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微生物试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824020 上传时间:2017-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微生物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微生物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微生物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微生物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微生物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微生物试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2-2003 学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麻醉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试卷(A)及答案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1、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主要包括 、 。2、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为内源性感染,其感染条件除寄居不为改变,宿主免疫力下降和外,局部还应易于形成 。3、分枝杆菌属的细菌可分为 、 、 三大类。4、动物源性细菌主要包括 、 、 等。5、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存在两种形式,具有传染性的是 ,无传染性的繁殖型为 。6、莱姆病的病原体是 ,其主要症状为 。7、梅毒可分为 和 两种,前者通过 传染,后者通过 由母体传给胎儿。8、多细胞真菌又称为 ,由 和 组成。9、皮肤癣菌主要有

2、 、 、 三个属。10、病毒的基本结构中 和 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有关。11、分离培养病毒的常用方法有 、 、 。12、经垂直传播导致先天性疾病或畸形的病毒主要有 、 。13、总体上说病毒能否引起感染取决于 、 和 三个因素。14、根据 和 抗原不同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个型,根据 和抗原性的差异可将流感病毒分为不同亚型。15、儿童期初次感染 VZV 表现为 ,成人复发者表现为 。二、名词解释:支原体 干扰素 Dane 颗粒 病毒 潜伏感染外斐反应 抗原转换 缺陷病毒 朊粒 CPE三、简答题:1、写出你所知道的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2、简述肠道病毒的致病特点。3、何谓慢发病毒感染,举

3、一例说明。4、人被疑为狂犬咬伤后应采取哪些措施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四、论述题:1、什么是结核菌素试验,简述其原理、结果判断及应用意义。2、沙眼衣原体种分哪几个亚种(生物变种) ,其中对人致病的沙眼衣原体的传播方式及所致疾病是什么?3、简述 HIV 的主要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过程及致死原因。4、试述肝炎病毒的种类、核酸类型,各自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及临床特点。五、判断解释题(先回答“对”或“错” ,然后加以解释)1、麻风杆菌只能通过破损皮肤粘膜感染人体。2、支原体对青霉素不敏感。3、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都是鉴定流感病毒的血清学试验。4、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理是直接作用于病毒。5、只要在光镜下观察

4、到细胞内出现包涵体,即可证明细胞被病毒感染。6、麻疹病毒感染后可使机体获得终生免疫。7、登革休克综合症往往发生于免疫力低下者。8、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六、英译汉rickettsia virion nucleocapsid interference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viremia inclusion body antigenic drift adenovirus HBsAg rabies virus coxsackieviruspersistent infection poliovirus spirochete abortive infectio

5、n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气性坏疽 食物中毒 2、菌群失调 厌氧微环境3、结核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杆菌4、布鲁菌 鼠疫杆菌 炭疽杆菌 5、原体 始体6、伯氏螺旋体 慢性游走性红斑7、继发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 性传播 胎盘8、霉菌 菌丝 孢子 9、毛癣菌 表皮癣菌 小孢子癣菌10、衣壳蛋白 包膜蛋白 11、动物接种 鸡胚接种 组织培养12、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13、病毒 机体 环境14、核蛋白 基质蛋白 HA NA 15、水痘 带状疱疹二、名词解释:1、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性,能在无生命培基上生长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干扰素:机体或组织细胞在病毒或其他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

6、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糖蛋白。3、Dane 颗粒:是完整、成熟、具有感染性的乙肝病毒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4、病毒:体积微小,只含一种核酸,在活细胞内寄生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5、潜伏感染:原发感染以后,病毒长期潜伏在一定的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颗粒,不表现临床症状,病毒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机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潜伏的病毒活化而发生增殖,出现临床症状。6、外斐反应:用普通变形杆菌的某些 OX 菌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检测患者血清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定量凝集试验,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病和恙虫病。7、抗原转换:病毒的表面抗原变异幅度较大,属于质变,常导致病毒性疾病的大规模流行。8、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

7、完整或发生改变,使核酸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功能受阻,不能复制出病毒体的病毒。9、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与动物和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传染病有关。10、CPE:即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感染细胞后,引起细胞形态发生异常性的改变。三、简答题:1、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弯曲菌,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创伤弧菌、轮状病毒、腺病毒、Norwalk 病毒、呼肠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2、肠道病毒的致病特点:多以肠道为原发病灶,引起全身感染;相同部位的病灶可由

8、同一种肠道病毒引起,同一肠道病毒也可引起不同部位病变;多以粪-口途径感染;可反复发作。3、慢发病毒感染是指病毒感染机体后,潜伏期很长,多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一旦发病,则为慢性进行性致死性病变,导致机体死亡。如麻疹,多在儿童期感染,在青少年或中年时发作,表现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4、人被犬咬伤后应采取如下措施: 将咬伤人的犬捕获隔离观察,如 710 天内发病应将犬杀死;如不发病,则可认为该动物不是狂犬病或咬人时唾液中尚无狂犬病病毒。对被咬伤的人应采取的措施为:A)伤口处理:立即用 20%肥皂水、0.1% 新洁而灭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 70%酒精和碘酒涂擦; B)被动免疫:用高效价的抗狂犬病

9、病毒血清于伤口周围与底部行浸润注射及肌注;C)疫苗接种: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较长,人被咬伤后如及早接种疫苗仍可预防发病。四、论述题:1、结核菌素试验是指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检测受试者对结核杆菌是否有细胞免疫功能及迟发型(型)变态反应的一种试验。原 理:结核免疫与变态反应共存,有免疫力,皮肤试验可表现变态反应阳性。结果判断: 阳性表明已感染过结核,有免疫力,但不一定有结核病; 强阳性提示有活动性结核感染; 阴性表明未感染过结核,但要除外老人,感染初期,严重病症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应用意义: 卡介苗接种效果观察; 婴幼儿结核病诊断参考; 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未接种过卡介苗人群结核病流

10、行情况调查。2、沙眼衣原体可分成三个亚种,沙眼生物亚种,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鼠生物亚种。种类 传播方式 所致疾病沙眼亚种 A,B,Ba,C 型 人人、眼手眼 沙眼沙眼亚种 DK 型 人人、性接触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手眼 包涵体结膜炎产道婴儿 化脓性结膜炎婴幼儿肺炎LGV 人人、性接触 性病男性:侵犯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肉芽肿 女性:侵犯会阴,肛门和直肠肠皮肤瘘管鼠亚种 不侵犯人类3、试述 HIV 的主要传播途径: 同性或异性的性行为; 输入带 HIV 的血液、血制品,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受精、静脉药瘾者公用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 经胎盘、产道、哺乳等方式的母婴传播。致病机制:HIV

11、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表达 CD4 分子的细胞,主要是辅助性 T细胞(CD4 细胞) ,从而引起以 CD4 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A) 淋巴细胞数减少; B) 迟发型变态反应减弱或消失; C) T 细胞增生反应低下;D) T/NK 细胞引起的细胞毒性反应降低。体液免疫功能受到影响:A) 病程早期 B 细胞多克隆激活,血清抗体水平升高;B) 病程晚期 B 细胞对抗原的抗体应答能力下降。临床过程:包括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感染期、AIDS 相关综合征期及典型 AIDS 期。致死原因:HIV 感染后,由于免疫功能严重缺损,抗感染能力大大降低,因而临

12、床表现为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的严重继发感染,或因体内突变细胞不能被清除而继发各种肿瘤,进而导致机体死亡。4、试述肝炎病毒的种类、核酸类型、各自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及临床特点。种类 核酸类型 主要传播途径 所致疾病 临床特点HAV ssRNA 粪口为主 急性甲肝 潜伏期短,发病急HBV dsDNA 输血注射 急慢性乙肝,肝癌 潜伏期长,重症肝炎,肝硬化 发病较慢HCV ssRNA 输血注射 急慢性丙肝,肝癌 潜伏期有重症肝炎,肝硬化 长短两种HDV ssRNA 输血注射 急慢性丁肝,肝癌 重症肝炎,肝硬化 HEV ssRNA 粪口为主 急慢性戊肝 潜伏期较短HGV ssRNA 输血 急慢性庚

13、肝 五、判断解释题:1、错。麻风杆菌还可通过消化道感染机体。2、对。支原体无细胞壁,青霉素的杀菌机理是破坏细胞壁,故对青霉素不敏感。3、错。血凝试验不属于血清学试验。4、错。干扰素是通过诱导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而发挥其抗病毒作用的,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的。5、错。细胞内出现包涵体并不是病毒感染细胞所独有的,一些理化因素或其他微生物(如沙眼衣原体)感染也会使细胞内出现包涵体。6、对。麻疹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两次病毒血症,与机体免疫系统充分接触,而且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并且不易发生变异。7、错。登革休克综合症往往发生于再次感染登革病毒者。8、错。幼猪是中间宿主和传染源,蚊子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六、英译汉立克次体 病毒体 核衣壳 干扰现象 水平传播 病毒血症 包涵体 抗原飘移腺病毒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狂犬病毒 柯萨奇病毒 持续性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螺旋体 流产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