策与看法:1949-1950年分裂中苏的“楔子战略” J5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