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声音》交流发言稿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68034010 上传时间:2021-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的声音》交流发言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孩子的声音》交流发言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孩子的声音》交流发言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孩子的声音》交流发言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孩子的声音》交流发言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孩子的声音》交流发言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的声音》交流发言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孩子的声音交流发言稿封达远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我10月25号参加“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从2008年开始,新东方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今年是第七届。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孩子的声音。首先,我们来收看一段视频。(播视频)本次论坛,是一次高规格的论坛(灯片2),诚邀了海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庭教育专业人士等近千人参加。比如俞敏洪、张小媛、周国平、林如萍等等。论坛上,与会的诸多教育学者围绕“孩子的声音”的这个主题,展开深入浅出的演讲与辩论,(灯片3)在学前论坛和中小学论坛分别提出了“倾听孩子的声音,

2、呵护孩子的心灵”和“把孩子当孩子,让孩子做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极大地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小媛认为:(灯片4)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家长的观点不能替代孩子的心声,家庭教育要从倾听“孩子的声音”开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强调:(灯片5)每一个孩子的声音都是特别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非常重要,阻断亲子信任的是父母不稳定的情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周国平认为:(灯片6)最好听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声音”,孩子的聪明需要父母去欣赏,要让孩子拥有良好的素质,将来具备自己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的确,对于每

3、一位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头等大事”,在家庭里,任何事情都可以放一放,等一等,唯独孩子的教育不能放,不能等。因此,孩子的成才,成了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在当下中国社会环境中,中国父母却对于什么是“成才”,则更多的是从社会选拔标准中寻找答案,“应试”与“升学”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中的标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在单一的社会评价体系中,(灯片7)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让教育中的功利化、竞技化色彩越来越浓。例如取消高考加分,让一些学艺术、学特长的中学生扼腕叹息,这就是教育功利化的具体体现。有的父母简单地把教育当作了“获取分数”,曲解了教育的真正含义,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接受

4、了好的教育。从幼升小、小升初,到中考、高考,中国的孩子都处在一种被规划、被管理、被学习的状态。从幼儿园到高中,中国孩子就在竞技教育的水深火热之中煎熬。于是,(灯片8)灌输教育、圈养教育达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他甚至一语惊人:(灯片9)“中国的家庭教育已消亡,已异化为一种功利的亲子关系”,“中国的教育只有功利教育和竞技教育。”而作为家长,必须明确,高考并非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考试更非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得到自我完善,让生活更美好。中国的高考制度造就了什么?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失业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则表示:在高考指挥棒下,可以理解中国家长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考

5、试能力。但是,必须清楚,(灯片10)好成绩并非一个人的终身竞争力。考了状元不等于人生的成功,在一定时期内的高分对孩子很重要,但分数不是全部。考进北大清华,未必一定具有竞争力。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中,真正取得成就的人的比例,并不比一般大学高多少。所以,好的学习成绩与孩子的终身竞争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高考指挥棒下,对于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很多家长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往往用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培养,让很多孩子变得很功利,缺少自立能力。从“虎妈”“狼爸”引来社会对“棍棒教育”的质疑,到诸如“大学生快递脏衣服回家”引发舆论对“蜜糖教育”的声讨,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折射出中国

6、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双重困惑。谈及“终身竞争力”的范畴,俞敏洪这样解释:(灯片11)培养孩子海阔天空的胸怀,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个性,培养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奋勇前进的精神,以及与人交往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些对孩子来说,比上任何大学都重要。你不一定是最顶尖的那一个人,但你可以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人群中间的一员。新精英生涯执行总裁、中国职业生涯教育专家古典在讲给未来的主人翁的演讲中强调:未来30年,一切可用机器取代的行业,都将不成为人的职业。这就是研发团队大于产业工人的原因。永不失业的工作,是电脑和机器无法替代的开发性工作。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灯片12),公务员、银行柜员、土木工程师、国际贸易、金融、计

7、算机工程、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等等,谁将被电脑与机器淘汰?他指出,未来社会对孩子的要求,首先应该是拥有感性的思考力(灯片13),而不仅是理性思考力,数理化已经不能走遍天下。未来人才须拥有6种核心能力: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玩的能力、意义感。说直白一点,就是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会玩、有追求。未来社会对择业的要求,不再是从一而终。一个人一生换两三份工作且跨行业,已是司空见惯而不惊的事。因此,人必须具备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其次,(灯片14)人应该拥有寻找幸福的能力,在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记得让孩子有幸福的能力,无论成功与否,都能幸福。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孩子

8、把兴趣培养成热爱,创造能发挥优势的工作方式,找到工作与人生的意义感。(灯片15)从强到美是未来培养孩子的方向,我们要培养更多具有感性思考力、应变与创造力、幸福的能力的人。教育(灯片16)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那么,基于如此诸多因素,我们应该对孩子给予哪些有效的教育,有助孩子终生发展呢?熊丙奇认为:教育并非是单一的活动,而是多元的活动组合。当下的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四个方面的教育(灯片17),即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一、公民教育(灯片18),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感,具有平等、规则、诚信的意识,让孩子懂得

9、感恩,学会分享,有责任心。他说,我们的教育价值应该围绕二十一世纪的合格公民来展开,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劳动者。在家庭里面,对孩子进行公民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公民对待。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公民的权利,尊重他们公民的人格,而不是高高在上,代孩子包办一切。要学会对待孩子,要蹲下来跟孩子在同一水平线进行沟通。不要站着指点孩子,不要老是批评孩子。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说孩子都不理我了,根本不睬我。你平时这样对待他,你说他会理你吗?从小这样方式对待孩子,我们现在却说:“我真的养儿子白养了,为孩子付出这么多,他一点儿感恩之心都没有。”甚至现在很多的大学,发出倡议“孩子,你们回家之后关机一小时,陪陪父母吃饭”。

10、这样的情况,委实非常悲哀。是问:我们是怎么样对待孩子的,我们是否与孩子进行了合理的沟通和交流。我们之前不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之后却要求孩子好好对我们,这样能行吗?因此,我们应该真正地、认真地去重视公民教育。二、生活教育(灯片19),即获取生存能力的教育,是基础的教育,是一个人终生都要接受的教育。他们曾经在中小学进行过一个调查:高考之前,有多少学生自己洗过自己的袜子,洗过自己的衣服、裤子?告诉大家,只有很少的学生,不到10%的人告诉我,他们是一直洗的,或者是从初中开始自己洗的;绝大多数孩子偶尔做过一次饭,偶尔杀过一次鸡。现在增加了一项业务,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脏衣服邮寄回家。他们在大学里面用父母的

11、钱谈恋爱,还把自己的脏衣服寄回家,拿着父母的钱把衣服寄回家,然后再用父母的钱寄回来。这种情况实际上在我们出国留学过程中也非常明显,原因就是从小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助打理的。曾有一名9岁的男孩子,自己上完厕所,自己不擦屁股,都是让奶奶来帮着擦,一名9岁的孩子,如果连擦屁股的事情都不会的话,即便是学习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幼儿园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小学的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中学生不能自己洗衣服,甚至大学生都要把自己的衣服快递回家让父母洗完以后再快递回学校,如果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成问题的话,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将来做出出色的事业来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享其成,没有生活的磨练,就不会有对生活的体验,

12、也就不会体会什么才是幸福,更不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生活教育,是一个人终生都要接受的教育,如果没有生活教育,即便是接受了其他的教育,也不会充分发挥其效力。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灯片20)就是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实际上在国外,家长会专门制造一些8岁到3岁孩子所能够干的事,如洗洗菜,照看婴儿,让孩子能够体验劳动,体验职业,也知道赚钱的不容易,尤其是养成他负责任的意识,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很少愿意这样做。三、生命教育(灯片21)。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并且年龄开始低龄化,由最初的大学生向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转化,低龄儿童的自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不堪学习压力而轻生,因亲子关系而放弃生

13、命,因感情而离世的孩子,是否考虑过自己生命的价值。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以生命为代价,走极端的做法,也揭示了当下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从小就灌输孩子要好好学习,成绩是你追求的梦想,是你的终极使命,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梦想,甚至有的父母为了能够让孩子学习,亲手击破孩子内心中美好的梦想蓝图,一心只读圣贤书,让孩子失去了了解生命、体悟生命的机会。我们应该明白,(灯片22)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受教育者更深刻、更透彻的去了解生命的价值,也就是让生者更好地活着,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可是,有些孩子却轻而易举地放弃生命,不能说他们不愿意活着,只能说他们对生命还不了解,不了解生命的重要性,更不懂得生命

14、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对孩子从小就要实施生命教育,(灯片23)告诉孩子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要学会保护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轻言放弃生命。生命是一切的根本,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再重要。人一生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生命,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一切,没有了命,又何谈生呢?是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导致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首先告诉你要爱国家,其次爱社会,再爱集体,再爱班级,再爱父母,最后才是爱自己,而先爱自己就太自私了。但是,一个人不爱自己,怎么爱父母。他爱自己,才会爱父母。只有对自己有正确的责任感,才会有对家庭的责任感。四、心理教育(灯片24)。孩子们由于学习压力,升学

15、压力,人际交往,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当然也有认知的问题。他认为这些方面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正确的心理支持,让孩子们懂得怎么样去缓解压力。这方面今年刚好有个事件,且这个事件非常令人痛心:两个高一的学生进到学校之后,由于感到压力很大,相约自杀。自杀之前,他们写好遗书后,把他们所有可能没用的东西交给了另一个同学,告诉他自己要自杀了,然后跑到阳台上准备跳楼。同学劝他们:“日子多好啊,没有过不了的坎。”这两个学生于是说:“算了,我们没问题,你回去吧。”当这个孩子转身之后,两个孩子真的跳楼了。这个事件充分证明,我们的孩子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他们要自杀,这个时候要么我们自己去告诉老师,有专业老师来救他们;要么去报

16、警。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拖住他们,拖延时间。而不是轻易说相信然后就离开。其实,只要对那两个相约自杀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给那个轻信的同学灌输危机的意识,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没有人告诉过那个同学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父母没有告诉他,学校没有告诉他,两个鲜活的生命没有了。因此,这个惨痛的教训我们要重视,不要等到问题发生了,我们才进行真正的教育。(灯片25)心理素质能够让人在困难中振作起来,能够让人在面对失败时不轻言放弃,能够持之以恒地去朝着前方永不停歇。所以,要想让孩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就要从小对孩子在公民、生命、生活、心理几个方面进行教育,让这几种教育成为孩子生命的支柱,成为撑起孩子生命蓝天的核心支点。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如萍认为,(灯片26)父母的婚姻状态对于亲子教育至关重要,管教只有建构在情感关系和孩子的意义理解之下才有效。她在家庭教育中提出了“共亲职”的概念(灯片27)(也叫“共教养”)。其核心要点是:1. 爸爸妈妈在孩子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