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716103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三、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质由于因特网使用的普及与盛行,网络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必需品,然而,也有愈来愈多的人沉迷于网络世界。陈淑惠(民 92)认为由疾病模式或是适应模式来估算,网络成瘾的半年盛行率约在 510之间,那究竟具有何种心理特质者容易患有网络成瘾呢?# N2 e5 : C$ J u2 g( C事实上,国内外学者对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层面影响因素已多有探讨,其中最常见的一项因素就是使用者的自尊或自我价值感。Young(1998)认为,自尊低落者、经常被拒绝与否定者、或是对生活感到不满足者,较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王澄华(民 89)的研究显示,大学生中自尊愈低者以及

2、自我评价愈不确定者,网络成瘾的倾向也愈高。方紫薇(民 91)的研究发现,在自我认同方面,高沉迷者较会变换自我且易自我怀疑。魏希圣、李致中和王宛雯(民 95)对高中职学生的研究中,亦发现相较于一般学生,网络成瘾高危险群的自尊较低,害羞倾向较高。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沉迷于网络可视为个人对于自尊与自我价值低落的一种逃避作法。而网络世界的去社会规范之特性,可以将自己在社会角色、期待、性别上重新定位,这样对于自卑感重、易退缩的青少年而言,反而能打造出另一个新的自我(陈淑惠, 民 89)。/ s% 7 l* D# k z3 C* 除了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与生活适应较差也是网络成瘾者的一项重要心理特质。网络

3、沉迷者在生活中常有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认同或是分离的焦虑,以及学业或工作上的困境等等(Kandell, 1998)。戴秀津(民 91)发现与同学相处较差者以及家庭功能有障碍者与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相关。朱美慧(民 89)对大专学生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有较多的障碍,生活适应不良的大专学生,上网时间愈长,上网目的不是搜寻信息,而是寻求社会支持。可见网络成瘾者易将网络使用当成逃避生活压力与人际焦虑的一项管道,并在网络寻求社会支持。统整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质做初步的描绘,他们通常自尊较低、自我评价较不确定、人际关系较差、生活适应不良、家庭功能不佳等,因此网络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压力、寻求支持的

4、避难所,和以崭新的自我,重新立足的虚拟世界。四、网络成瘾的成因关于网络成瘾,一般有三种常用的解释模式:(一)疾病模式(disease model);(二)适应模式(adaptive model);(三)生活方式模式(way-of-life model)(陈淑惠,民 92)。其中适应模式认为某些成长问题或环境,如不当的教养过程、不良的外在环境、先天生理或心理缺陷与障碍等,会导致一个人无法真正生长成熟,因此缺乏社会所期许的可靠性、自信、能力与社交接纳度,故藉由某些物质(substance)或行为成瘾来适应生存。因此藉由深度心理治疗重建自我成熟度,可以改善成瘾现象。阿德勒学派对成瘾行为的解释,即是持

5、上述适应模式的观点。早在 1932 年,物质滥用尚未如现今泛滥时,Dreikurs(1932/1990)即已对成瘾行为的成因与治疗,作出完整的解释与说明,其观点即使以现今来看,仍是相当新颖与贴切。因此以下将从 Dreikurs 对成瘾行为的观点,来解释网络成瘾的成因。关于成瘾(addiction),Dreikurs(1932/1990)认为应以全人(whole person)的观点来看,才能对成瘾的本质有适当的了解,而非只注意成瘾行为,也只有以整体的观点切入,才能对成瘾者加以治疗与改变,因此了解成瘾者的整体人格特质是必要的。Dreikurs 指出,成瘾者在孩童时期并未准备好去面对生活任务(ta

6、sks of life),他们在孩童时期就显现出只想到自己,不顾他人的倾向,而这通常来自孩童时期被过分纵容(pampered)。他们通常成长于容易依赖他人的纵容环境,并将他人的服务视为当然,因此他们会想办法操纵他人以满足自己需求。当一个小孩,因被纵容而无法承担他人可轻易承担的事情时,他们会倾向以逃避的方式来面对生活情境,即使成年成瘾者,也会让人觉得他们并未长大,而这也形成了成瘾者的主要特质。另外成瘾者在孩童时期即表现出缺乏对他人的兴趣,他们追求立即的享乐,但却不在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的脉络下追求,这可解释他们为何会发展出成瘾行为。当他们面对生活困难时,他们希望从生活中退缩

7、,这种自卑感促使他们寻求替代的满足。因此他们会借着任何可提供快乐的工具来寻求满足,但这反而使他们生活中的难题更为严重。另外他们显示出社会兴趣的缺乏,当他们缺乏与他人的联结,缺乏对工作、家庭、友谊、爱等生活任务的归属感时,将会因生活上微不足道的困难而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承受重担。Dreikurs(1932/1990)认为人愈能去发展社会兴趣,则他愈有能力成长,旦缺乏社会兴趣,他将规避对生活与对他人的责任。因此成瘾者的主要特征乃是无法忍受生活困境,并紧抓住能增加片刻满足的工具。0 _5 T- x y( E, O$ ) 2若将 Dreikurs(1932/1990)对成瘾的观点套用于网络成瘾成因的解释

8、上,其实是更为贴切的。因为阿德勒学派对于物质滥用(包含药物与酗酒),重点其实都在与成瘾者对生活的错误解读与不适应的生活型态上,在此脉络下,成瘾者会采用各种逃避与获得立即满足的工具,包含药物、酒精,在现代社会,当然也包含因特网。阿德勒学派对于成瘾行为解释的一项缺失在于忽略物质所引起的生理依赖反应,但此缺失在网络成瘾上则不存在,反而更能解释网络成瘾的发展历程。对于网络成瘾者,我们可发现他们将网络视为逃避生活任务与获得短暂满足的工具,当沉迷于网络世界时,似乎就可驱走生活中的不愉快,而让自己有愉快的感觉。但这样的作法,却也让问题更为严重,当他们因逃避生活中的困难,不愿以勇气(encouragement

9、)去面对各项生活任务,努力与他人连结,他们就变得更不满足,更为孤立,也就更需要上网来寻求慰藉,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终致无法自拔。/ . B: K, i6 p7 s# _+ 五、网度成瘾的谘商在成瘾的谘商与治疗方面,Dreikurs(1932/1990)认为在阿德勒学派的治疗架构下,首先应让成瘾者了解造成其阻碍的观点(viewpoint),他们必须学习了解自己,探索他们如何孩童时期所处的环境中,发展出妨碍生活需求的满足与社会兴趣的发展之生活计划。他们对自己的错误评价阻碍他们发挥潜能,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并寻求他人的保证以减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但这样的保证并无法避免失败,而是相反的,制造失败。只有当

10、他们了解到之前的错误,之前的生活观点,并能做出改变,才能帮助他们克服成瘾。从以上的观点,可知阿德勒学派对成瘾的治疗是以改变生活型态(style of life)为目标,认为只有源自孩童时期所发展的生活型态能做出改变,让他们有勇气面对生活任务,并发展出社会兴趣,能与他人连结,找到归属感与重视他人利益,则成瘾行为就能克服。因此阿德勒学派是以全人为治疗目标,帮助成瘾者的全面成长,而非仅以消除成瘾行为为目标。Prinz(1993)曾调查当今阿德勒学派学者对于成瘾者的观点,并提出治疗的具体原则,以提供成瘾治疗的指引,其观点对于网络成瘾的谘商与治疗深具参考,因此以下将叙述 Prinz 对于成瘾者生活型态的

11、归纳,并将其治疗原则应用于网络成瘾的谘商上。, L! i* _+ P3 c% C+ Z6 s根据 Prinz(1993)对当今阿德勒学派学者的调查,归纳出成瘾者的生活型态有以下特征:(一)在接受与处理生活负担方面,存在高期待与低容忍力的落差;(二)想要从现实中脱逃;(三)空虚感,如永远无法填满的空虚感以及持续的痛苦感觉;(四)罪恶感;(五)根深蒂固的否认组型(denial pattern);(六)自我挫败(self-destructive-5 5 ?$ G$ q E$ 2 V9 L/ Kness);(七)缺乏社会兴趣。上述生活型态的描述也与先前描述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质相符合,从这些生活型态的特

12、征,我们可以 Prinz 所提供之成瘾者的治疗原则,发展出对于网络成瘾者的治疗导引,叙述如下。(一)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3 ?2 F n; x R. A网络成瘾谘商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合乎社会认可的目标来取代其因沉迷网络所承系出的各项活动,因此谘商师应尽力帮助当事人发展出社会兴趣,以更能与重要他人连结,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二)目的论(teleology)阿德勒学派视症状为个案试图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沉迷于网络乃是他们试图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谘商师要尽力让网络成瘾者了解其目的为何,并与个案共同订定谘商目标。) Z; F. |- h1 k; E(三)整体论(

13、holism)2 S+ ; l Q G0 d6 k网络成瘾者应被以整体的的观点来看待,其成因源自于生活任务的问题,后因沉迷于网络而加剧,因此不应只将他们卷标为网络成瘾者。(四)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 l8 t8 b$ m$ 8 l1 Z3 P网络成瘾者是有能力选择他们要花多少时间在网络上,以及他们所需的是何种协助,因此谘商师应尽力让他们了解沉迷于网络是自己的选择,因此责任也在自己身上,只有本身才能帮助自己从网络中脱身。(五)现象学的观点(phenomenology)$ q+ A6 / s9 v6 U- a! R3 F虽然网络成瘾者有些共通的特性,但每个网络成瘾者都是

14、独特的,他们知觉外在事物的方式与受环境影响的程度都会影响其沉迷行为,因此应从个别的角度来考虑。2 Z u b6 U) v u# U8 y0 |(六)了解当事人(understanding the client)谘商师应尽力去了解当事人,并将其了解传达给当事人。生活型态分析(analysis of the life style)是常用的技巧,分析时重点要放在:1.辨认与改变支持网络沉迷行为之不切实际的信念与目标,如每个人必须喜3欢我或只有当,我才是有价值的;2.了解陈引行为的目的,如问当事人沉迷于网络她得到什么或逃避什么。另外诸如这样的问题若你能停止沉迷于网络,生活会有什么不同当事人的回答能帮助

15、我们了解他藉由这样的行为,逃避何种生活任务。(七)以网络沉迷代替网络成瘾本文沿用一般通用的说法,使用网络成瘾这个名词,事实上应该用网络沉迷或网络成瘾仍有见仁见智的看法。以阿德勒学派的观点而言,反对将当事人标签化,认为是他们网络过度使用,尤其网络使用并不会造成生理上的依赖现象,更不应被标签为成瘾。 X0 a5 I+ H0 U: t因此以阿德勒学派观点进行谘商时,应避免将当事人标签为成瘾而是视沉迷于网络造成生活上的问题,谘商师应尊重他们对问题的知觉,并允许当事人设定自己的目标,以减少他们的网络使用行为并能负起生活上的责任。(八)目标调整(goal alignment) VS. 否认(denial)

16、/ Z, : 1 D( ( k- e1 N. K要对抗当事人的否认与抗拒会产生不良后果,且违反阿德勒学派的治疗原则。重要的是建立与维持合作性的治疗同盟,与当事人同协商谘商目标与程序。温暖与信任的关系乃是促进当事人改变的关键因素。1 b0 Q/ D! _1 n8 % J/ D(九)强调生活任务(life task emphasis)- U1 ! J# B/ v般成瘾的治疗方案是将重点放在物质的过度使用与其衍生的不良后果,但阿德勒学派认为这些人缺少的是达成生活任务的动机与技巧,因此谘商重点应放在协助其发展出适当的动机与技巧。谘商的目标在于帮助当事人愿意去面对之前逃避或忽略的生活任务,然后谘商效果的衡量应放在评估当事人在学校、工作、休闲时间及重要关系等各项生活任务上。除了上述任务,阿德勒学派也视与自我的关系与灵性层面为重要的生活任务。(十)精神层面(cosmos)精神层面乃是第五项生活任务(前四项分别为友谊、工作、爱与自我接纳)(唐子俊等译,民 96),谘商师的挑战是如何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